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賓最新設計作品——西塘良壤酒店。納良庭四邊,在精心布局的江南園林游園動線中,琚賓親自給我做深入講解,“如何做東方的當代演繹是很大的命題”:目之所及,朦朧迂回的竹編廊道、氣氛幽靜雅致的回廊一隅、圖書室、茶室、琴房、酒吧、樓梯過道的轉角處、餐室?guī)?,甚至每一間客房都巧妙呼應了他所希望呈現(xiàn)的移步易景、一景一情的空間意境。廊道的背后有個故事:酒店進門處對稱的回廊,當初琚賓為遲遲找不到恰當?shù)奶幚硎址ǘ鄲?,靈光乍現(xiàn)想起收集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融材料圖書館,最后選定用竹子手工編織隔斷,通過這種材料讓中國傳統(tǒng)鏈接當代。那日,午后的陽光透過隔斷斑駁地灑在地上,光影流轉使整個空間充滿溫暖的橘色……
本月就是中國的70周年華誕了,我們一直致力于創(chuàng)造并推廣中國乃至東方美學的生活方式,在討論10月刊主題的選題會上,我們也做了一下“反省”——是不是以往主打“東方美學”視覺上很中國,而內容上還是只停留在表面,能否再深挖呢?這幾年大家都在提匠心和工藝,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確實是非常值得被關注的,但漸漸也有了被捧得過于高高在上的趨勢,怎樣才是工藝的未來7如何能更好地做好工藝?這就成了本期的命題。
《Be Original:東方表情》邀請了8位走在獨創(chuàng)路上的本土設計師——吳濱、陳燕飛、李思恩、王大泉、陳大瑞、朱暉、楊熙黎和李希米,分享他們獨樹一幟的聲音——東方的設計不再停留于一種視角、一種維度,而是多元化的、去標簽化的、立體化的乃至國際化的。而成長于此的設計師們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汲取、剝離和提煉,試圖將東方基因融入骨髓,并不斷地吸納來自全世界的聲音,逐漸形成自己不拘一格的設計語言;《Topic:工藝傳承,上下求索》拼貼了不同的機構組織和設計師、建筑師在探索工藝在當代設計語境中的發(fā)展方向和表達方式:做設計,對于對手工藝有著特別感性認知的王澍而言,成為“一場捍衛(wèi)人性的戰(zhàn)斗”,他在建筑里大量地使用手工和工藝,幾萬片材料、幾萬平方米的規(guī)模和體量,而非裝飾性的用途,這在建筑行業(yè)里非常少見, “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如果不用,就一定會完蛋。尤其我用的是最常用的技術,怎樣讓它保持高度,是手工的基礎”;“堅持工藝,其實是一個回歸的主題,回到人的本身,回到人對美、對情感、對溫度、對自然的寄托。教育背景、地域文化等會造成審美的偏好,但這些會突破這些屏障,讓我們思考一些本質的問題。生活富足之后,對精神的追求孜孜不倦,”璞素的設計總監(jiān)陳燕飛說,空間內,凌宗湧的花藝沒有被花器、空間束縛,被陶藝家吳吳宇的器皿所襯托,無所謂流派,無所謂技藝,因循時序,自然而然地共存:繼竹、絲、土、銅、紙五種傳統(tǒng)工藝材料為主題的研究后,張雷與“融”團隊又開始以工藝方法為軸線,繼續(xù)解構傳統(tǒng)手工藝,同樣是歷時五年的研究,將涵蓋榫卯、著色、編織、鑄造、打結,今年的主題是著色,張雷的團隊跑遍全國,將傳統(tǒng)工藝中的制色與上色工藝分門別類考察細致,解構到每一道工序,又找尋工坊制作樣本,陳列在新的圖書館由……
本期力圖追求“手工感”十足:《Artist:以破而立》介紹隱居海外,獨居一島多年,有“賞石界王世襄”稱號的丁文父,將一批剔透秀美的靈璧石“狠心”切割,轉化成為一系列當代藝術作品:《 Visit:聽黑膠的好奇屋》走訪蘇航在北京的工作室,他把音樂、標本和設計融為一體,打造了屬于自己的“好奇屋”:《HOME l在杭州家》打開了劉廣的新居之門,茶、器、藝伴隨每天的生活,美,直抵人心;《Travel》行至西安,曾經的十三朝古都,如今國內外建筑師帶著項目擁入這座城,取西安古文化解構再演繹,塑造了新型豐富業(yè)態(tài)的商業(yè)和文化地產,令古城成為閃耀西南的“明珠”……
傳統(tǒng)手工藝在當今時代應該何去何從?我們無從提供一個唯一性的答案,我們只能提供盡量豐富的截面,讓你看到不同的土壤生長出來的工藝有著不同的命運,也在慢慢被獨具慧眼的設計師們發(fā)現(xiàn)全新的價值。讓更多的人關注并了解“中國匠心,東方美學”。
編輯總監(jiān) 孫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