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本著對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尊重與思考的態(tài)度,多次提出挖掘與借鑒歷史經(jīng)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而服務,形成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歷史借鑒觀。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厚重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眾多的名人、名勝資源,無疑是值得今人去努力挖掘,加以借鑒和利用的寶藏。近十年來,揚州的檔案部門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整理挖掘清史檔案資源,以編輯出版“清宮揚州御檔”系列叢書為先導,十年內先后編纂出版“御檔”系列叢書四部。繼而以“御檔”叢書為載體,在揚城掀起了一股股讀用清史的熱潮,經(jīng)過十年不懈努力,編纂、解讀“御檔”取得豐碩成果。
一、內外合作,攻堅克難,創(chuàng)意編纂“清宮揚州御檔”叢書
早在進入新世紀的頭幾年里,筆者有幸參與了編輯出版清代揚州宮廷檔案的籌劃工作。那年頭,借著倡導黨和國家機關為社會服務、為基層服務的一泓清流,各地檔案方志部門紛紛開動腦筋,開始將目光投向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上。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城市,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致力于將檔案里記載的文明歷史展示給今人,不失為挖掘與借鑒歷史經(jīng)驗好動意。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上的揚城戰(zhàn)事頻仍,僅近代就經(jīng)歷清軍入城以及太平天國等戰(zhàn)亂,本地官府保存流傳至今的明、清檔案幾乎是空白。而清代的揚州憑借鹽務之利,富可敵國,一度成為聞名于世的大都市,皇家檔案里定會有所記載。基于此,尋求檔案資源的觸角,自然伸向了位于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接著,帶著創(chuàng)意和設想,揚州市檔案局主要領導親自出馬,進行了解、調研、商榷,一來二去,收獲頗豐。在一史館鼎力支持下,中央和地方的兩級檔案部門達成共同編輯出版“御檔”史書的共識。
2009年伊始,經(jīng)多位專家學者遴選,與揚州相關的皇家宮廷檔案奏折(數(shù)碼件)分批送抵揚州,市檔案部門及時組織專門班子,對大量原始檔案史料首先進行有序整理,形成檢索體系。年初,組織了數(shù)名揚州大學歷史專業(yè)學生對進館的清宮御檔進行初步的解讀,添加屬類、行文日期、責任者及其官職爵位、批閱者等關鍵信息,并為每一件奏折撰寫內容提要。經(jīng)過初步解讀和分類整理之后,每一件奏折由原本的幾張圖像轉化為具備豐富內涵的信息,可以進行精確的分類、篩選、統(tǒng)計和檢索。至此,一個從多角度還原清代揚州社會情況的“御檔全息數(shù)據(jù)庫”初步建成。
2009年夏,揚州大學副校長周新國率領多名史學教授,集中對清宮揚州御檔逐件解讀遴選,從中選出240多件清代各朝具有代表性的奏折,匯編成《清宮揚州御檔選編》。經(jīng)過近半年的編輯,2009年末,一函六冊線裝書《清宮揚州御檔選編》正式出版發(fā)行,標志著“清宮揚州御檔”編纂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首戰(zhàn)告捷后,2010年初,《清宮揚州御檔》一書的編輯工作又拉開序幕。與《選編》一書不同的是,《清宮揚州御檔》把編輯的重心放在了求全上,力求從歷史跨度、內容、人物等各方面,全方位展示清代揚州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等情況,涉及的范圍更廣、內容更多,其定位也由精致向厚重、由特色向全面轉變。8月,“清宮揚州御檔”編纂工程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立項,“項目成果納入清史工程《檔案叢刊》序列予以出版”。時隔一年,2010年秋,正值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一部18冊的《清宮揚州御檔》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外殼統(tǒng)一采用“國標”清史工程《檔案叢刊》的樣式,朱紅漆布封面,刷金書脊,硬殼精裝,極具歷史厚重感,有幸成為全國第一部以省轄城市命名的清代宮廷檔案專集。也是地級市檔案部門中編印出版的體量最大的清史檔案叢刊。《清宮揚州御檔》正式出版后,揚州市政府專門召開了“盛清社會與揚州高端學術研討會暨《清宮揚州御檔》首發(fā)式”,近百位有關領導、海內外著名清史專家學者等參加了儀式。
二、多措并舉,宣介研讀,初步揭示清宮御檔多元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學習并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養(yǎng)分,一貫重視歷史借鑒。他指出:“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一貫重視借鑒和運用歷史經(jīng)驗。歷史雖然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xiàn)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痹醋曰始覍m廷珍藏的清宮御檔,每件朱批奏折,既是清代揚州的地方史料,也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個體,如何在現(xiàn)實社會中發(fā)揮其應有作用,這是擺在該書編者和讀者面前的一個新問題。
《清宮揚州御檔選編》和《清宮揚州御檔》分別出版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時任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在收到樣書后,語重心長地叮囑檔案部門:一部好書如不加以利用,僅作為擺設,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按照市委領導的要求,檔案部門牽頭,多形式、多途徑、多角度展開了宣傳、推介和解讀工作。2010年以后的數(shù)年里,揚州的主流媒體和省、國家有關專業(yè)報刊為之作了集中宣傳與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
揚州電臺數(shù)次在品牌欄目《綠楊城郭》中約請該書相關編者,就《清宮揚州御檔》的概況、特色及書中內容作簡介和點評;《揚州日報》新辟《揚州御檔》專欄,不惜投入大量篇幅,刊載了10多篇解讀該書內容的專稿,如《揚州馬氏與〈四庫全書〉》《康熙年間,揚州試種雙季稻》《為民諫言的揚州言官季開生》等。這些文章的刊出,不僅在揚城形成了較大的轟動效應,也對普及地方文史知識,發(fā)揮檔案方志宣傳教化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揚州晚報》《揚州時報》等紙媒,則通過采訪、專題報道等形式,多次刊載推介文章。《中國檔案報》《江蘇地方志》等專業(yè)報刊,還先后刊發(fā)“御檔”解讀文章。揚州電視臺及“中國揚州網(wǎng)”等多家官方網(wǎng)站,針對“清宮揚州御檔”開展的宣介活動,及時作了動態(tài)報道,一同為揚城興起的“御檔熱”推波助瀾。多家媒體的宣傳推介,使《清宮揚州御檔》一書的社會認知度及其影響力在幾年里不斷擴大,也有力促進了該書內容的宣傳、解讀、利用進程。
《清宮揚州御檔》出版后,市檔案部門充分利用自辦《揚州史志》雜志,及時新增《清宮御檔》欄目,主動約請揚州的知名學者、文史工作者、愛好者撰稿,連續(xù)數(shù)年不間斷,已累計刊載專題文章50多篇。
2014年,省檔案局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檔案與建設》上開設了《御檔看揚州》專欄,全年12期,共刊載各類“御檔”解讀文章36篇,文字總量超過16萬字。此舉有效地在全省范圍里集中宣介了“揚州御檔”書籍的內容,廣泛展示出清代揚州的人文、經(jīng)濟和社會的多個層面,其特殊的宣介形式和產(chǎn)生的良好效果可見一斑。
近年來,多位文史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對“御檔”的解讀,先后公開發(fā)表了百余篇解讀專文,涉獵諸多清代揚州的相關史實、事件及社會現(xiàn)象,廣泛揭示了該書的多元文化價值。由于該書選材于清代宮廷檔案,其內容真實記錄了清代揚州人民從事各項社會活動、社會生活,堪稱清代地方歷史文化之大觀。由于該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不僅具有極高的存史價值,還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利用價值。它對于今天的人們多角度、多層面深入了解和研究清代揚州地域文化、名人文化、飲食文化、方志文化乃至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等,并借以研究清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人們知道,揚州的刻書印刷業(yè)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到了清代,隨著鹽商的崛起,與經(jīng)濟、社會、文化相聯(lián)系的書籍刻印業(yè)異軍突起,發(fā)展迅猛,轟動朝野的《全唐詩》《佩文韻府》和《全唐文》等古籍巨著分別于康熙、嘉慶年間在揚州刊刻而成。在《御檔》中,有數(shù)十件奏折對《全唐詩》等多部古籍巨著在揚州編校、刻印以及與其相關的重要事件的過程,分別作了詳細的記載,其內容翔實可靠。
《御檔》一書的廉政教育功能也十分難能可貴。很多人知道,早在清乾隆帝第二次南巡前,兩淮鹽政高恒在揚州主持修建了一座風格獨特的五亭橋,后因兩淮鹽引弊案告發(fā),他獲罪被誅。從《御檔》以及《續(xù)編》多份奏折中可知高恒的上輩、同輩以及晚輩中,不乏達官貴人。他們不同的人生軌跡,善惡分明,抑或可以作為今天廉政教育的典型教材。高恒的父親高斌,一生為官多職,可堪朝廷重臣,值得為今人稱道的還數(shù)他致力治河一事,多份奏折記載下他治理河務的業(yè)績。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72歲的高斌卒于任上。后被乾隆帝追授內大臣銜,入祀賢良祠,謚號“文定”。而高恒之子高樸,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久任兵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他被派往葉爾羌辦事,暗中指使當?shù)仄矫耖_采玉石,索要金寶,僅僅兩年之后,便有人揭發(fā)他在葉爾羌存銀一萬六千余兩,金五百余。乾隆帝下詔將高樸逮捕誅殺,其下場與其父同樣。此案成為清朝販賣玉石案例最典型、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高恒堂兄高晉,乾隆初年曾署兩淮鹽政、兼管江寧織造。乾隆二十六年(1761)遷江南河道總督,73歲時卒于河南治理黃河工地。
閱讀多份御檔件可知,一個家族僅在乾隆一朝即出兩名河督,而且都是為民造福的治河行家,得到朝野的廣泛認可,實屬罕見。同樣出自高氏家族,同在乾隆朝,高恒、高樸父子卻身居要職,先后因貪腐被誅殺。廉與貪、善與惡,在御檔中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統(tǒng)籌兼顧,編讀同步,歷十年完成四部“御檔”系列叢書
《清宮揚州御檔選編》和《清宮揚州御檔》分別出版后,推介和解讀“御檔”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將成果向社會各界作廣泛展示宣傳,2015年8月,在揚州開展2500周年城慶活動之際,《〈清宮揚州御檔〉解讀文集》一書的編輯工作按計劃如期進行。該書匯集了數(shù)十位專家、教授、文史學者以及檔案工作者5年來撰寫的文章80篇,近50萬字。其中,揚州大學專門組十多位歷史專業(yè)的教師和在讀博士、碩士生撰寫專稿。書中所收錄文章,內容涵括對諸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解讀,突顯了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清宮揚州御檔研讀的新成果。該書的出版,不僅有助于對“清宮揚州御檔”深度閱讀利用,通過作者不同的視角,讀者還可以更廣泛了解清代揚州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揚州檔案對地方文史研究作出的又一貢獻。值得一提的是,《解讀文集》還被揚州城慶組委會列入獻禮書籍之一,在城慶日當天的發(fā)行儀式上作了專門宣介。
2016年夏,市檔案局接到市委宣傳部門關于續(xù)編揚州御檔的任務。帶著已成功編輯出版《選編》《御檔》兩部史書以及《解讀文集》的經(jīng)驗和體會,2017年初開始,編輯班子就從收集資料入手,外赴南京大學、南京圖書館,近訪揚州大學、揚州圖書館,還將征集資料的范圍延伸至臺北故宮博物院,先后將海內外相關高校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院(館)的近2000件各類清宮奏折陸續(xù)征集進館,奠定了《清宮揚州御檔續(xù)編》一書的編輯基礎。
在半年多時間里,編輯人員掛圖作戰(zhàn),經(jīng)常放棄假日休息,加班加點,確保了編校各階段計劃落實。此間,揚州大學、廣陵書社派員全程參與,多項舉措不僅有力提高了編輯工作效率,還從諸多環(huán)節(jié)上確保了成書質量。2017年8月,《續(xù)編》一書的編校工作全部完成,隨即轉入印刷出版階段,2018年初完成出版各項事宜,4月正式出版,市委書記謝正義為該書作了序。
作為《清宮揚州御檔》的姊妹篇,《續(xù)編》全書有六個分冊,書中新收錄宮廷御檔奏折等清代十朝檔案1766件,與已出版的《御檔》相比,具有其顯著的特點。一是入書的奏折,其朝代分布更為均衡,如該書中的雍正朝奏折有100多件,極大地彌補了前書該朝奏折不豐富的缺憾;二是奏折的內容更為廣泛,本次收錄的奏折,其內容除揚城以外,還收錄了涉及江都、儀征、寶應、高郵等地相關人和事的奏折數(shù)百件,為各地后續(xù)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三是奏折(公文)的品種更為豐富,本書收錄的奏折,除宮中檔、軍機檔外,還有“知會”“官箴”等,為今人更多地了解清代官方文書提供了方便。四是該書的一些奏折取自境外,十分難得。此外,《續(xù)編》各分冊的卷首均附有彩圖或奏折原件彩樣,圖文并茂,增加了讀者的欣賞性。特別是該書在末端專門設置“清宮揚州御檔互見對照表”,將已出版的“御檔”叢書里內容相同、檔案類型不同奏折的所在頁號等作了互見標記,既將二書內容有機聯(lián)系,也方便了讀者作比較閱讀。該書在體例、編排、目錄索引以及裝幀設計等方面作了諸多改進與完善,在此不一一列舉。
2015年以來,市檔案部門在傾力編纂出版《解讀文集》和《續(xù)編》二書的同時,一直未停下牽頭推介、積極解讀御檔的腳步,努力在深度挖掘已出版的御檔奏折內容上下功夫,一些新的人物、事件先后被研究發(fā)現(xiàn)。如清代儀征曾多次改名、崇寧寺始建詳情、道光帝對鹽官曾燠長達200多字的朱批密諭等,一時間又成為多個媒體關注的新熱點。即使在編纂《續(xù)編》期間,數(shù)位編者、年輕檔案工作者還抽空撰寫完成多篇解讀文章,發(fā)表于省、市相關報刊和官網(wǎng)等媒體??梢詳嘌裕独m(xù)編》一書的面世,勢必為近年來揚州城興起的城市書房及全民讀書熱,再添上一把薪柴。
回眸十年前,一部18冊的《清宮揚州御檔》成功出版,創(chuàng)出了地方檔案部門與中央檔案部門、省屬高校合作編輯出版檔案文獻的新途徑,而在此后的近十年里,陸續(xù)完成的四部“御檔”系列叢書的出版,以及宣傳解讀“御檔”取得顯著的成效,標志著揚州的檔案部門借助地方高校和社會力量,挖掘借鑒檔案史料,弘揚歷史傳統(tǒng)文化,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有理由期待,隨著豐富的清宮檔案資源不斷被挖掘和利用,揚州的清代檔案解讀以及清史研究,將會更加廣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