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曉
新教育實驗從啟動之初,就十分重視人文教育,舉起了“重塑中國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大旗。在近二十的探索中,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核心理念,提出了“為了人的一切,為了一切的人”“無限相信師生的潛力”“強調(diào)個性發(fā)展,注重特色教育”“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等一系列主張;開發(fā)了聽讀繪說、晨誦、整本書共讀、新教育寫作、新藝術(shù)、新生命敘事等等眾多的課程,作為新人文教育的載體,同時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動”為路徑,實現(xiàn)重塑中國教育的人文精神之目標。
按理,新人文教育,從核心理念到主張,從課程載體到實施路徑,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研究成果,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只要運用這些成果進行人文教育,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有這些成果,如果沒有教師的文化自覺,沒有師生在課程中對文化的創(chuàng)生,也就沒有真正的新人文教育。
那么,教師怎樣在自己的閱讀與教學中,追求文化的自覺,從而真正地實施新人文教育呢?
第一,教師要在閱讀中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教師閱讀與所有人的閱讀一樣,自然涉及讀什么與怎么讀的問題。
就讀什么而言,新閱讀研究所推出的閱讀書目,其實已經(jīng)解決了教師讀什么的問題,這些書目的閱讀,有助于教師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早在2010年,新閱讀研究所就在朱永新老師的帶領(lǐng)下,聘請了全國各行各業(yè)的專家學者,開始研發(fā)并陸續(xù)推出了中國人閱讀基礎(chǔ)書目,其中已經(jīng)推出的有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閱讀的基礎(chǔ)書目,中小學教師基礎(chǔ)閱讀書目,中國父母基礎(chǔ)閱讀書目,還有中國企業(yè)家基礎(chǔ)閱讀書目,公務(wù)員基礎(chǔ)閱讀書目以及社會各行各業(yè)人員閱讀的基礎(chǔ)書目等等。今年即將推出的有中小學各學科閱讀書目。
這些書目,不僅能滿足一般閱讀的需要,同時能滿足各學科專業(yè)閱讀的需要;既能滿足師生的共同需要,又能滿足師生個性閱讀的需要。
這些書目中,作為中小學教師閱讀的書目,既有基礎(chǔ)書目,又有學科書目,既能滿足所有教師共性需要,又能滿足各學科教師的特殊需要。這些書目應(yīng)該說能解決老師讀什么的問題。
利用新閱讀研究所推薦的書目,教師就能很輕松地找到重塑自己精神的食糧;怎樣讀,也就是在閱讀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自覺,怎樣把這些食糧變成教師的精神營養(yǎng),怎樣自覺地重塑教師自我的人文精神,這才是我們教師要自覺解決的問題。
本來讀書是非常典型的個性行為,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書,采用的方法不同;但讀什么以及怎樣讀,涉及教師文化自覺與重塑自身人文精神的問題。因此,我認為讀書方法就是吸收人文精神的方法,不同的內(nèi)容用不同的讀書方法來吸收,就像吃東西一樣,濃湯就得喝,硬菜就得嚼,大骨就得啃,烤紅薯就得又吹又捧又掰……只有在這樣不同的“吃法”中,才能實現(xiàn)文化的自覺。
在不知讀什么的情況下,要用饑不擇食的方法來閱讀,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覺。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教師不知讀什么的問題。比如,有的老師拿著《中小學教師基礎(chǔ)閱讀書目》,面對著100本書,就像牛啃南瓜一樣無處下口,不知從何下手,不知從哪本書開始閱讀。
其實,從什么地方開始非常簡單。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潛心研究與實踐的教育專家童喜喜在她的《喜閱讀出好孩子》這本專門談怎樣閱讀的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書是糧食不是藥?!比绻銏孕艜羌Z食不是藥,你盡管可以把這些書都買回來,用“饑不擇食”的方法來讀,抓著哪本書就讀哪本書,讀多了就像有足夠的糧食吃不完一樣,自然就會“挑肥揀瘦”,專挑自己喜歡的來閱讀,自然就用了“挑肥選瘦法”來讀書。
從“饑不擇食”到“挑肥揀瘦”,這個過程,就是自覺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過程,就是自覺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過程,這是一個自覺提升自己文化素養(yǎng)的過程,更是追求文化自覺的行為。
當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就可以信守西漢大學者劉漢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采用“吃藥治病法”來閱讀?!俺运幹尾》ā本褪歉鶕?jù)自己的短板,根據(jù)自己的精神與能力的缺陷,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閱讀。作為老師,或選擇職業(yè)認同類的書,或選擇專業(yè)發(fā)展類的書,或選擇視野拓展類的好書來讀,以治療自己精神與能力之愚。這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行為,自覺地在閱讀中去彌補自己的精神缺陷。
閱讀就是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新教育歷來強調(diào)站在大師的肩上攀登。因此,教師要自覺地選擇一些大師的著作來閱讀,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教育教學的著作來閱讀,選擇一些硬菜來使勁嚼,選擇一些大骨來用力啃,與大師們進行精神對話。
當然與大師們對話也得講究方法,在細嚼慢咽時做到“吹捧”與“舌戰(zhàn)”,在追捧與舌戰(zhàn)中追求文化的自覺。
怎樣“吹捧”,怎樣像吃烤紅薯時又吹又捧又撕,最終吃到烤得又香又甜的紅薯呢?
先說“撕”吧。讀書既要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含義。這就像吃烤紅薯一樣,你得先撕去皮,你得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你才能吃到紅薯心,吃到燒紅薯的精華部分。
再說“吹”與“捧”。讀到認同的觀點,因為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你就要列出你覺得大師們說得好的觀點有哪些,把這些好的觀點進行結(jié)構(gòu)化梳理,知道大師們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能夠有條理地說出你認同的理由來。這就是“吹”,有理有據(jù)地吹出某某大師怎樣了不起。然后,再對其各要點進行理性分析,要清楚地知道這個觀點有什么作用,可以解決什么問題以及使用這些觀點時的操作方法,達到的效果等等。這就是“捧”,捧出這些觀點好的原因來,捧出這些觀點對自己的影響來,真正主動地吸收這些觀點。
自覺地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當你能吹能捧,能說出你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及這些知識的用處用法以及能達到的效果時,你就達到了文化的自覺,你就登到了大師站立的高處,可以站在大師的肩上攀登了。我把這種閱讀的方法叫成“吹捧法”。
怎樣“舌戰(zhàn)”呢?說到舌戰(zhàn),大家是不是想到舌戰(zhàn)群儒?舌戰(zhàn)群儒,就是指同時與很多人辯論,并駁倒對方。當你在閱讀中,遇到大師的某些觀點,你不認可或覺得有缺陷,你對其觀點進行辯駁,進行辯論式閱讀。這種閱讀方法就是批判式閱讀法,你就得舌戰(zhàn)大師,在與大師的辯論中明辨事理,駁倒對方或補充對方的觀點使其完整,找到自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站到大師的對面,或站在了比大師更高的平臺上與大師對話,也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攀登的讀書方法,這更是一種文化自覺的讀書方法。
有的人讀書,讀到自己不認同的,就覺得這本書沒有什么可讀的了,就丟在一邊不管不問了,這樣讀書是絕對沒有提高的。其實,讀到不認同的觀點時,要么你去駁倒它,要么你去補充完善它,你的精神才會有所提升。
對話登高法,即不管是認同也好,批判也好,只要在對話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閱讀就是一種自覺吸收與傳承文化的方法,在閱讀中才真正做到了文化的自覺。
文化自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一定得追問閱讀的內(nèi)容與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我把這樣的讀書方法稱為“自省叩問法”,只有在自覺地叩問中,才能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與自我創(chuàng)建。比如,我們在閱讀中,一定會讀到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么,我們就得自我叩問:“我的天命在哪里?”并努力地去追尋自己的天命。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才能真正地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
第二,要在課程中創(chuàng)生文化,重塑師生人文精神
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人類的文化的精髓,并在傳承中發(fā)展文化,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因此,教師的閱讀不僅在重塑自己的人文精神,更要傳承與發(fā)展這樣的人文精神,把從閱讀中吸收到的文化精華,融于自己研發(fā)的課程之中,以課程為載體,傳播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地做到文化的創(chuàng)生。
比如,我們讀中國古詩詞,我們可以用這些詩詞研發(fā)儒家文化詩歌課程,來傳播中國儒家的擔當精神,讓擔當天命成為師生生命的一種本色。因此,教師閱讀真正的目的,簡單說來就是運用與創(chuàng)造,只有在運用與創(chuàng)造中,才能真正地重塑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地實施人文教育;否則就做不到文化自覺。我把這種閱讀方法稱為“創(chuàng)生書寫法”。
當教師在閱讀中,不斷地運用“創(chuàng)生書寫法”時,就能不斷在以課程為載體,自覺進行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真正地實施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
總之,教師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里,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對自身所處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對其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做到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才能真正做到了文化的自覺,才能真正地實施人文教育。
一句話,教師只有在閱讀中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課程中有對文化的創(chuàng)生,才有真正的新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新閱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