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山口處屹立著一座千年古城——雞鹿塞,漫長的歷史賦予了它太多的秘密?,F在,從一般人的眼光來看,也許它只是個古荒的羊圈,是遠古牧人留下的一幅圖畫,但在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視野中,它卻是那樣的重要,那樣的迷人。為什么要建這樣一座障城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
這要從漢代的河套說起。2000多年前的河套平原,因受到黃河的滋潤灌溉,成為一片蒼天厚土,是富有戰(zhàn)略意義的兵家必爭之地。對于北方少數民族來講,一旦進入河套,就等于進入了中原的北大門,可占據河套水草豐美之地,向南擴張勢力;而對于中原來說,一旦河套有失,北部邊防就全線吃緊,直接威脅都城,戰(zhàn)爭在這里頻頻發(fā)生。橫亙于河套北部的陰山山脈成為了阻斷南北往來的天然屏障?!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王昌齡的名句說的就是陰山的屏障作用。而恰恰北部的陰山,雖然阻隔著河套地區(qū)南北的交通,卻為人們留下了出入的古道,這些山谷成為了穿越陰山最為便捷的道路。雞鹿塞就扼守著這樣一個險峻的要道,它緊緊扣鎖著哈隆格乃峽谷的南口。從這里看陰山,崇山峻嶺,巍峨壯觀;南面則是河套平原,遼闊坦蕩,沃野萬里。
這座石城呈正方形,全部用石塊修砌而成,每邊長約69米。城墻頂部厚約3米,平均高度7米,城門向南,門外有甕城形式的建筑。甕城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一座城池的第一道防線,一旦敵人進入甕城,可將甕城鎖死,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甕中捉鱉”就是由此而來的。
城墻的四角還筑有向外突出的方形角臺。當敵人進攻城墻方向時,會受到來自三個方向的打擊,分別來自城墻的方向和旁邊兩個角臺的方向。而如果沒有角臺的話,對于守衛(wèi)的防御者便有了無法防守的死角,而對于進攻的敵人來說,就增加了安全的庇護之所,而我們聰明的先民只用這個樣的一個簡單的角臺就把進攻者置于萬劫不復的四面受敵的境地。
南墻內壁砌有斜坡形踏道,整座建筑凸顯軍事防御功能。
“旌旗獵獵天鼓鳴,鐵馬金戈秋風高”,雞鹿塞見證了漢匈之間一次次的交戰(zhàn)。漢武帝時期,漢王朝武裝部隊頻頻發(fā)動攻勢,封狼居胥的大將霍去病北征出擊匈奴,走的就是這條通道。公元前54年,漢匈和好,匈奴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朝請婚。王昭君自愿請求出塞和親,他們從長安返回時,正是經過今天的雞鹿塞進入漠北。昭君出塞以后,漢匈和好達百年之久。
孤懸塞外的雞鹿塞在漢匈關系中一直擔當著重要角色。當雙方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時,雞鹿塞擔負著軍事堡壘和前沿瞭望哨的重任,也成為前方抗擊匈奴部隊的戰(zhàn)略后勤供應點和失散士兵的收容地。而在胡漢和親的和平時期,則成為雙方友好往來人員的歇腳點,是雙方信息溝通交流的中轉站,王昭君就曾在此長期駐留,雞鹿塞也自然成為民族友好交往的見證。
2006年,雞鹿塞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多年過去了,昔日人歡馬叫的古塞,連接著戰(zhàn)爭與和平的紐帶,承載著歷史與現實的重任,傳頌著光榮與夢想的故事,書寫著新絲綢之路的新篇,它以永恒的蒼涼和悲壯,帶我們回憶著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崢嶸歲月,向我們訴說著大漢民族的強盛與榮耀,也為我們展現著民族團結共同發(fā)展的和諧之路,雞鹿塞,這個在歷史上曾經做過巨大貢獻的關隘,將永遠載于中華民族的史冊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