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講述
1982年,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打工姐妹來到深圳蛇口首家香港獨資企業(yè)——凱達玩具廠,從此,她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凱達妹”。她們是春天故事里的第一群候鳥,是改革大潮中的第一朵浪花。
凱達員工的去向
1995年,凱達玩具廠停業(yè)撤廠后,大部分員工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定位。他們中有一批人通過勤奮攻讀,成為蛇口工業(yè)區(qū)所屬單位的干部,有了自己新的事業(yè)和新的身份;一批人,先后離開凱達創(chuàng)辦自己的企業(yè),成為最早在市場經濟里暢游的勇敢者;一批人先后去了美國、加拿大、智利等國家經商或讀書,目前大多在海外;一批人相繼通過招考進入深圳經濟特區(qū),目前大部分從事管理工作;一批人仍然在深圳的其他外資企業(yè),他們目前大都是工廠的中高層管理者;也有一批人堅持到凱達搬離卻沒有離開蛇口,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退休或待業(yè)在家。
一
1982年2月18日,天朗氣清,廣東韶關火車站人頭攢動。韶關市勞動局為招商局蛇口工業(yè)凱達實業(yè)有限公司首批招聘的80多名年輕女工,由兩名干部帶領,即將登上南下深圳的火車。父母親友數百人相送,場面壯觀?;疖囆煨扉_出車站時,剛才還興奮不已的姑娘們相擁而泣。
18歲的鄭艷萍就是這批女工中的一位。
1982年,鄭艷萍在廣東省重點中學韶關一中復讀,她想考一所好大學,但沒有十足把握,忽然聽說勞動局要招工,去深圳蛇口工作。
深圳?鄭艷萍并不知道深圳在哪兒,只知道那里有海,比廣州更南。基于三點考慮,她決定去深圳:一是勞動局正式招工,并派干部帶去;二是招工時說明工資每月80多元,加班還有加班費、年終雙薪等,而工作了30多年、做電子工程師的父親每月也只有50多元;三是臨海,上世紀70年代的歌曲《假日的海灘》讓她對大海有著無限憧憬和向往。
在父母的支持下,鄭艷萍更堅定自己南下的決心。
二
廣東韶關市共有100多人報名,最后成行的有80多人,清一色的女生。
這是凱達實業(yè)有限公司(俗稱“凱達玩具廠”)委托蛇口工業(yè)區(qū)到韶關的招聘行動。作為香港開達實業(yè)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獨資設立的企業(yè),凱達公司主要生產外銷歐美的各種毛絨、電動、機械玩具,包括芭比娃娃、椰菜娃娃、唱歌熊和各式各樣精致的爬山車等。
此時的蛇口工業(yè)區(qū)還是個黃土飛揚的大工地,道路坑坑洼洼,各種工程車開過來開過去。
1982年3月、5月、8月,凱達公司又從廣東肇慶、汕頭和梅州等地陸續(xù)招來3批女工。1983年,該廠職工人數已達2000多人,其中90%是女工。這些女工,后來被稱為特區(qū)第一代打工妹。
凱達公司的特點是加班多、港幣多、漂亮女生多。女工們被人們艷羨地稱為“凱達妹”。加班賺錢卻無處消費,蛇口工業(yè)區(qū)為了方便工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成立了貿易公司,建了一個小賣部,還有購物中心。蛇口的員工每人都有一張購物卡,憑卡每月限量購買各種實惠的生活用品,這些都是出口到香港、又通過貿易公司從香港進回來的產品。鄭艷萍都買下攢起來,等放假的時候帶回老家貼補家用。
每年年底,蛇口工業(yè)區(qū)還給區(qū)內職工提供每人一個大件電器指標的福利。1983年春節(jié),鄭艷萍買了彩色電視機帶回家;1984年春節(jié),她買了電冰箱;1985年是洗衣機。
三
凱達公司是典型的季節(jié)性生產企業(yè),一般春節(jié)后一直到5月份是生產淡季,每年6月份開始一直忙到年底。
鄭艷萍最害怕的是過了下班時間,領班還不拿打卡表過來,因為這代表著大家又要加班很久了。
1983年6月的一天,為了不耽誤.晚上加班,鄭艷萍和工友們利用晚飯后的時間跑回宿舍沖涼,結果,卻遇上了突然下起的暴雨。眼看加班時間快到了,雨還絲毫沒有停的架勢。工友焦急不安地互相詢問:“下這么大雨,你們還去加班嗎?”“沒有傘,去不了。”“那我也不去了。”就這樣,當晚有10多位女工沒去加班。
第二天,凱達公司總經理約談了前一晚沒加班的10多名女工??偨浝韱栢嵠G萍為什么不加班,她說:“最近加班太累,身體不太好,需要休息。”
總經理說:“既然身體不太好,那你先回宿舍休息吧。
“那什么時候回來,上班?”鄭艷萍問。
“等公司通知。”
大部分女工問話結束都回到崗位繼續(xù)工作,只有鄭艷萍回宿舍“等通知”,一等就是好多天。
看似偶發(fā)的“停工事件”,以及鄭艷萍“被休息”的“小事”,引起蛇口工業(yè)區(qū)工會、深圳市總工會和蛇口工業(yè)區(qū)黨委書記袁庚的高度關注。袁庚在工業(yè)區(qū)團委關于此事的報告上批示:“加班應是自愿原則,要找資方嚴肅講清楚,不準他們胡來。”鄭艷萍后來才知道,在她“休息"期間,深圳市總工會派勞保部部長王錦賢進駐蛇口調查凱達公司相關情況。蛇口工業(yè)區(qū)管委會、蛇口勞動服務公司、蛇口工業(yè)區(qū)工會(籌備組)、蛇口工業(yè)區(qū)團委等多方協力,與香港開達實業(yè)公司負責人就凱達公司超時加班等問題反復協商,歷時56天,才達成一致意見:公司同意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38小時,同意鄭艷萍回原崗位工作。
此次事件后,蛇口工業(yè)區(qū)管委會專門制定并下發(fā)了關于限制加班加點的管理規(guī)定。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工運史上有名的“56天停工事件”。
看似偶然的事件有其必然。1983年,凱達公司車間還沒有安裝空調,雖然開著大風扇,但員工們仍感到像擠在罐頭盒子里。曾有身體欠佳的女工暈倒在車間。因公司丟失物品,還發(fā)生過突擊搜查離廠員工和員工宿舍的事情。這些,早就引起蛇口工業(yè)區(qū)黨委、管委會和工會(籌備組)的重視。
四
“停工事件"使鄭艷萍備受壓力的同時也得到了鍛煉。1983年7月,凱達公司工會成立,她以一線員工身份當選凱達公司第一屆工會主席,后參加蛇口工業(yè)區(qū)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委員。
1984年9月,鄭艷萍離開公司生產崗位,成為蛇口工業(yè)區(qū)工會專職干部,同時被派駐凱達公司任專職工會主席。這是蛇口率先在全國創(chuàng)立的“上代下維權”工作模式的體現。鄭艷萍仍然住在公司宿舍直到1986年。她開展的工會工作得到了公司管理層和員工的認同和支持。
“凱達妹”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打工者,站在了時代浪潮的最前沿,在思想和眼界一步步打開的同時,她們當中不少人為了改變命運而拼命學習和工作。
到凱達工作后,鄭艷萍還一直念念不忘當初棄考的大學。第一年春節(jié)回家,她就將高考的課本帶到了蛇口。1985年,她考取深圳大學中文系,一年后如愿轉到法律系學習。1994年,她考取中國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取得法律碩士學位。
回憶往昔,南下深圳的火車成為鄭艷萍人生的關鍵轉折。
(本刊特約記者詹船海、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