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音
聞香奧斯汀,從BBQ開始
我們抵達德州首府奧斯汀時已是傍晚,旅途中覓食難免荒不擇路饑不擇食。但我們卻執(zhí)著地按計劃行事,在德州若不享受原汁原味的BBQ,豈不枉然?推開“鹽舔(Salt Lick BBQ)”燒烤餐廳沉重的木門,一股濃郁的燒烤醇香襲來,我就像只饑腸轆轆的獵犬,用相機捕捉縷縷青煙下紅彤彤跳動的火焰。直徑兩米多的石砌爐臺里,橡木柴火噼啪作響,蒸騰的煙霧把爐頂懸掛的密密匝匝的烤香腸,映襯得艨朧虛幻。香腸中溢出的肥油自由落體,滴落在平鋪于鐵篦子上赤紅色的牛肋排、豬肋排、牛腩,雞肉上,令我禁不住連吞口水。
清一色的帥哥服務生有如托塔天王,一手高擎托盤穿梭上菜,為我們開啟了無與倫比的味覺體驗。將一大塊油嫩多汁的牛腩肉切割,佐以店家的秘制汁料,輕輕送入口中,豐滿醇厚的肉香從齒間游弋,在舌尖回旋;肉質外焦里嫩,松軟而不失韌性,唇齒留香,難以言說。我沒料到在德克薩斯的第一天,能享受到嗅覺、視覺與味覺構成的三絕饕餮大餐。
店家以“鹽”字為名,看來深諳“鹽為五味之首”之古訓。其燒烤獨門秘笈,源自曾祖母貝蒂首創(chuàng),那位從密西西比河畔遷徙至奧斯汀的孤女。后代子孫將店面發(fā)揚光大,不僅得益于奧斯汀位于德州的中心位置,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更因為名揚天下的德州燒烤依風味細化為四區(qū),尤以中部和東部燒烤最為知名。
德州燒烤地圖
英語單詞Barbecue來源于加勒比單詞Barbracot,加勒比的奴隸們在17世紀將傳統(tǒng)的BBQ帶到了美國南部的卡羅來納州,慢火烘焙的加勒比風格奠定了美國南部的BBQ基礎。此后加勒比移民抵達德克薩斯州,進一步深刻影響了德州的燒烤文化。19世紀中葉,德國與捷克移民又將熏肉燒烤傳統(tǒng)引進到德州中部。此熏肉法是以干燥香料涂抹于牛肉表面,旺火,用原生橡樹和山核桃木為炭料間接加熱至熟透。該方法起源于當?shù)氐耐婪颍麄儗⒚刻熨u剩下的肉類,用煙薰后存儲以防變質,因此德州早期著名的燒烤場所均起源于肉鋪。
著名美食評論家Calvin Trillin在《紐約人》上撰文日:“對于德州中部BBQ,人們更傾向于探討肉類的品質,而非醬汁的辣味或配菜的口味?!蔽艺J為這種推崇“肉質為王”的觀點,在“鹽舔(salt Lick BBQ)”餐廳,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此外,美食評論家JavneCIark在《今日美國》中寫道:“德州最受歡迎的燒烤足跡是一個‘半環(huán)’,包括埃爾金(Elign)、洛克哈特(L0ckhart)、廬陵(Luling)和泰勒(TayIor)。從奧斯汀驅車自東北到東南一個小時車程。”
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因奴隸制盛行,從美國東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大量販來的奴隸,為德州東部帶來了特色豬肉燒烤傳統(tǒng)。他們不僅燒烤嫩滑的豬肉排骨,更發(fā)明了烤制豬肉布丁。將切碎的豬肉和米飯放進腸衣,燒烤成香腸,廣受歡迎。此外,德州東部更重視燒烤醬的應用。區(qū)別于德州中部以大塊牛腩燒烤后切片食用,這里將嫩牛肉用偏甜的番茄醬料腌制,以山核桃木材為柴炭,慢火烘焙后,切碎做三明治食用。
被稱為“牛仔風格”的西部燒烤,享“追溯到南方之根”的美譽,因其最接近于原始燒烤的豪邁之氣,風味亦獨特。在地里挖個大坑生明火,將肉類直接放置在牧豆柴炭上燒烤。明火捕獲到滴落的脂肪生成油煙,再反饋浸潤至肉類纖維。因明火烹飪“短平快”,經此法燒烤的排骨、香腸和雞肉更加噴香可口。但若烤制厚重的大塊牛肉,因水分的快速流失,肉質略顯干燥,不如慢火烘焙薰制法那么多汁嫩滑。
遺憾的是,上述山地鄉(xiāng)村風格的燒烤已日漸式微,而在與墨西哥毗鄰的德州南部,另一種更為原始拉風的BBQ,亦瀕臨滅絕。此法仍是地里挖大坑,內填石頭磚塊,待木材燃燒成厚厚的煤層,以原產自墨西哥的龍舌蘭葉包裹整只牛頭,覆蓋在炭層上。加蓋燒烤12小時后,牛頭的肉熟透脫骨,燒烤之味如龍舌蘭美酒般醇香醉人。接下來,將切碎的牛頭肉與香菜、洋蔥、莎莎醬拌合,夾在炸玉米粉圓餅中,墨西哥風味的“肉夾饃(如Taco)”新鮮出爐。此法與夏威夷土著燒烤整豬的“盧奧”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德州南部的人民賦予其區(qū)別“Barbecue”的另一個單詞“Barbacoa”。
德州全境,盡享燒烤
其實游客不必拘泥于美食家的專業(yè)觀點,在德州全境品嘗烤肉都是人生中難得的美食經歷。在北部的達拉斯——沃思堡地區(qū),我們恰逢一年一度的德州牛仔節(jié)。小城沃思堡因19世紀晚期的大規(guī)模牲畜養(yǎng)殖業(yè)而聞名,當時有超過1000萬頭牛經奇瑟姆車道穿過這座城市。于是,我們欣賞到牛仔們趕著德州獨特的長角牛走過街區(qū),在真實的賣牛賣馬交易現(xiàn)場,切身感受到其緊張激烈的程度堪比記錄片中曾經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當然,原汁原味的牛仔體驗少不了烤肉這個主角。
找到著名的RISCKY'S BARBECUE餐廳,我的心里竟有些落差,這中規(guī)中距的餐廳裝修風格與我期盼的豪爽氣場貌似不搭調。侍者告訴我說再走50米的同名連鎖店才是我的心宜之選。果不其然,好像臨時搭建的紅塑料布棚子,里面擺著古舊笨拙的木桌椅,餐桌上堆著
小山似的牛肋骨,我心里說這才是德州烤肉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兩大塊滋滋冒煙的烤牛肋骨端到我面前,我立刻傻眼。都知道美國人常說“德州什么都大(EVERYTHING ls BIGGER IN TEXAS)”,但這BIG-GER,這德州尺碼,令我瞠目結舌。而且9.95美元的烤牛肉套餐無限量盡情吃!于是,我以最原始的方式,雙手抓著牛骨盡情享受著撕咬的樂趣。加之噴香的烤吐司、新鮮洋蔥、腌黃瓜與墨西哥辣椒,我的肚皮快要撐到爆。怪不得德州人長得人高馬大,他們的餐食太給力了!
此后,我們來到了德州南部的圣安東尼奧市。參觀了新晉入選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拉莫教區(qū),于傍晚時分登上紅藍兩色被譽為“水上計程車”的游船,游覽圣安東尼奧河。船長用南方口音幽默地介紹市內風光和建筑,唱出的意大利永嘆調伴著靜水深流飄向遠方。
下船后我們在河道旁的步行街隨機找了一家餐廳落座,因為我知道在這里,任何一家餐廳都不會令我失望。我點餐的“德州地圖”——“T骨牛排(T-BONE)”令我大呼過癮,因為“丁骨牛排”取自牛的前腰脊部位,由一片“菲力牛排”與一片“紐約客牛排”組成。這兩個部位的肉質性質差異較大,“菲力牛排”屬于精瘦鮮嫩,而“紐約客”則具嚼勁及油花,因而“丁骨牛排”恰好同時滿足了這兩種需求。同伴要求的“牛仔肋眼(cOWBOY RIBEYE)”只要七分熟,因為取自牛肋脊部靠近背脊的肋眼牛肉,大理石紋的油花多且分布均勻,烤制七分恰好把油脂燒透,牛排中間還帶有一塊明顯的油脂。同伴吃起來說肉質鮮嫩且具有嚼勁,散發(fā)出的牛油香味更是誘人胃口大開。
德國菜在口味上較重,材料上則較偏好豬肉、牛肉、肝臟類、香料、魚類、家禽及蔬菜等;調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調上較常使用烤、燉或燴的方式。德國菜在肉類的應用有其獨特的方法,單是火腿、熏肉、香腸等的制作方法就有不下數(shù)百種,特別是在巴伐利亞州所產的,其數(shù)量及品質均堪稱第一。德國菜在世界美肴中也占有相當?shù)牡匚?其種類樣式有咸的、煙熏的、釀餡的,有的加上芥茉子,亦有用豬血做成的肉腸,真可謂是不勝枚舉,香腸或烤肉是以熱食為主的,而這類食品在食用時通常會附帶酸菜、烤洋芋及芥茉醬。香腸是德國人佐啤酒的最愛,而且種類過千。這里的香腸拼盤由五種不同類型的經典香腸組合而成,分別是牛肉腸、維也納香腸、德國芝土腸、瑞士思維那腸和豬肉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