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年少時,歌是青春的記憶;青年時,歌是生活的伴奏;年長時,歌是歲月的沉淀。所謂音樂喜好的變化,根源上是人心境的變化。從流行歌曲聽到民謠,是因為累積的生活經歷讓你不再滿足于輕松和娛樂;從民謠聽到搖滾,是為了讓自己在處事圓滑的成人世界中保留一些自己真實的樣子;從搖滾聽到后搖滾,不過是為了讓充滿戾氣的自己更加平和從容。
三秋樹:那是一個追夢的年代。27歲時,我辭去了教師的工作,帶著想當導演的夢想孤身來到北京。和大部分北漂一樣,我住地下室,不出三個月便身無分文,只能靠打些零工來維持生計。有一天,我的兜里只有兩塊錢,饑腸轆轆、垂頭喪氣的我經過地下通道時,聽到一個流浪歌手在唱《水手》:“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我瞬間振奮起來,把僅有的兩塊錢放在他的吉他盒里。我問他:“哥們兒,我能跟你一起唱嗎?”他說:“沒問題。”于是,我倆在地下通道將這首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熱血沸騰、淚流滿面。因為這首歌,我心里的抑郁一掃而空,鼓起干勁在北京堅持了下去。
獨木舟:年輕時去看音樂節(jié)、看演唱會,總是要擠一擠眼淚,不然總顯得不夠“青春”,而小半生過去之后,我安安靜靜地坐在體育館,聽李宗盛唱《我終于失去了你》,才恍然大悟,真的要等到人生進行到這個階段,才理解了“這歌里的細微末節(jié)就算都體驗,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幾年”的含義?!霸诒本俅蟮氖乱步K將顯得微不足道?!彼€說,“我決定留下來看看人生能把我怎么樣?!蔽以谛睦锬卣f:“我也是這么想的?!?/p>
甘倚華:我是聽著黃家駒的歌長大的。在我喜歡《真的愛你》的時候,認識到自己也有個雖啰嗦但始終關注孩子的母親,雖然她并沒有教我跌倒不應放棄。我愛上《不再猶豫》的時候,還是一個扭扭捏捏的男孩,每次感到膽怯,就用這四個字來激勵自己。到了青春迷惘的階段,我愛聽他的《你知道我的迷惘》,“我們一起流浪/一起幻想/一樣地感到流水年長”,讓我感到不再孤單。到了人生的奮斗階段,不出意外地我愛上了《海闊天空》,“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這些歌陪我長大,也給了我很多鼓勵。每一次聽黃家駒的歌,我都仿佛回到了從前,回到了那些或青春懵懂或激情萬丈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