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船泊茅坪港。跟了一路的濕云,壓得更低。雖不在夜里,微茫的天光下,霧氣飄卷,江面愈溟濛了。
雨,屈原用淚水等我們。
雨墜得細(xì),像愁絲。這愁絲是屈原的,在楚辭里繚繞。
屈原的憂憤之詠在詩史上彌散,兩千年是它的藝術(shù)長度。當(dāng)世的作用,他切盼;后世的影響,或許也想到了。為這,他探尋到一種富于生命力的表現(xiàn)形式——騷體。
“詩三百”感動過他。歡樂的勞作場景、豐盈的鄉(xiāng)間風(fēng)味、樸素的情感愛戀、神圣的祭祀歌唱……中原先民的群體性吟誦,帶著周代社會的生活氣息,融進愈覺孤苦的魂靈——只因屈原的內(nèi)心太悱惻,太愴悢,太凄楚,太慘怛,風(fēng)雅頌中的四言句式,載不動他的憂思,唯有拖長了腔調(diào)曼聲高吟,做樂章式的寄慨,方覺盡意。況且桑間濮上的鄭衛(wèi)之音,跟他的家國之痛亦難同調(diào)。《離騷》《九歌》《九章》《天問》……他驅(qū)遣華艷炫冶的語匯精心雕鐫詩歌宮闕的每個細(xì)部,古雅的音律、宛轉(zhuǎn)的唱嘆,盡為性情所主。寥廓水天,響徹激楚之清聲——辭。
魯迅論《騷經(jīng)》,以為“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出語切當(dāng)。錢基博說“《楚辭》者,上承三百篇之《詩》,下開漢人之賦”。從《國風(fēng)》到《離騷》,由詩歌到辭賦,從現(xiàn)實主義到浪漫主義,屈原的江畔行吟,開始了宦途失意者的精神流浪,漢詩的抒情傳統(tǒng)也在他的吟哦中發(fā)端。
屈原祠的山門,牌樓式,甚雄峻。設(shè)彩鮮麗,基色是白,大面積的粉白色塊占據(jù)了墻體,一派素凈。立著六根高柱,形若幾道順著檐樓翹脊直貫地面的粗線,又涂了熱烈的紅,極似從天邊飄下的條幔垂掛于立面,若在晴日里看,火一樣艷。宋人謂:“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jì)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以淺粉深紅染飾祠門,這樣的配色,可說是“楚色”吧。也含著寓意——人格的狷介與情愫的濃摯,瞻望的一瞬,便可領(lǐng)受。
“其志潔,其行廉”,是司馬遷給屈原的定評。情懷清正、精神高貴的人,他所眷戀、所傾情、所贊美的物事,也不會是污穢的。“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九畹溪是一處群芳的幻境,思想和感情的血液汩汩流注,琪花瑤草享受著溫潤的滋養(yǎng),且在詩人的心野上盛放,光華斑斕,馨馥飄溢。他擁有調(diào)配文字的絕對權(quán)力,靈感的統(tǒng)御下,詞語的湍流密集地激濺,意象的花朵濕漉漉地?fù)u曳,華美、瑰富、繁麗、空靈,我們讀詩的,猶覺紙上香。
這樣的祠門,當(dāng)然要橫懸大匾,四個字:“光爭日月”。其意脫胎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原句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背终擃H為精切。
屈原志行高遠(yuǎn),“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自認(rèn)“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這,“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竟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便是怨嫉謗怒叢于一身,亦決難與權(quán)奸茍合。依阿取容,俯就世俗,不是他的作為?!捌渲緷?,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在《史記》中留下介潔的軀影。
空自嗟吁的屈原,先受懷王之疏,后遭頃襄王之逐,放流沅湘?!扒劣诮瓰I,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司馬遷的沉痛字句,活畫出這位楚國三閭大夫的落魄態(tài)度?!俺蓑U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的揚揚意氣,消磨得差不多了,而詩人初心不泯,縱使“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也要“覽相觀于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意態(tài)仍是自得的,蕭散的,縱脫的。宮廷法則規(guī)束不了粲若明霞的綺夢,創(chuàng)作的神髓——理想性,是在他心里定下的,政治抱負(fù)破滅,他在詩歌中重構(gòu)自己的理想國。藝術(shù)上的超逸韻致,是掀卷的水浪,是飛蕩的云絮,淡化了實際生活的日常性,把心帶往夢境。平生之志雖則弘毅,無奈“路修遠(yuǎn)以多艱兮”,日短心長,未及得遂,怎不傷懷永哀?直到?jīng)Q意懷沙自沉前,他也沒有停止放歌,他用詩作捍衛(wèi)德行的尊嚴(yán)?!岸ㄐ膹V志,余何畏懼兮”,對一己生命之外的未來世界,他依然抱有確信。他理應(yīng)意識到,往后的年代,會有無數(shù)知音到他的詩里來,并產(chǎn)生相同節(jié)奏的心跳。這就是詩人,這就是屈原!《離騷》中的抒情形象,逍遙乎霄壤之間,超越了王朝社會的沉黯現(xiàn)實。
屈原創(chuàng)制楚辭,這一詩體也成就了他。新美穎異的詩風(fēng)耐住了時間的淬煉,強大的經(jīng)典性星辰一樣永恒。古楚之地,此等爛漫玄幻的格調(diào)在屈原的詩歌里,也在莊子的散文中。一個是文學(xué)的,一個是哲學(xué)的。
殿堂、廊廡、層臺、高階、院壁,周繞通連而成一個多進的廟堂式院子。雨緊了,我趿的鞋子早已淋透,腳是不肯歇的。我只覺得剛走過一座殿,后面又隆起一座更大的,姿態(tài)端凝,山一般矗在煙雨里。重檐上鱗瓦濕亮,泛著灰色的暗光,正脊之上和它的兩端,龍鳳若飛——神獸之塑,全賴工匠手段的細(xì)巧。殿后迤邐著一道草樹森茂的岡巒,團團黛綠如云,如浪,當(dāng)然把這主殿襯得愈加雄麗。
在這軒敞的殿宇里,屈原用沉靜的目光迎送無數(shù)禮敬他的人。他的立像,面容很是清癯,眼神是郁悒的,而身姿似松,饒具挺秀氣。峨冠、褒衣、博帶、廣袖,佩長劍,踏芒履,貌盡清奇。受著王權(quán)的擠壓,淪為放逐之臣,屈原心底是含恨的,拖著沉重的步子,無奈地?fù)]別楚都紀(jì)南城,迎著愁慘天色,襟拂草露,邁向嗚咽的波流。他在漫踱中選擇離開世界的地點和方式,湯湯流水能夠給他解脫的快慰。他渴望接近精神的圣境,在那里結(jié)束生命的旅程。陳洪綬的《屈子行吟圖》也叫我想起,其時,屈原的年紀(jì)尚不到五十。鄢郢漸遠(yuǎn),荊巫亦邈,他也如一個瀕老的閑叟了。
此刻,我的心境起了一點變化,不再厭嫌天色的陰晦,反覺這雨倒來得巧——走近屈原,在詩行里找到他的靈魂,這樣的天氣恰好。
我朝這尊立像凝眸,看它泛出青銅一樣的光色。正、反、背、側(cè),怎么端詳,身形體態(tài)都含著特殊的內(nèi)質(zhì),那是飽滿的氣韻,那是剛健的骨格。歷世所祀的這個人,已離我們遠(yuǎn)去千載了,風(fēng)神氣象卻是不滅的。游蕩的魂魄會在不同時空相遇,那一刻,各自的精神天空將接受太陽共同的照耀。戴圓履方的蕓蕓后輩,苦辛無論多么深重,都能在他的美辭里尋見傾訴的出口。
一顆偉大的詩魂,占了這么宏壯的祭殿,這么高遠(yuǎn)的江天,這么悠長的歲月,這么眾多的心靈,我只有追懷,只有默禱,只有尊崇,只有虔拜,才算對他表了誠敬。
屈原進入的不光是文學(xué)記憶,更是民族和國家的記憶。
楚王墓,該向何處去尋呢?
屈原像的兩側(cè),相伴的不是清俊的宋玉、婉麗的嬋娟,而是兩幅壁畫:《屈子遠(yuǎn)游圖》和《端午祭歸圖》,固屬好筆墨。入我心的,卻只有陳老蓮的那一幅。
一個殿里,映出闊大的星座圖,仿佛為屈原的《天問》而設(shè)?!疤旌嗡??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獨臨曠僻山陬、寂寥水湄,他思接洪荒遂古、混沌太初,披發(fā)仰首而問天。這是詩意之問,知性之問,也是人類之問,歷史之問,更是時光之問,宇宙之問,宏富的精神內(nèi)容緊連大地。云霧流蕩著,雷霆回響著,他發(fā)出的凄愴語調(diào),閃電般撕裂蒼穹。飛揚的壯辭把我領(lǐng)入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無心去聽《詩經(jīng)》里上古男女的集體歌詠。
屈原為秭歸人。縣里最早的屈原祠,是唐朝一位叫王茂元的歸州(唐宋時,秭歸名歸州)刺史興造的,祠址選在州城之東的屈沱。歷世州官,皆有修繕。造葛洲壩,祠宇移建于向家坪。三峽大壩動工,秭歸縣城換了地方,屈原祠也從江北的向家坪遷到茅坪鎮(zhèn)東面的鳳凰山。
我在祠院的配殿見到一口井——照面井。一旁附著幾行字,一瞧,明白了:這眼老井原先不在這兒,而在屈原降生地香爐坪對面的山巒上,幼小的屈原,臨井照影梳洗也是可能的。附會的傳說自然有一些,多能動人。
把遺井遷過來,而且遷進配殿,是要花些氣力的。井,敢情也是可以挪地兒的呀!挪了地兒,還是那個井嗎?沒關(guān)系,以意為之,得其仿佛則可。
轉(zhuǎn)至二樓。真靜呀,靜得只聽見自己踩在地板上的足音。一個老漢蹲在門前,雨從檐頭滴下來,在廊角輕濺。他眼光凝著,心思很專,好像在聽雨,聽雨里的味道,入夢一般。
我的問話,擾了他的神兒:
“修祠的料,還是老的嗎?”
“呣,能搬多少,就搬多少!”
他答得對。后來我聽說,移建那會兒,拆下的許多磚木,都編了號。
這座新祠,雖不是屈沱的那一座,古時氣息猶存。
陸放翁昔日過秭歸,口吐平仄:“歸州猿吟鳥啼里,屈沱醉歸詩滿紙?!焙蟀刖湮蚁矚g,不避年代之遠(yuǎn),借來當(dāng)題吧。
責(zé)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