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講述
“我一生只干了兩件事,一是讓沙漠綠起來了,一是讓職工富起來了?!?/p>
1985年3月的一天,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白芨灘防沙林場,王有德目光堅毅,精神抖擻地接任了林場副場長的位子。然而,林場現(xiàn)狀讓他感到任重而道遠:這個已經建了30多年的場子,全年收入卻只有幾百元,三分之一的職工要求調走。
“想辦法掙錢治窮再治沙!”一個大膽又有著前瞻性的想法在王有德心中開始醞釀。于是,柳編廠、機磚廠建起來了,城市綠化、高速公路、鐵路、礦山等70多項綠化工程承攬起來了。職工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他們第一次從治沙中嘗到了甜頭,大家治沙造林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
幾十年下來,越來越多的治沙人跟著王有德過上了富裕日子。2010年,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職工收入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人均達到3.3萬元,職工成了生態(tài)效應的直接受益者。
一邊是職工的致富路,一邊是沙漠的綠化路。在一次次人進沙退的搏斗中,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林場以每年治沙造林3萬畝的速度推進,終于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0公里的綠色屏障。
治沙人說,養(yǎng)個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種棵樹難。20多年過去了,沙漠綠了,職工富了,風沙卻在王有德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記和病痛。
一個人,26年,究竟能做多少事?王有德說:“我一生只干了兩件事,一是讓沙漠綠起來了,一是讓職工富起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