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妮
一
到布拉格那天傍晚遠遠望到了城堡。是時紅霞滿天,河邊露臺上擠滿拍照的人群,層層火燒云,邊掃過天空邊向后退,退過橫臥河面的查理大橋,直退到城堡身后,紅彤彤綴滿天邊,城堡黑色屋頂及幾根鐵錐一樣高聳的尖塔,像過了場大火又瞬間冷卻,異常的深沉凝重。余暉散盡,天色不是一下子就黑下來,而是袒露出更深邃的湛藍,固執(zhí)地留在布拉格的上空。這與卡夫卡《城堡》著名的開篇迥然不同:
K到村子的時候,已經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個山岡籠罩在霧靄和夜色里看不見了,連一星兒顯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兒的亮光也看不見。K站在一座從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橋上,對著他頭上的那一片空洞虛無的幻景,凝視了好一會兒。
當然是另一座城堡。山岡雪地木橋鄉(xiāng)村黑暗,那時卡夫卡四十歲了,正在病中,不過精神世界冰雪般澄明,他把一生中所遇見的大小城堡一把塞進了虛幻的口袋里,我體會到他“凝視”的心境,該是多么寧靜。
不可征服的。佩特任,巖石之意,城堡就在佩特任山岡上,布拉格經年累月臥在它眼皮底下,連綿不絕的紅屋瓦像城堡波浪起伏的裙邊,又反抗般的艷麗。整天在城堡各處轉,傍晚時從巨人門出城堡,大門石垛上立著的雕塑當然是復制品,《巨人與神的戰(zhàn)斗》,神被打倒在巨人膝下,一邊是波西米亞的雄獅,一邊是哈布斯堡的鷹,只是巨人手中的短劍在斜陽下白光閃耀,異常古怪,好像在風蝕中它永不老去。穿過赫拉德恰尼廣場,就是下山路。城堡在我們身后,像是執(zhí)拗的目光,無論我們走出多遠,它都緊追不舍。沉重的目光,幾乎有上千年了,城堡開建,王宮教堂塔樓逐世紀堆加,大如城池,裝在一個長方形的大石頭匣子里,被山岡高高舉起。波西米亞、查理四世、哈布斯堡王朝,不是隱身于城堡的地下,就是藏在浮雕暗影的黑洞里。而教堂,果真如《城堡》里K異鄉(xiāng)的回憶一樣,“屹然矗立,由下而上越來越細、越來越尖,均整有致”。我想找個角落像蜘蛛那樣躲進去,然后慢慢吐出肚子里的絲,再用一張混亂如麻的網把城堡裹進去,把整個布拉格裹進去,城堡的圣·喬治圓形教堂,與查理大橋圣·喬治圣像,山上山下,會碰撞到一起,完全是腦海里不肯熄滅的火花,那時我就是吊在另一根絲線的蜘蛛了,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從一點爬到另一點。
在城堡第二中庭看到一眼水井,井口被鐵圍欄圍住,像個大鳥籠子扣下來,城堡巴洛克風格宮殿密集,它在其中太不起眼了,經過科爾噴泉時,導游們順帶介紹一下,知道它長期供應城堡用水,游人又紛紛擠上去拍照,也許是親水,人躲不過天性?;\子鐵作骨架,網眼細密,圓肩頭以下,足有兩人高,等游人散去,我圍它左轉右轉,水在籠子里?!暗教幎际腔\子,我身上始終背著鐵柵欄”,在卡夫卡那里,一只籠子在尋找一只鳥,不自由的生命注定了無法逃脫。去世前兩年,在病榻上,他寫?zhàn)囸I藝術家在籠中表演饑餓藝術,藝術家剛死,一頭年輕的美洲豹就進了籠子。也許沒這么精致,沒這么多花紋裝飾,有別于眼前的大鳥籠,卡夫卡的鐵籠子,藝術家能把手臂從柵欄里伸出來,讓人親手摸摸他有多瘦,籠子周圍是一圈琳瑯滿目的廣告,和擠著去看馬戲團野獸的熱鬧觀眾。有人說,饑餓藝術家就是卡夫卡自己,是在用生命換取他的表演的可能性。眼前的大鳥籠子空蕩蕩的,連句話也沒有。
不過城堡里確實留有卡夫卡的身影。在城堡區(qū)北邊,緊貼城墻搭建著一排火柴盒似的小房子,十六世紀住進了煉金術士,也有說是金箔工匠,總之那里被稱為黃金巷。幾百年后,卡夫卡小妹妹奧特拉租下一間矮房子,繼而卡夫卡將其作為寫作間,他每天傍晚上山,奧特拉已經為他在爐子里添上煤炭,生好了火取暖,“我把晚飯帶到那兒,然后一直待到午夜,從這里走回到自己的公寓里……我能夠在回家的路上讓頭腦冷靜下來……踏出房門就直接能夠踩到寧靜的小路上鋪得滿滿的雪?!?/p>
在讓卡夫卡感到美好的冬天,他可以潛心寫作。四下安靜,墻壁很薄,隔壁鄰居沒有任何的聲響,1916年12月至1917年4月,卡夫卡從長期停滯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中破繭而出,在黃金巷22號埋頭寫作,四本八開大筆記本寫得滿滿,且好像都是在膝蓋上寫完的,“我謹慎而冷漠,我是一座橋”,類似的長句短句,還有很多短篇,都在這段時間里完成。淺藍色墻面老綠門窗,我們走進去,再多個人就轉不過身來,大約六平方米的面積,屋頂幾乎伸手可及,房門更加低矮,我先生走進去也不覺低一下頭,卡夫卡身長六英尺,又瘦又高,很難想象他怎樣進進出出。城墻那面開有小窗,從中望出去,樹木郁郁蔥蔥,陡峭地蔓延到山腳下,很難說這是秋色,但肯定與當年卡夫卡眼里的景色全然不同。就在他準備進駐小屋寫作前不久,1916年11月21日,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去世,古老的帝國風雨飄搖,饑餓已經來到了布拉格?!罢麄€國家沒有食物,沒有燃料,沒有希望了?!庇袀€美國人曾這樣寫道。而卡夫卡活在他的內在世界,很多事件不過是身邊的漂浮物,譬如說,1914年4月2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德國向俄國宣戰(zhàn)。下午游泳?!?/p>
在黃金巷22號我們停留時間最長,一茬茬游客來過又走,我在門前反反復復,不舍離去??ǚ蚩ㄉ盁o數次搬家,唯獨黃金巷小屋確切到我們得以進人,得以感受他存在的氣息。想到讀《鄉(xiāng)村醫(yī)生》,每次我都驚異無比,不自覺中睜大雙眼,越來越喘不過氣來,我進入他的夢境里,覺得一切都合情合理,一切都是透明可見的,連人的思想都像冰一樣,你能清晰看到對方腦子里想的是什么,熱氣和馬的氣味帶有塵世的味道又絕不屬于塵世,以馬為夢,以人世間為夢,在夢里流浪,人愈加老去,而我身處的這間小屋,就是他深夜里的造夢空間,在游客紛紛退潮后,可以感受到虛無、孤寂,還有他靜靜的呼吸,呼吸很近,慢慢地又布滿蒼涼。
其實除黃金巷小房子外,一處處尋找卡夫卡故居并不容易,事先我先生做好功課,每晚臨睡前,在地圖上把明天要走的街道先走過一遍。布拉格門牌號釘有兩塊,一塊紅一塊藍,在街巷尋找一幢樓或一扇房門時,不知哪塊顏色說了算,它本是引導,對我們來說卻是看門人擰向一旁的臉,捷克文也讓人不安,我們目不識丁。在布拉格,不會講捷克語,不講德語,日常生活僅靠英語過得去,但文字會拒人于千里之外,布拉格街道在一個世紀內又無數次更名,我曾在書中讀到的那些街名,常常很少對得上號,這更使我們抓了滿把下下簽,我們跟外鄉(xiāng)人K一樣,借《城堡》橋頭客棧老板娘的話說就是,您在這里是最無知的人。
二
我們不止一次經過那些教堂。舊新猶太教堂,平卡斯教堂,還有幾座猶太教堂,彼此都不遠,聚集在約瑟夫區(qū)。它們外表樸素,墻面近乎砂土色,似乎可以抓著聞一聞,干燥緩慢,有一種鄉(xiāng)間的味道,讓我記起陶斯泥土屋,遠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那些泥土屋在戈壁間反倒特別的稠軟,細膩感人。砂土色,但是很老舊了,像舊新猶太教堂,墻面一縷縷煙痕,又似乎是雨水不斷打濕過的印跡,紅屋瓦檐下生有薄苔,苔色青淺,斷續(xù)有致,就像垂下的窗幔貼在墻上。窗戶都很小,無論形狀如何,全部黑色網格,看不見玻璃,而整個布拉格,回想起無數教堂留給我的印象,最小一塊彩色玻璃也璀燦斑斕耀眼奪目,舊新猶太教堂畫風就變了,只有朝向街道的一面山形墻突出醒目,深褐色造型像鋸齒,也像火焰,像張開的手指,指尖紛紛向天。一次卡夫卡散步途中突然截斷話頭,對朋友說:“您看見老猶太教堂了?周圍的建筑都比它高。在這些現代房屋中間,它完全是個老式的外來異體,顯得格格不入。”肯定是那塊深褐色的形狀,里邊隱藏著某種不安,也許它使他更加不安,使他感到可怕。
有一天我們進到教堂里邊,到處一片安靜,游客默默,導游的麥克也關掉了,聲音消失了;四面墻砂土色調,每面墻上方有希伯來文銘文、《圣經》詩篇和訓言,有的銘文和訓言極短,縮略為四個字母,或三個字母,像是一種忍耐,一種抽象,以至于符碼化的感覺,“記住……”“是的……”,這類肯定的句式,如鐵如戒律,似乎摩西在大漠中的聲音。到處有希伯來文,但沒有偶像。沒有偶像就沒有面容,沒有面容就沒有表情,人脫離了皮相,進入完全的肅穆中,在肅穆中清洗自己。我曾聽過猶太人的歌唱,曲調彌長又平穩(wěn)沒有起伏,一條河平緩流淌低聲嗚咽。而眼下這肅穆更為純粹,沒有情緒,也沒有河水。深穹頂,十二扇狹長的尖窗子,其實是有著很好看的玻璃,淡藍色淡紫色,不耀眼的淡淡色彩,透進淡淡的光,連同燈和蠟燭,照亮歐洲這座最古老的猶太教堂,舊新猶太教堂。
老猶太基地在一圈圍墻里,平卡斯教覺占去圍墻一角。人家說基地有籃球場大,或許不差,沿小道繞行,一圈很快走下來,但近兩萬座墓碑層層疊疊,似乎無論如何都走不出去。墓碑如亂石交錯,橫七豎八,直立斜靠倒塌,或孤零零自處,希伯來文和紋飾大多模糊不清。我找到最老的碑石,時間是1439年,碑身深埋,地面只露出碑額,與普通石頭區(qū)別不大。最后一塊墓碑是1787年,黑色殘碑,碑首剝蝕,造型和圖案無從辨認。走到哪兒,都覺墓地是潮濕的,眼前灰暗,樹干筆直卻全部漆黑,碑石間雜草萋萋,黃色的藤蔓花朵攀上碑頂,但仍滿目蒼蒼,處處充滿憂愁。無法想象,墓碑下有不下十萬死者,約瑟夫區(qū)舊名猶太區(qū),猶太人聚集在指定給他們的混亂街區(qū)內,甚至早期以墻壁圍起,人們只能通過小門出入。漸漸人口增多,土地嚴重不足,到十八世紀,猶太人已占布拉格人口四分之一,墓地仍被限制,不許隨意擴大,只能葬在祖先墓上,遺骨上再埋遺骨,代代遺骨層層新土,甚至有多達十二層的,幾個世紀下來新碑擠舊碑,碑石叢叢蒼老凄迷,不曉得怎樣辨認,誰是誰的祖先?
好像也不重要了。平卡斯教堂的墓碑是平面的,完全敞開的,幾面墻密密麻麻,全是“二戰(zhàn)”時猶太受難者名單,我一次次轉身,無論朝向哪一邊,它們都撲面而來。也許它記錄的死亡密度更大,七萬八千個猶太人,在捷克這塊土地上慘遭屠殺,最后聚集在這些墻上。十六世紀的建筑,墻壁古老,姓名第一次這樣獨立地活著,又如淹沒在大海中。家人寫在一起,一家一家之間黃星隔開,名字擁擠,辨認起來十分費勁,但我還是看到一家三人死于同年同日,1942年X月12日,一面面墻上,所有生命的時間鐘擺都停止在1942年、1943年、1944年,可以嗅出這時間段血腥味有多濃,希特勒下令要“最后解決”猶太人問題,死亡越勒越緊,沒人逃得出這被魔鬼掌握的時間之手。受難者名單以字母順序四壁排列,佛家的苦海無邊,可以用在這里了。無論男女老幼,納粹都不放過,在布拉格不遠處的特里津集中營,一萬五千個猶太兒童被從各地送到那里,最后僅一百多個存活下來。上到教堂二樓側廊,特里津集中營兒童畫展在玻璃窗里,幾十幅兒童畫,夢,花園,學校,水下世界,窗外風景,特里津淋浴,放逐特里津前的生活……年幼下筆用力,五瓣花朵平面規(guī)整,而日落景象又多復雜,玫瑰色余暉掩映在烏云里,我感到冷,可又不想給人看到。這一場生命之火,火還在燃燒,生命卻早已熄滅。紙張粗糖發(fā)黃,色彩線條稚氣笨拙,男孩女孩都不在了。幾個布娃娃仰臉躺在玻璃柜里,好像還活著,還在等待。布娃娃就這樣,被抱過了就活了,就有了生命似的,以后無論丟在哪里,它們都一臉面對未來的樣子。
出老猶太墓地時正好落雨,我們站在門口躲雨,擠在靜默的人群中,我一時間心中恫惶,沒著沒落的,不知往哪里去。先看平卡斯教堂再看墓地,就像時光倒流無始無終,死亡也有時光,走走停停,特別遙遠的死和近在眼前的死排著隊,一些死亡平息下來,一些死亡還帶著傷痛,飄飄浮浮著,還有一段路要走??ǚ蚩妹脗兊拿?,在那些墻上應該能找到,先從哪兒開始呢?小妹妹奧特拉曾在特里津,照顧過那里的孩子們,最后死于另一個集中營。過去,讀卡夫卡病中書信,我常會落淚,痛惜他生年不滿半百,后來想,他在他那時死,是深得其所。在平卡斯教堂轉身間,想到卡夫卡灰藍色的眼睛,心頭生疼,幸虧卡夫卡早不在了,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得到過的上帝唯一垂憐。
街上行人稀少,云過日出,我們挨著一排柵欄走,漫無目的,柵欄內一小塊平坦墓地綠草如茵,幾片紅黃褐色落葉擠作一團,大半照在陽光下,幾片藏進陰影里。1893年至1913年,即卡夫卡青少年時期,布拉格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猶太人聚集區(qū)擁擠破舊的老房子被拆除。這塊土地上的猶太人,從中世紀起就不斷面對驅逐令、驅逐解除令、再驅逐令,周而復始,直到約瑟夫二世頒布寬容令之后,推倒了原來的隔離墻,重新布局猶太區(qū),也就有了約瑟夫區(qū)。1848年猶太人獲得公民權,但驅逐和大屠殺并未終止,用卡夫卡的話說,“隔離墻移到了內心”,猶太人繼續(xù)生活在恐懼中。平卡斯教堂二樓側廊的一小幅鉛筆畫還在眼前晃動,它就是恐懼。我想畫畫的該是位女孩,又沒法確認。“Raja Englanderova25.8.1929-30.1.1942”。這是唯一詳細的信息。畫面是黑暗中的女孩,題為《恐懼》。鉛筆線條涂黑了紙,一扇拱形窗涂得更黑,僅留個月亮,又小又白;窗下的女孩長發(fā)驚飛,直刷刷悚然拉在腦后,好像她就要被頭發(fā)拖出畫面;她是側臉,瞪大圓眼睛,嘴巴大張,驚恐地喊叫著,又發(fā)不出聲。兩只她自己的手,被畫得又大又黑,驚恐地朝向自己的臉。在一間黑屋子里,她獨自一人,想站也站不住,抓不到任何要抓住的東西,似乎裹在狂風中,她是向后的,被風向后拉去,她抓不住自己。
三
午后的老城廣場浮在光海里??救獾奶炕鹕鹎酂?,木和肉的氣味混合在一起,粘在人的鼻尖上,trdelnik(塔塔蜜)是用箱火烤,雙手捧著熱乎乎地吃,芯里巧克力一下子融化了,泉涌似的往外淌,連甜酒也是熱的,但屬于女人。男人們立在那里,一大杯啤酒慢慢慢慢見杯底了。
他是金屬人,立在老城廣場。他是銀灰發(fā)亮的金屬,像是從銀灰粉桶里撈出的,帽子手套鞋到鞋下板凳都鍍了銀,脖子臉連鼻孔也鍍了銀,銀灰眼皮下,埋著紅眼睛,他立在那里,不會腐爛了。他把身體重心壓在右腿,左腿微微彎曲,這姿態(tài)也不會腐爛了,他一動也不動。但沒人往紙盒子里投錢,老城廣場游客川流不息,有時有人聚上來,想去摸又小心翼翼縮回手去,有時他四周空蕩蕩的,像是廣場中的廣場。游客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的,又因為是用錢買來的,時間就更貴,但進了廣場,四下游蕩也就開始了。周圍是一大圈建筑,建筑的前臉一律沖著廣場。廣場東北角,哥特式柱廊靜靜地浸進白色的日光里,日光先是灑落在地,然后漸漸逼退陰影,白喇喇地爬到柱廊內的墻壁上。柱廊這種形式把什么都做成一半一半的,陰影壓左肩光線在右肩頭上顫動,里側封閉外側開放,頭上肋紋圓頂敷有神性的暉光,露天咖啡座就在廊外,沿著柱廊慢慢往前走,世俗性日常性的氣味和聲音在側畔飄過。
揚·胡斯青銅紀念碑已成為孔雀綠色的,上百年時光侵蝕,沒有抹去胡斯臉部清晰細致的線條,他的臉迎向前方,瘦削堅毅。這個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在布拉格用捷克文布道著書,宣講宗教平等,反對羅馬天主教皇兜售贖罪券,1415年,他被天主教會以異端邪說罪名處以火刑。胡斯的死激起了捷克人的憤慨,引發(fā)了胡斯革命戰(zhàn)爭,直至后來1620年“白山戰(zhàn)役”失敗,捷克民族遭受了滅頂之災,戰(zhàn)敗的貴族包括知識分子或被處或決被放逐,或逃亡國外,捷克本土的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喪失殆盡,只剩下低層貧民和農民。日耳曼化層層滲透,捷克文化急遽衰落,天主教被宣布為唯一合法宗教,德語作為官方語言,捷克語只有城市貧民和農民還在使用,大量捷克文學書籍被燒毀,只有胡斯精神不死,在古老的波西米亞子民心中存活下來。
站在舊市政廳塔樓往下看,老城廣場在日光下熾烈發(fā)白,紅屋瓦密集,泰恩教堂雙塔尖及更遠處的火藥塔,露出兩抹蒼老的暗灰色。不同世紀不同風格的建筑圍著廣場向外鋪開,外來的天主教徒進入布拉格,帶來的是巴洛克式教堂、修道院和貴族官邸,眼下的巴洛克式建筑富麗堂皇,層層疊疊的黑暗消失了。廣場像一只松開的手掌,手指一根根伸出去,插入建筑群中。也不對,建筑群間的街道更像裂縫,一道道細窄幽深,人們從裂縫中走出來,帶著纖弱的影子,像小面條魚,游弋著進入廣場,緩慢遲疑,向南或者向西,看著沒有任何目的,隨意地游進來。很多建筑在地面看臉孔狹長,到了高處才發(fā)現,臉孔后臥著的身體更長,屋脊瘦硬,又像斯芬克斯神秘的脊背,里面藏在黑沉沉的深河。也許要到夜夢時分,老城廣場才露出它沉重的歷史面容,一座座建筑從日間的熱鬧艷麗中走出來,尼古拉斯教堂、金斯基宮、圣雅克教堂、火藥塔,重新與過去融為一體,這才可以摸到那原生的野獸,它們在黑夜里活過來,及至清晨,老城廣場一角的售貨爭又有了聲響,又開始售賣起熱甜酒、香腸和面包,野獸才在黎明中悄悄隱去身影,老城廣場又迎來煙熏火燎的一天,布拉格的心臟繼續(xù)怦評跳動。
透過舊市政廳三樓玻璃窗看到的,正好是“分鐘屋”,墻上希臘神話的灰泥刻畫近在眼前,盾牌箭袋,戰(zhàn)神馬匹,全是文藝復興時期回望過去的人文氣息?!胺昼娢荨?,一幢窄小的建筑,卡夫卡從六歲起住在那里,他的三個妹妹在那里出生,每天清早,廚娘陪著他到肉市街的德國少年學校去讀書。朝下俯瞰,他上學的路線不難勾畫,一路穿過廣場,進入采萊特納大街,之后是肉市街,這小小的少年終日心懷恐懼,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夜晚的到來,廚娘很有可能會在那時向父母告發(fā)他的不是。直至臨近不惑之年,這恐懼還落紙上,在寫給情人的書信中沙沙作響。
他寫下來,什么也不被死亡帶走。我人到中年時才讀到卡夫卡,第一部小說《變形記》還沒讀完就開始落淚,“格里高爾幾乎什么也不吃了”,起先格里高爾還以為,是房間里的狀態(tài)使他感到悲痛才沒胃口的,其實是他看到自己心中對家人懷有的愛被撕成了碎片,臨死前他問自己:“現在怎么辦?”這一深淵,跌進去我就再也沒爬出來過。是的,可以確認張愛玲所說過的,生命是件爬滿了蚤子的袍子。生命的不體面全在內里,很少有人把它翻出來晾曬,于是我們都十分體面的樣子,在世上來來往往。讀《地洞》我?guī)缀醣粐槈牧?,也明白了天下竟還有人跟我一樣,這樣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不安。讀他所有的文字,追蹤他血液里的恐懼,不知道他寫的是不是人類,但曉得他寫的那就是我。有一天經過金斯基宮門前時,聽到一個英語導游大聲說,德國人稱卡夫卡是德國作家,猶太人稱其是猶太作家,捷克人稱其為捷克作家,導游問大家的看法,大家紛紛搖頭。我站在一旁,只有悲涼,卡夫卡是猶太人,在捷克土生土長,用德語寫作,他復雜,就像布拉格,他難解,就像布拉格,然而直到死后,也還沒從困擾他的身份認同中解脫出來。
重新回到老城廣場,斜陽里一張張興高采烈的面孔。小丑不知用什么法子把自己和童車連為一體,他頭戴尖軟帽,身穿彩色條紋絨衣,車座上舞動著幼孩似的四肢,卻是成人的臉,撲滿白粉,打著兩團紅臉蛋,亞洲人的小眼睛、短眉毛。他似乎笑著,但有點倒八字眉,一笑就顯著很憂愁。他因為高興而跳起來,手舞足蹈,嘴巴動著,咧著笑著,偶爾東張西望,似乎在尋找著什么。他是老人呢,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