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進入盛夏,酷暑難挨,人們的心情也跟著煩躁。然而今年夏天,最讓上海人煩躁的不是炎炎夏日,而是垃圾分類。
時間往前倒推,整個6月,上海人每天至少會接受一次靈魂追問:“儂是什么垃圾?”但即便問題是如此深刻、連續(xù),許多上海人還是被垃圾分類搞到抓狂。雞骨頭是濕垃圾,筒子骨就成了干垃圾;螃蟹殼是濕垃圾,手感差不多的扇貝殼卻又是干垃圾;沒用過的尿不濕是可回收物,用過的尿不濕再濕也不是濕垃圾,而是干垃圾……許多人調(diào)侃垃圾分類難度不亞于剛剛結(jié)束不久的高考,學習的過程充滿著各種問號和不解。
不僅是上海人,全國各地,尤其是而后公布的首批實施垃圾分類的其他45個城市的人們同樣表示“內(nèi)心很慌”。雖說垃圾分類宣傳了這么多年,但一直都未曾真正實施。突然之間,要學會復雜的分類,心慌也很正常。雖說有些小慌張,但作為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子孫的政策,居住在上海的朋友們表達出的都是“雖痛也要盡全力適應”的積極心態(tài)。
不過,他們的生活多多少少也因為垃圾分類漸漸發(fā)生了改變——詳細的垃圾分類能讓人因為怕麻煩而變得簡單起來。
“因為垃圾分類,現(xiàn)在買東西前會想想,買完會產(chǎn)生什么垃圾,然后覺得很麻煩,就不買了,倒也省錢?!迸笥颜f得實在,他說,原本打算重新裝修房子,但一想建筑垃圾的處理不僅費用挺多,而且還有些繁瑣,“那就干脆暫時擱置,軟裝上稍稍調(diào)整就好”;家電沒壞就沒必要升級。還有位女性朋友,說垃圾分類讓她變得更務實,買食材不再做“海豚”(海量囤貨),減少過期食品的產(chǎn)生;穿著打扮不再像原先那樣緊跟潮流,一年四季換不停,“畢竟能少產(chǎn)生點垃圾”。
垃圾分類對人們生活影響最大的還是原本極其方便的外賣。好多年輕人懶得洗碗、收拾,外賣自然是上上之選,然而垃圾分類卻將這樣的優(yōu)勢打得七零八落,反而更加麻煩。由于外賣餐盒和剩菜剩飯分別屬于干垃圾和濕垃圾,而且餐盒在扔之前還需清洗、擦拭干凈,有人調(diào)侃垃圾分類和扔垃圾的時間比吃外賣的時間還要長。再加上塑料餐具更高的清洗難度,在辦公室等場合一般又很難具備清洗條件,這讓不少人從外賣一族變?yōu)閹э堃蛔澹嬍扯甲兊媒】灯饋怼?/p>
生活方式在改變,人們的觀念也在發(fā)生巨大變化。
前不久,一則上海老教授痛斥過度包裝的短視頻在網(wǎng)絡上“紅”了。他認為,垃圾是生產(chǎn)出來的,不是監(jiān)管出來的。垃圾分類立法的前提條件是過度包裝要立法。這位老教授講述了許多人都有過的體驗。他說,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份茶葉禮盒,其中茶葉的重量只有120克,但其包裝(包括兩個鋁塑口袋、兩個櫻花花紋大瓷罐、一個大紙盒、若干塑料泡沫、一塊黃色緞子、兩個大金屬包裝、一個大紙袋)總重2.5千克,竟是商品重量的20多倍!
區(qū)區(qū)二兩多茶葉,卻需要這么多包裝來提升身價。這與中國人的“面子”觀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現(xiàn)實版“買櫝還珠”也有著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但在地球環(huán)境愈加惡劣、資源不斷減少的今天,過度包裝不僅在主動地制造大量垃圾,給我們推行垃圾分類帶來了困難,也十分不利于環(huán)境質(zhì)量的構(gòu)建。
盡管人們還是“要面子”,但在垃圾分類面前,這層面皮不要也罷。簡單、明了、節(jié)約的生活同樣可以有滋有味,美好而綿長。想起小時候,阿婆挎著竹籃子出門買菜,回來時,籃子里除了新鮮蔬菜外,偶爾還會有荷葉、紙袋包好的小零食。這樣的煙火氣,現(xiàn)在想來依舊透著溫馨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