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虔雯
金華本土的民間藝術圖案往往都是從其當?shù)厥a(chǎn)的實物人為的來賦予它特定的意義,而這些圖案往往都是寓意美好或是已經(jīng)成為一種特別的通用語言,尤其是民間從古流傳至今仍舊在今日潛移默化的融入在生活日常之中的圖案。而承載這些圖案的載體,記刻圖案的工藝也一并傳承至今,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圖案無法與民間工藝美術完全割裂開來。所以本位會以金華民間藝術圖案與金華傳統(tǒng)民間工藝在生活中的應用角度一并闡述。
談起金華本土的傳統(tǒng)圖案,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獨立的圖案,而是它們可能存在的物件。例如:衣服上的繡花,印花;茶杯、碗碟上的青花;衣柜碗櫥上的“東陽的木雕,浦江的剪紙、永康的錫雕”。
永康錫雕可以說是最貼近本土居民生活的,永康的錫雕,永康被稱為百工之鄉(xiāng),最早的發(fā)源地,期間錫雕最常用于收納的小物件上,金華哪家老人手里沒有那么一兩件錫罐的茶葉桶,不是純錫那種氧化嚴重黑黢黢錫罐,唐朝的婺州東白、宋朝的“舉巖貢茶”名出東白、大盤兩山。茶罐被黑色的氧化物包裹但還是看得出棱面雕刻的茶葉圖案,罐底刻印的產(chǎn)地。仙鶴銜靈芝的錫雕筆架,喜鵲紅梅的發(fā)釵。但民間錫雕物件最常見的還屬各式各型的罐盞,明清女子出嫁陪嫁中就有銀錫合金的罐盞,里面盛滿花生、瓜子、紅棗、蓮子、桂圓,罐盞外沿面,雕刻著寓意百年好合的圖案,常見花紋有“童子抱魚”“并蒂荷花”“鴛鴦戲水”。
其實浦江剪紙在發(fā)展過程中大多數(shù)都是受到戲劇的劇目的影響,而婺劇的很多人物造型多以徽劇和京劇的服飾、頭型為主。而現(xiàn)在留下來經(jīng)典的有關“折子戲”剪紙,其上的人物衣飾造型包括場景家具用的卻是宋、明時期;清朝的也有但是少之又少而且清朝時期的人物造型以女性居多?,F(xiàn)今當?shù)厝杂性S多富裕之家,以雕花為屏基,以大幅場景剪紙為屏面,這些圖案多具有教化意義例如“孟母斷機杼圖”“彩衣娛親圖”,在裝飾居住空間的同時,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教育下一代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尊長愛幼,勸學,勸善;更有折子戲《碧玉簪》中的《喜相逢》一出是人們對生活中大小坎坷終將過去的希望歡喜;或是《西廂記》中《紅娘》、第十出《游園驚夢》更是春閨女兒家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從古至今中國人在器物、飲食、出行、衣著方面,乃至日常細節(jié)中的言行舉止從來都不僅僅是流于表面,同樣這些圖案不僅僅只是為了裝飾;寄情于景,這些圖案是樸質(zhì)人民對于日常生活中希望心境的外化。
東陽木雕對于本土的民間藝術圖案的應用與浦江剪紙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平面二維的,一個是立體三維的。而東陽木雕在應用到現(xiàn)代家具的裝飾藝術設計方面是最常見的,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情況下將裝飾藝術得以應用到家具上。木雕的藝術特征表現(xiàn)在管飯的題材展現(xiàn),“刻花要吉利,才能得人心,畫中要有戲,白看才有味?!边@句話是歷代木雕藝人作品(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的基本準則與制作原則。其中圖案題材分為“圖騰文化、神話故事、宗教佛像道家人物、吉祥動物、山水風光、花鳥魚蟲、風俗民情、名家書畫”幾大類。而民間最常用的還屬“吉祥動物”、“風景物件”而個題材中符合百姓價值觀最常出現(xiàn)的是四君子梅蘭竹菊,松鶴牡丹,蝠壽桃石榴;此外耳熟能詳?shù)墓适聢D案更是占了大頭。例如:《昭君出塞》、《西施浣紗》、《貴妃醉酒》、《貂蟬拜月》因為不僅具有觀賞性,而且極具趣味性,可觸感。
衣飾紋樣,杯碗茶盞,住宅屏設,本土的民間藝術圖案,亦是屬于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圖案,這些圖案的載體和呈現(xiàn)方式從來就無法完全割裂開來理解,這些藝術圖案早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潛移默化的發(fā)揮著教化作用,同時不斷的塑造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價值取向。這些圖案是藝術,更是一種記錄,一種表達。記錄著儒家“克己復禮”;道家“中庸無為”;墨家“兼愛非攻”......只不過民間的藝術圖案在包含這些寓意的同時,在表示上相較文人藝術更加直白,即使有些在表達情感的圖案方面稍加含蓄,但這些不言而喻的借代指示著的美好夙愿也已經(jīng)存在于每個百姓的意識中。
這些質(zhì)樸美好的祝愿封存在歷經(jīng)時間沖刷的傳統(tǒng)圖案中通過傳統(tǒng)工藝一起傳承下來,在現(xiàn)世的生活中與食物一起進入當?shù)厝说氖车溃c針線一起縫入布衣緊貼身體,帶著幾輩人的記憶傳承至今。
參考文獻:
[1] 作者:許海峰、戴向東《浙江傳統(tǒng)東陽木雕的藝術特征及其價值研究》收錄于期刊《林產(chǎn)工業(yè)》2018年第45卷,第5期
[2] 《傳統(tǒng)圖案100例》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