王樹人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聳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紀念1840年至1949年間為我國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從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親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那么,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怎樣建成的呢?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最后一次會議。會議的主要內(nèi)容是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和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致敬電。同時,這次會議還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即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會議一致通過了修建“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定和毛澤東撰寫的紀念碑碑文。周恩來提議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因為天安門廣場承載著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tǒng),是全國各族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周恩來的提議獲得代表們的一致贊同和一致通過。9月30日下午6時,閉幕式后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周恩來代表主席團致詞說:“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F(xiàn)在,1949年9月30日,我們?nèi)w代表在天安門外舉行這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苯又姌逢犠喟贰⑷w脫帽默哀,哀畢由毛澤東主席宣讀紀念碑碑文,帶頭執(zhí)鍬鏟土,以表崇敬先烈。隨后政協(xié)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zhí)锨鏟土,莊嚴地為這座開國標志性建筑奠基。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定后,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筑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筑系發(fā)出征選紀念碑規(guī)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至最后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華僑領袖陳嘉賡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并制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多萬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為了體現(xiàn)周恩來總理關于建筑紀念碑的目的在于“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1年3月,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qū)I(yè)設計人員廣泛征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瞭望臺的設計,紅墻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設計。面對全國的建筑設計人員提供的各式各樣的設計方案,到底建成一座什么樣的紀念碑呢?一時難以確定。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2.下層臺階要不要作成檢閱臺?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4.碑頂?shù)脑煨?,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的,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最后經(jīng)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商定:1.臺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余地。2.因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臺,下層平臺決定不作檢閱臺設計。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4.碑頂暫緩設計。將意見最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制成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臺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這種意見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wěn)妥,如果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wěn)之感,這對于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因此,施工方案立刻得到修改。到1952年,經(jīng)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后的圖樣。確定碑型后,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興建。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巖,重達百噸,采自山東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采運工作歷時7個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參與了這項工作。開采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1953年7月開采出的大石料荒料的尺寸是: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jīng)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采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jīng)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jīng)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余處橋梁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nèi)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9月28日,在青島車站,采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yè)管理局豐滿發(fā)電廠90噸車皮。根據(jù)鐵道部規(guī)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三個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工地。
另據(jù)有關資料介紹,當時,梁思成曾提議將同樣的碑心石料開兩塊備用,以防運輸過程中萬一損壞可以頂替,如果運輸順利,兩塊都安全運到,則以其中一塊,剖成石案,橫置碑前為敬獻花圈之用。這里可以看出梁思成考慮問題之謹慎和細致。后因運輸部門認為確有把握,可保無虞,才把這備用石省了。
由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是怎樣放大又鐫刻到那堅硬的花崗巖上的呢?
1949年10月,著名書法篆刻家魏長青應邀參加了建碑工程。毛澤東主席的題字原先是寫在信紙上的,每個字只有兩寸左右見方。要把這些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把字放大20倍,其中一個“永”字就有兩米多高。當時,工作人員借助于幻燈投影機將字放大,然后按著光影把字描下來。可是這樣描出的字卻失掉了原手寫體的神韻。魏長青仔細分析了毛澤東主席手寫體字的特點,隨后精心描摹。細致加工。最后他把加工好的字照相縮小20倍,與原手寫體相對照,竟惟妙惟肖不差毫厘。技藝精湛的石匠們據(jù)此將放大了的字體刻上石碑。但由于碑心石是花崗巖,又硬又脆,一刻就崩,雕刻工作因此一度中斷。魏長青便建議:把膠皮覆蓋在碑體上,將需要鐫刻部位的膠皮挖下來,形成“陰文”輪廓,然后用高壓噴射礦砂往花崗巖上“打”上去。
就這樣,石匠們終于成功地鐫刻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邊緣整齊、熠熠生輝的大字,使之光照千古,永存于共和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