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泉 薛南
[提 要] 十月革命道路的實質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道路?!爸髁x”之真理為改造國家、社會之根本,即青年毛澤東所言“本源”。毛澤東從十月革命前決意“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到十月革命后逐步“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這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兩方面的思想轉變尤為關鍵:一是倫理觀從“精神之個人主義”到“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的轉變,二是革命方式的抉擇從“呼聲革命”到“俄國式的革命”的轉變。只有歷史地考察這種“追求”和“轉變”,才能完整把握五四時期毛澤東認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探究“大本大源”使其獲得“外觀之識”,獨立和批評精神使其具備“內省之明”,從而有助于完成思想的深刻轉變。
[關鍵詞] 五四時期;毛澤東;十月革命道路;追求;轉變
[作者簡介] 侯德泉: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薛南: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就具體路徑而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都有別于以城市暴動為特征的俄國十月革命。但十月革命對于世界歷史、對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影響深遠,而且列寧只是把1917年的十月革命視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邏輯起點
列寧在1918年3月中央委員會政治報告中指出:“俄國革命最大的困難,最大的歷史課題就是:必須解決國際任務,必須喚起國際革命,必須從我們僅僅一國的革命轉變成世界革命”,因而應主要從普遍意義來理解“十月革命道路”,而這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是發(fā)展演進的。1920年9月蔡和森致毛澤東的信實際上從出發(fā)點、方法、目的等三方面概括出十月革命道路公式:“俄社會革命出發(fā)點=惟物史觀。方法=階級戰(zhàn)爭+階級專政。目的=創(chuàng)造共產主義的社會”這在當時是頗具影響的先進性認識。1956年11月毛澤東總結指出:“十月革命是各國必經的道路,這就是階級斗爭、推翻舊政權、進行革命、建設新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這就是馬列主義的總路線。十月革命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一個國際現(xiàn)象?!?/p>
十月革命道路的實質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道路。民主革命時期先進的中國人對其認知、認同是從特殊性走向普遍性的,對其普遍性的認識又聯(lián)系著中俄革命的特殊性。
“五四時期”一般作廣義用,指從《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這一歷史階段。學界有關五四時期毛澤東認同十月革命道路的研究,或側重于描述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未展開論述其中的思想轉變及其內在邏輯;或論及其思想轉變,而缺乏從認同十月革命道路的角度考察,對其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原因尚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
本文試以蔡和森概括的三層含義為基本框架,分析毛澤東認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
一 追求:從“大本大源”到“最好的真理”
在蔡和森的十月革命道路公式中,毛澤東對其“目的”(創(chuàng)造共產主義的社會)的認同過程貫穿著從對“大本大源”到“主義”之真理的不懈追求。
關于青年毛澤東對“主義”之真理的追求,必須弄清其“大本大源”思想。有的學者注意到毛澤東特別重視把握事物的“本源”與后來強調抓主要矛盾的相承關系,并認為其心目中的“本源”很有些客觀唯心主義色彩。
對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再探討。1917年8月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闡述:其一,本源是與“顯見”之“枝節(jié)”相對應的事物內在之根本。社會變革要從本源著手,雖然枝節(jié)不可或缺,但不能舍本逐末。其二,“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真理是對客觀實在的正確反映,毛澤東認為本源“各具于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是說真理的認識形式是主觀的。在不久之后的《倫理學原理》批注中說:“學者固當于天然本質中求真理”,指的便是真理的客觀性。其三,本源既為真理,就必須“切于實際生活”?!八枷胫魅酥模赖轮魅酥小?,因而“思想道德必真必實”。認為非但東方思想均不切于實際生活,“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因此其相當部分也應進行改造。其四,探究本源必須“倡學”。必須通過改造哲學、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從此意義上說,本源就是具有真理性的哲學、倫理學。從此意義上也可看出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如陳獨秀提出“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其五,探求本源是立志之基之始。真立志不是一時沖動地盲求盲從或偶像模仿,而必須先求得真理,再選擇符合此真理準則和目標的事業(yè)。
從毛澤東“大本大源”概念內涵來看,“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與1920年11月所言“我不贊成沒有主義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解決”一脈相承,是其堅定追求“主義”之真理的邏輯起點?!爸髁x”為本源,具體問題為枝節(jié),改造中國必須以“主義”為思想指針,以求根本解決問題,以達到“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在林林總總的改造學說中,須上下求索的是切合國情實際的真理性“主義”。此時毛澤東坦言:“自揣固未嘗立志,對于宇宙,對于人生,對于國家,對于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如何教書、辦事?”
半個多月后,他在與張昆弟等交談時反思西方資本主義,初步表明了社會主義理想?!懊?,西人物質文明極盛,遂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發(fā)達已耳。若人生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無價值。又云,吾輩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經濟問題,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義?!?/p>
西方社會“為衣食住三者所拘”,已有些接近馬克思的“物的依賴性”等思想。在新文化運動前后,一些知識分子在某種語境中幾乎視“世界主義”為“社會主義”的替代詞。
毛澤東多有此種用法。如“俄國的旗子變成紅色,完全是世界主義的平民天下”;“這種世界主義,就是四海同胞主義,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別人好的主義,也就是所謂社會主義”。但在接受十月革命影響前,他心目中的“世界主義”還不是科學社會主義。
對于十月革命,毛澤東最初是從報刊的負面報道中獲得認知的。十月革命爆發(fā)后,他上學所在地長沙的《大公報》于1917年11月17日刊登了以《俄京二次政變記》為題的綜述,預判“激烈派之當國亦不過為一時噩夢?!?/p>
12月6—7日,《大公報》再發(fā)表《俄國政變中心之兵工委員會》一文,統(tǒng)稱此次“大暴動”的“過激派”領袖為“列寧”。
“過激派”是源于“日本武斷的命名”,實指俄國的多數(shù)派,即布爾什維克。這些持貶抑、責難立場的報道雖引起了酷愛讀報的毛澤東關注,但使其難以把握此次“政變”的重大積極意義。
1918年7月下旬,畢業(yè)后的蔡和森在北京接連給長沙的毛澤東致信,積極評價了列寧及其領導的革命,并表示“弟愿則而效之”,稱吾人唯有“加倍放大列寧……之所為,然后始可稱發(fā)展如量。”從蔡和森的信中可知他仍向往“烏托邦”。
毛澤東真正從正面具體認識十月革命,始于第一次赴京。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期間,他接觸到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刊?,F(xiàn)場聆聽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演講,閱讀《新青年》上《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這對他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
在五四運動中已經認識到民眾聯(lián)合重要性的毛澤東認為,“主義”的新舊或真妄是這種聯(lián)合勝負的基礎。
針對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被譯稱為“過激黨”,北洋政府查禁“過激主義”,他大聲疾呼“研究過激黨”!“過激黨這么利害!……切不可閉著眼睛,只管瞎說‘等于洪水猛獸’,‘抵制’‘拒絕’等等的空話?!闭J為戰(zhàn)后協(xié)約國封鎖匈牙利,“適足幫助過激主義的傳播”,真是“功莫大焉”。
認為協(xié)約國對德和約簡直是宣判其死刑,德國“要想不受和約,惟有步俄國和匈牙利的后塵,實行社會的大革命?!?/p>
循著探究“大本大源”的思維邏輯,毛澤東仍要繼續(xù)追問?!拔覀兊囊娊?,在學術方面,主張澈底研究。不受一切傳說和迷信的束縛,要尋著什么是真理。”
1919年7月,胡適發(fā)表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引起了一場大討論。作為呼應,當年9月毛澤東草擬出一份《問題研究會章程》。但他本著獨立的批評精神,并未完全跟隨胡適的“主義”觀,而認為“在各種問題研究之先,須為各種主義之研究”。
盡管新文化運動后期社會主義學說已逐漸成為中國進步思想的主流,但那時很多人所理解的社會主義還是一個內容龐雜而模糊的概念。直至1920年3月,毛澤東對于“究竟選定哪一種社會主義”“怎樣創(chuàng)造自己的哲學”等問題仍在急切地尋找答案。
不久后他明言:“我覺得具體、鮮明、熱烈,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一種運動,或是一宗學說,都要有這三個條件,無之便是附庸,不是大國,便是因襲,不是創(chuàng)造,便是改良派,不是革命派?!?/p>
為此,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間他到處搜尋那時為數(shù)不多的馬克思主義譯著,研讀這些著作使他追求的“主義”愈益明朗。同年4月蘇俄政府第一次對華宣言在中國報刊公開發(fā)表,更激起毛澤東深入認知十月革命的極大熱忱。7月驅張運動后返湘,他即著手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其目的在于為人們研究新思想、創(chuàng)建新文化提供最新書報雜志,而在他心目中,新文化的代表就是十月革命后的俄羅斯先進文化。在《發(fā)起文化書社》一文中,他指出:“澈底些說吧,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fā)現(xiàn)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p>
8月,他參加籌組湖南俄羅斯研究會。
現(xiàn)實榜樣對毛澤東的指引至關重要。他既認定十月革命后的“俄羅斯,所謂‘模范國’是也”,“俄國是世界第一個文明國”,那么對“主義”的追求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而這又離不開當時“中國最有才華的知識界領袖”陳獨秀、李大釗及新民學會的“理論家”、摯友蔡和森等人的幫助。毛澤東希望“結合一個高尚純粹勇猛精進的同志團體”,希望新民學會“要變?yōu)橹髁x的結合才好”,但實際上該學會會員間存在著“主義”的分歧。只有黨組織才有共同信守的“主義”。11月毛澤東等6人創(chuàng)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沒有辜負陳獨秀對他的信任和重托。從這年10月評羅素在長沙的演講,到12月1日致蔡和森等人的信,再到1921年1月新民學會新年大會上的發(fā)言,他多次結合“實際的進行”剖析諸如絕對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德謨克拉西主義、社會政策、社會民主主義、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的主義)等多種“主義”,總的結論是“于理論上說得好聽,事實上是做不到的”。這些“主義”,以3年多前他提出探究“大本大源”時的話來說,就是不“切于實際生活”;以5年多前日記《自訟》里的話來說,就是“無實”“無終”之牡丹。
私人之爭可以相讓,主義之爭則不得不爭。在新民學會新年大會上毛澤東表明了自己的抉擇:只有“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敝链?,他可以欣然地說“略可自慰者,立志真實”。因為他孜孜以求的“大本大源”已“具體、鮮明、熱烈”地成竹于胸。從“大本大源”到“主義”之真理,他的追求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探索“最好的真理”的縮影。正如延安時期他回顧指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yōu)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
二 轉變:從“精神之個人主義”到“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
從“精神之個人主義”到“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的轉變,是毛澤東走向認同十月革命道路之“出發(fā)點”(唯物史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917年下半年到1918年上半年,毛澤東在讀泡爾生著《倫理學原理》批注中,主要提出了兩個倫理學主張,即“個人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這里先予略析其中的“個人主義”。自晚清嚴復譯著《群己權界論》出版到民初新文化運動興起,個人覺醒、個體獨立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價值標識。青年毛澤東的“個人主義”實質上是“精神之個人主義”,是那個時代主張個性解放的社會價值觀契合其獨立自主秉性而在倫理觀上的表達,是1913年《講堂錄》中所強調“貴我”意志的拓展,主要有三層遞進的含義:其一,人有我性,我是萬事萬念之中心;以我立說,乃有起點,有本位,人我并稱,無起點,失卻本位;個人有無上的價值,百般價值依個人而存在,無個人則無宇宙。其二,純粹的利他主義毫無根據(jù),純粹的利己主義也無法實現(xiàn),人類以利己性為主,但不能狹隘地排斥利他,而應由利己推及利他,利己主要是利自己的精神,利精神在于利情和意。其三,就個人與團體、各人與國民的關系而言,先有個人而后有團體,先有各人而后有國民?!皞€人離團體固不能獨存,然團體無意思,其有意思仍系集合個人之意思也?!鄙踔琳J為“世無團體,只有個人,亦無不可?!眹裥?,各人大;國民輕,各人重。
美國著名思想史學者本杰明·史華慈認為:“當毛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以后,對他的思想世界只能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中加以理解?!?/p>
青年毛澤東倫理觀的轉變,是在從十月革命到五四運動這一時代潮流急遽轉折的歷史條件下發(fā)生的。十月革命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力量“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fā)出來了”,震動了全世界。在這種大背景、新形勢下,毛澤東高呼“醒覺”“民眾的大聯(lián)合”,以天下、國家、社會的主人翁責任擔當,去“積極進行”。
同時以滿腔熱忱順應這種潮流,主動地深刻自省,決意改造自己的倫理觀和歷史觀。他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劈頭指出:“自‘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從前吾人所不置疑的問題,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縮的說話,于今都要一改舊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縮者不畏縮了。這種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軟化。”
于是,“精神之個人主義”自然需要置疑,與之相對的群體意識、階級觀念當然也值得考量。毛澤東公開稱贊十月革命始于1919年7月21日《湘江評論》第2號上的幾篇文章。在主編該刊期間他提出與“民眾的大聯(lián)合”相關的一系列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不少學者認為,“民眾的大聯(lián)合”是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這種理解至少是不全面的?!懊癖姷拇舐?lián)合”思想涉及何以要聯(lián)合、何以能聯(lián)合、如何聯(lián)合等問題的階級對立實質,“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
一是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民眾聯(lián)合的偉大力量,其群眾觀從“阻力”論轉向“動力”說。
五四運動之前,毛澤東稱“既得大本者”為圣人,“略得大本者”為賢人,“不得大本者”為愚人,改造中國須仰賴“有大氣量人”,帶有某種英雄史觀的色彩?;凇熬裰畟€人主義”倫理觀,他認為“愛群性為自存之要素”。1917年11月他在夜學日志中寫道:“我國現(xiàn)狀,社會之中堅實為大多數(shù)失學之國民,此輩阻礙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組織、風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边@在一定程度上是從“阻力”的角度來看待民眾力量的。
五四運動后,毛澤東改變了“團體無意思”、國民小而輕的觀點,認識到民眾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在?!懊癖姷拇舐?lián)合,何以這么利害呢?因為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
盛贊五四運動是中國民眾“異軍特起”,“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明確指出民眾的大聯(lián)合是各種補救或改造國家和社會的方法之根本。十月革命后全世界正起而效之:“我們且看俄羅斯的貔貅十萬,忽然將鷲旗易了紅旗,就可以曉得這中間有很深的道理了。”
二是初步具有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從“世界因我而有”轉為“吃飯問題最大”。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認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這種社會生產中建立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結構,是一定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實基礎。青年毛澤東在讀《倫理學原理》時曾批注“世界固有人有物,然皆因我而有”,其哲學基礎為唯心主義。五四運動后,他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标P于“呼聲革命”的內容,把“面包的呼聲”列在“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之前。對于1919年11月趙女士自殺事件,他分析該事件背后,是由于“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導致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女子在經濟上依附于男子。緊接著在《學生之工作》中指出“社會制度之大端為經濟制度”,已初步轉向唯物史觀。
三是初步具有階級斗爭意識和階級分析方法,從以“我”為本位轉為以“我們”立說。
在毛澤東的思想方法中,“民眾的大聯(lián)合”從一開始就與敵我對抗觀念相聯(lián)系。他響亮地喊出:“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薄案鞣N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為‘平民主義’”。
《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三)》實際上分析了十月革命中勞農階級與貴族、富人之間的階級戰(zhàn)爭:“俄羅斯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蕩了多少敵人,協(xié)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倍淞⒆愕闹腥A大地,“壓迫愈深,反動愈大,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p>
在《德意志人沉痛的簽約》中更明確指出:“一千九百一十九年以后設有戰(zhàn)爭,就是階級戰(zhàn)爭。階級戰(zhàn)爭的結果,就是東歐諸國主義的成功,即是社會黨人的成功?!?/p>
毛澤東從主編《湘江評論》開始正式使用“階級”一詞,在不少文章中分析了階級的對立并表明了自己的階級立場。
階級是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利益共同體,利益對立是階級對立的根源所在,因而階級分析應以利益關系為基礎。毛澤東在主編《湘江評論》期間就已注意以利益之異同來粗略地劃分階級?!百F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人數(shù)既少,所賴以維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剝削多數(shù)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識,第二是金錢,第三是武力?!?/p>
民眾之所以“要有聯(lián)合,是因為想要求到我們的共同利益”;由于境遇和職業(yè)有別,共同利益的范圍有大小之別,聯(lián)合的方式也有大小之別,“許多的小聯(lián)合彼此間利益有共同之點,故可以立為大聯(lián)合”,為了爭取解放和自由這個最一般的共同利益,就能組成一個民眾的大聯(lián)合。
對已有的各種社會聯(lián)合,他進一步分析了“非民眾”的成分。
強烈的階級斗爭意識和鮮明的階級立場,使毛澤東將自己置于民眾之中,以“我們”為主體來思考社會改造的問題。
1921年1月毛澤東在致蔡和森信中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主要是以其唯物史觀(歷史唯物論)中的階級斗爭學說而被接受、理解和奉行的?!?/p>
根據(jù)五四時期李大釗的研究,“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從根本上聯(lián)絡起來”。
毛澤東后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也說:“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p>
從提出“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系列思想觀點開始,毛澤東接受階級斗爭學說、唯物史觀完成了關鍵一步。
以“庶民的勝利”為標志的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推動著毛澤東由主張“精神之個人主義”逐步轉向歷史唯物主義,而其獨立自主的秉性及其內生的批評精神使他在認同十月革命道路過程中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特色,也使他后來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尤其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1919年7月在《健學會之成立及進行》中,他提出“于‘研究’的精神之后,繼之以‘批評’的精神?!薄白钪匾氖恰摇恰畟€性’和中國的習慣”;“不管他到底是不是(以今所是的為是),合人意不合人意,只顧求心所安合乎真理才罷”。
1920年6月在致黎錦熙信中說:“斯賓塞爾最恨國拘,我覺學拘也是大弊?!?/p>
所謂“學拘”,意即為某種學說所局限、所束縛。直至接受了十月革命道路的1921年1月,他仍然堅持“不愿犧牲真我,不愿自己以自己做傀儡”
這種唯求“心所安合乎真理”的批評精神,也必然具有自我反思反省、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zhàn)”的自覺。
三 轉變:從“呼聲革命”到“俄國式的革命”
青年毛澤東對十月革命道路之“方法”(階級戰(zhàn)爭+階級專政)的認同,主要在于擯棄無政府主義,完成從傾向“呼聲革命”到選擇“俄國式的革命”轉變。
在接受十月革命影響之前,毛澤東認為革命的本質是“除舊布新”,既有對暴力方式的慎重和戒備,又以“再造”論、“動尚”觀說明社會變革的必要性。1916年7月他在致蕭子升的信中談到,湖南自湘督湯薌銘去后,暴徒不分黑白肆意捕人殺人,“殺機一起,報復未已,法蘭西之禍,最為可懼,不謂此次竟演此惡劇。”在這里毛澤東還未將暴亂與革命嚴格區(qū)分開來。一年以后他辨明道:“革命非兵戎相見之謂,乃除舊布新之謂?!?/p>
正因如此,在選擇暴力革命問題上才顯得非常慎重。在讀《倫理學原理》批注中,他從精神不滅、物質不滅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世上各種現(xiàn)象只有變化,并無生滅成毀,生死也只是變化而已。國家之滅亡,只是現(xiàn)象之變化,領土并未滅亡,人民并未滅亡;“國家有變化,乃國家日新之機,社會進化所必要也?!憋@然,這是針對積弊深重的民初現(xiàn)實,從國家內部政體、民質、社會革舊圖新的意義上而論,絕非承認外敵入侵亡其國具有合理性?!拔嵋獗仨氃僭熘?,使其如物質之由毀而成,如孩兒之從母腹胎生也。國家如此,民族亦然。各世紀中,各民族起各種之大革命,時時滌舊,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毀之大變化也?!?/p>
由毀而成的“再造”即“大革命”,然而再造必然生亂,如何看待治與亂的關系?當時他已接近提出治與亂相互轉化的辯證思想:“是故治亂疊乘,平和與戰(zhàn)伐相尋者,自然之例也。”縱是大同社會也不能久安,也非人之所堪,而變亂亦有實際生活的價值?!霸僭臁闭搹纳鐣庠谝暯嵌?,《體育之研究》中提出的“動尚”觀則從人的內在本性而論。他認為“動”是人的本性,“動以營生也,此淺言之也;動以衛(wèi)國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義。”豪杰之士之所以成為豪杰,在于能伸張其本性中至偉至大之動力,去排除“本性以外之一切外鑠之事,如制裁束縛之類”。
基于追求“大本大源”的思維方式,初識十月革命之后的毛澤東一直主張以革命(改造)爭取“面包”“自由”和“平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明確反對“改良派”。目睹民初亂象,“社會的腐朽,民族的頹敗”,毛澤東深感“非有絕大努力,給他個連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
然而在革命方式上,五四運動后已具有階級斗爭意識的毛澤東仍傾向于和平請愿(合法斗爭)的“忠告運動”“呼聲革命”“無血革命”。在《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中,他比較了“馬克思派”的激烈方法和“克魯泡特金派”的溫和方法,認為后者“這派人的意思,更廣,更深遠”,主張民眾聯(lián)合起來“向對抗的方面大呼”。
毛澤東吸取了克魯泡特金互助論的某些思想內核,主張以和平方式為“根本解決”作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呼聲革命”的提法則是他在五四時期的一種發(fā)揮。其時,互助論及與此有著一定淵源或交集的新村主義、工讀主義、泛勞動主義等,都可納入無政府主義思想系統(tǒng)(無政府主義是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社會主義學說),而毛澤東因其中某些理念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而曾醉心于此。在《學生之工作》中他提出了“以新家庭新學校及旁的新社會連成一塊為根本理想”的“新村”計劃;1920年5月在上海還試驗過工讀互助生活,這些都無果而終。在毛澤東看來,“呼聲革命”與“新村”計劃等都是以和平方式達到根本改造的目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具有某種斗爭性。
如果說主編《湘江評論》期間毛澤東的“呼聲革命”側重于學理思辨,那么領導驅逐湘督張敬堯運動、湖南自治運動則是“實際的改造”,“為一種合理的繼續(xù)的群眾運動,不達不止?!?/p>
驅張運動正式開始于1919年12月。在毛澤東看來,張敬堯罪大惡極,而軍閥內斗又是有利時機,因而對此充滿信心。但他的目光沒有局限于此。1920年3月他將包含廢督、裁兵、重教、自治等十多項內容的《湖南建設問題條件商榷》寄給黎錦熙征求意見時,寫道:“這樣支支節(jié)節(jié)的向老虎口里討碎肉,就使坐定一個‘可以辦到’,論益處,是始終沒有多大的數(shù)量的——不過,這一回我們已經騎在老虎背上,連這一著‘次貨’——在中國現(xiàn)狀內實在是‘上貨’——都不做,便覺太不好意思了?!?/p>
然而,最終直接迫使張敬堯撤離湖南的,主要是直系軍和湘軍的力量。“此次驅張,純系軍事上的色彩,轉足以重民眾的苦痛”。7月20日毛澤東實際領導下的湖南學聯(lián)發(fā)表終止罷學宣言,提出:“自今以后,我們更應有徹底的覺悟,對于這種無價值的犧牲,絕對不干。要救湖南,事事須靠著自己,沒再做無謂的周旋,向老虎嘴里去請愿?!?/p>
終止罷學并不意味著放棄“呼聲革命”。不再“向老虎嘴里去請愿”,只因學生長期罷學的代價太大而少有實效,不可繼續(xù)。事實上,就在6月11日張敬堯撤走的當天及之后的幾天里,毛澤東在上海發(fā)表了多篇文章,提出“湖南人應該更進一步”。7月7日他回到長沙。7月22日,繼任湖南督軍兼省長譚延闿發(fā)表了被稱為各省自治運動先聲的“祃電”。由于之前毛澤東就有從湖南廢督裁兵做起,再通過各省自治,繼之以圖全國民治總建設的謀劃,因而對譚延闿寄予厚望,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譚出兵驅張是“革命行動”,譚組織的政府是“革命政府”。
在毛澤東看來,湖南自治運動盡管只是“權宜之計”,但具有重要意義:其一,湖南及各省的自治是將來全國“改造的基礎”“真實的基礎”。其二,作為一種多數(shù)人的“立于外而為促進的運動”,自治運動對于政府可發(fā)揮“監(jiān)督于其旁而批評于其后”的重要作用。其三,認為自治運動“是對付‘目前環(huán)境’最經濟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他總結十月革命成功在于具備“相當環(huán)境相當條件”:“列寧之以百萬黨員,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業(yè),掃蕩反革命黨,洗刷上中階級,有主義(布爾失委克斯姆),有時機(俄國戰(zhàn)敗),有預備,有真正可靠的黨眾”。他認為“政治組織是以社會組織做基礎”,與俄國不同,中國當時缺乏這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因而必須以自治運動促進社會組織、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
自治運動的斗爭性在于民與官的對立和博弈。毛澤東堅持真正的自治必須是民治,如果自治辦成了官治,“一定是腐敗的,虛偽的,空的,或者是干的”。因而從10月上旬開始與彭璜、龍兼公等發(fā)起“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湖南憲法以建設新湖南”的請愿促進運動,在《大公報》發(fā)表有400余人簽名的建議書,組織發(fā)動了雙十節(jié)以促成人民憲法會議為主題約兩萬市民參加的大游行。在游行當天遞交給譚延闿的請愿書中提出:“至此后制治精神,宜采取民治主義及社會主義”。然而譚延闿事后拒絕了請愿書的要求。10月21日自治期成會等六團體提出仍由省議會起草憲法。湖南自治運動以失敗告終。
此時,赴法儉學的蔡和森于8月13日致毛澤東的信已收悉(該信約在10月底郵至長沙)。來函堅信,“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xiàn)世界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社會主義必要之方法:階級戰(zhàn)爭——無產階級專政?!睆娬{“先要組織黨——共產黨?!鳖A言中國在三五年中將出現(xiàn)類似于俄國的二月革命,“但我不愿你加入。我愿你準備做俄國的十月革命?!?/p>
蔡和森的來函與自治運動的失敗,明晦交錯于眼前,使毛澤東冷靜下來沉入反思和自省。
1920年11月參加建立長沙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是毛澤東轉向“俄國式的革命”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后者否認無產階級專政。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
任何政黨都必然具有自己的政權目標,都以謀取、掌握政權作為實現(xiàn)其政治綱領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入馬克思主義政黨標志著與無政府主義之決裂。早在當年6月,陳獨秀等人在上?;I劃創(chuàng)建黨組織時就起草了黨綱草案,其中有“運用勞工專政”等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目的的條款。
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擬定《中國共產黨宣言》,指出:“俄羅斯的階級爭斗變成無產階級專政的方式,并不是一種偶然的狀態(tài),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自然狀態(tài)?!?/p>
毛澤東在11月25日致向警予等人的信中,表明了“另辟道路”的決心。在12月1日致蔡和森等人的回函中,他從四層理由展開推論,表示深切贊同蔡和森的主張,不僅認為“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而且指出這“只是自然的結果”。
12月22日他在省城教職員聯(lián)合會上提出,“政府已經靠不住”,要“組織一個強有力的機關”。
蔡和森在9月16日的來函(毛澤東于年底收悉)明示:“不懂的人以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以暴易暴的,不知列寧及萬國共產黨已再三宣言,專政是由資本主義變到共產主義過渡時代一個必不可少的辦法?!?/p>
這段話似乎是針對毛澤東一年多前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的無政府主義觀點:“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
為此,在1921年1月21日致蔡和森的回函中,他表示“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字不贊成”,并重申自己不承認無政府主義已經“有很強固的理由”,認可“非得政權則不能發(fā)動革命,不能保護革命,不能完成革命”。
選擇“俄國式的革命”是毛澤東在“呼聲革命”的實踐努力失敗后得出的嚴肅結論,這種基于實踐、歷經曲折的認同尤為真切和深沉。而“現(xiàn)實主義”的認識論則是這一思想行程內在邏輯之重要基礎。
對于“現(xiàn)實主義”,他在讀《倫理學原理》批注中解釋道,“乃指吾之一生所團結之精神、物質在宇宙中之經歷,吾人務須致力于現(xiàn)實者。如一種行為,此客觀妥當之實事,所當盡力遂行;一種思想,此主觀妥當之實事,所當盡力實現(xiàn)?!?/p>
“凡吾思想所及者,吾皆有實行之義務”。
“現(xiàn)實主義”應是《講堂錄》中所強調“通今”理性的延伸,表現(xiàn)在認識論上,就是注重實際踐行。1920年2月他在致陶毅信中說明了團體的社會實踐之重要性:“個人雖有一種計劃,像‘我要怎樣研究’,‘怎樣準備’,‘怎樣破壞’,‘怎樣建設’,然多有陷于錯誤的。錯誤之故,因為系成立于一個人的冥想。這樣的冥想,一個人雖覺得好,然拿到社會上,多行不通?!?/p>
基于這種認識論,他曾批評20年前的維新運動“很少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不容易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五四時期毛澤東之所以沒有出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先調查研究中國這個將來要有所作為的“地盤”。還在一師上學時他就計劃畢業(yè)后以讀書為上、辦事為下,但上學期間就辦了許多讀書以外的事,畢業(yè)后更是如此。1921年1月16日在新民學會舉行的常會上他總結說:“惟做事則不能兼讀書,去年下半年,竟完全犧牲了(這是最痛苦的犧牲)?!?/p>
正是“現(xiàn)實主義”的認識論促使他一次次改變讀“有字之書”的計劃,而投身社會實踐,去攻讀“無字之書”。說到底,讀書也是為了改造中國之實踐,所以才會對迫在眉睫的“實際的運動”產生情不由己的熱忱。
毛澤東注重實踐的品性與湘學士風重視經世致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知行合一的熏陶不無關系,而這一時期致力于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探索革命道路,也不能說沒有受到實驗主義方法論的影響,或者說實驗主義方法論契合其“現(xiàn)實主義”認識論而為其所用。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他把“實驗主義”列為近代以來世界思想改革的代表成果。此前胡適在《新青年》發(fā)文說:“實驗主義的兩個根本觀念第一是科學實驗室的態(tài)度,第二是歷史的態(tài)度?!?“科學實驗室的態(tài)度”指主張一切學說或理論必須以實行來檢驗,“歷史的態(tài)度”指要研究制度或學說從發(fā)生的原因到其結果的歷史過程。青年毛澤東卻借助實驗主義方法論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劃清了與杜威、胡適改良主義政治觀的界限,擯棄了“呼聲革命”和無政府主義。
四 結 語
不少學者認為,毛澤東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信奉的是改良主義或對改良主義抱有幻想。這要看怎么定義“改良主義”。其實毛澤東本人在五四時期是一直主張根本改造,是明確否定“改良派”的。著眼于根本改造,他從十月革命前決意“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到十月革命后逐步“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兩方面的思想轉變尤為關鍵:一是倫理觀從“精神之個人主義”到“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的轉變,二是革命方式的抉擇從“呼聲革命”到“俄國式的革命”的轉變。就普遍意義而言,十月革命道路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道路。只有歷史地考察這種“追求”和“轉變”,才能完整把握毛澤東認同十月革命道路的思想行程。青年毛澤東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主要標志,就是認同和選擇了“俄國式的革命”,他對“主義”之真理的“不變”追求正是其實現(xiàn)思想“轉變”的邏輯前提,而思想的轉變又是其追求真理過程中的應有之義。
他的這種追求和轉變,既是時代潮流和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的結果,也與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性格品質有著內在關系。青年毛澤東致力于研究哲學、倫理學。“他的這種哲學世界觀從根本上支配了他的一生的行為、事業(yè)和他的其它的思想、觀念和理論。他這個哲學世界觀的一些基本特征正是在其青年時期開始涌現(xiàn)或形成的。”
探究“大本大源”體現(xiàn)了從哲學本源上尋求“救天下之難”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推動著他堅毅地去追求“主義”之真理,也蘊含著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的執(zhí)著。五四運動前他提出的“精神之個人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可以理解為其性格品質和思想方法在倫理觀上的表達。“精神之個人主義”既反映了那個時代個人覺醒價值觀的影響,也內含著其“貴我”意志、獨立秉性和批評精神,使其不拘泥、不盲從所謂的定論,同時善于自省反思。探究“大本大源”使其獲得“外觀之識”,獨立和批評精神使其具備“內省之明”,從而有助于完成思想的深刻轉變。而“現(xiàn)實主義”和“通今”理性表現(xiàn)在認識論上,就是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某種學說或方法之可行性的最終尺度,這使他對十月革命道路的認同歷經曲折而又更為真切和深沉。
正是在領導驅張、自治運動等實踐中,毛澤東深化了對民國“武人統(tǒng)治天下”“政治與武力高度統(tǒng)一”國情的認識,能得以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中俄革命的同與異。雖然選擇了十月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但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仍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具體解答。正是毛澤東這種探究“大本大源”、注重實踐的品性和獨立的批評精神,使其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已經初步具備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方法和現(xiàn)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