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然
近日,“救下被侵害的女住戶后,男子卻被拘留14天”的微博刷爆網(wǎng)絡。據(jù)當事人趙宇稱,去年12月在家中陪妻子待產(chǎn)的他,聽到女鄰居的求救聲,下樓瞧見李某正在對其施暴,便上前制止。沖突中,他踩了被撂倒的對方一腳,致其內(nèi)臟受損。而后該男子報案,趙宇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拘留14天。有網(wǎng)友評價:這個社會,太魔幻了。
“見義勇為十四天,強奸未遂打麻將”是多數(shù)人對該事件貼的直接標簽,但涉事女子在娛樂場所工作,李某是其上班認識的客人、李某只是在女子家門口聊天等信息也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從而質疑事件真相。矛盾雙方各執(zhí)一詞,孰真孰假難以分辨。這時,警方的處理意見極為關鍵。
但縱觀整個事件過程,福州市公安局晉安分局卻先后給出了三次不一致的處理結果與回應:第一次處理結果為“刑事拘留14天”,在質疑下的回應是“輿情發(fā)生后,各級部門都在積極地應對處置”。那處置結果如何?這便有了第三次回應“以過失致人重傷罪將趙宇移交晉安區(qū)人民檢察院”。如果說警方第一次就已認定趙宇在制止侵害的過程中涉嫌故意傷害罪,且有“實錘”,那么之后的回應大可以快速明了,大大方方,但在“應對處置”后給出了不同的事實認定結果。最終晉安區(qū)人民檢察院認為,其行為屬正當防衛(wèi),對趙宇作出不起訴決定。事件就此反轉,引發(fā)輿論嘩然。
可見,事件反轉的關鍵就在于“積極地應對處置輿情”,也是由于該“輿情”的出現(xiàn),警方的處理結果才發(fā)生了轉變。這不免讓人頓生疑竇,“輿情”一詞在某些執(zhí)法部門眼中更像是危機事件,換句話說,對于公權力來說,受社會公眾監(jiān)督之事就等同于危機事件,要“積極地應對”,若不受公眾監(jiān)督呢?如果不能以事實真相回應輿情,只一門心思想要平息輿情,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仔細想來,類似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一切皆由“輿情”起,“輿情”滅,是
不是覺著“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再微小的聲音都可能留下時代的印記,形成時代的回響。須知,應對輿情不是目標,重要的是下功夫解決問題,規(guī)范執(zhí)法。
古人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經(jīng)》的“風”在古代有輿論批評和監(jiān)督的作用。百姓作詩用以諫言,權力部門據(jù)其來調整政策政令。此間,公眾監(jiān)督對治理施政的促進作用不可小覷。因此,輿情的形成給有關部門帶來的,與其說是危機不如說是機會。只有隨時糾偏才能把握航向,主動作為方能砥礪前行。
從另一方面看,輿情發(fā)生后,官方為何會給出前后不一致的處理結果,確系執(zhí)法失誤還是僅為應對輿論?如若是前者,就應立刻糾錯,追究相關責任,并向當事人道歉賠償;若是后者,則以真相打消公眾疑慮,而非向來勢洶洶的輿情低頭。如此一來,才能取信于民。畢竟,大眾的信任減一分,社會風險就會增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