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馨
中國古代瓷器造型豐富多彩,單就器型而言有頸短口小、腹瘦肩豐、干般嫵媚的梅瓶;有曲線曼妙、身姿清挺、豐滿與纖細合一的玉壺春瓶;有溜肩、簡身的燈籠瓶;有形似錘布棒槌的棒槌瓶……而將軍罐則因其蓋似將軍的頭盔、其形似武將巍然屹立而得名。
將軍罐器型豐滿,直口豐肩,腹下部漸收,通體渾圓,附寶珠頂高圓蓋,是明清時期較為盛行的器型之一。
將軍罐為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始燒,至清順治時基本定型,器型由較為矮定型為直口、短頸、豐肩、鼓腹。清康熙時期,將軍罐大量出現(xiàn),廣為流行。除了延續(xù)順治朝造型外,康熙朝還出現(xiàn)了將渾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的新造型,這種造型自腹至足有明顯的收斂,近足處向外撇,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裝飾品種和圖案題材也更加豐富,青花、五彩、三彩、黃釉、茄皮紫釉、白釉等異彩紛呈;人物紋、花卉紋、瑞獸紋、山水紋、博古紋等應(yīng)有盡有。在清代后期至民國時期,將軍罐更是被大量生產(chǎn),可以算得上當時婚禮嫁妝必備之物。
將軍罐最初為佛教寺院裝殮僧、尼圓寂火化后所遺骨灰的專用骨灰罐,后由于其造型端莊挺拔、豐滿俊朗,較寬敞的器物外壁又可用青花、五彩、粉彩等多種手法繪制各種題材紋飾,極富裝飾意味.故逐漸被人們作為裝飾家居的陳設(shè)器。將軍罐的裝飾范圍包括罐蓋和罐身兩部分,其中罐蓋有蓋鈕、蓋頂和蓋沿3個部分,罐身則分為頸部、肩部、腹部、脛部4個部分。罐身的腹部為主裝飾區(qū)。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民窯將軍罐,品種豐富,裝飾多樣,極具欣賞價值,現(xiàn)將部分將軍罐的器型、裝飾、紋樣等方面的特點介紹如下。
1.清康熙青花五彩嬰戲圖將軍罐(圖1)
腹徑28、高40厘米。直頸,豐肩,腹至足逐漸收斂,玉璧形底內(nèi)書“吉慶堂制”4字青花款,附寶珠頂高圓蓋。整體線條流暢、秀美。蓋頂、頸部、器身四周均以紅、綠、黃彩繪兒童活潑嬉戲、歡騰玩耍的嬰戲圖,并以濃艷醒目的青花描繪山石點綴其間,整體色彩艷麗多姿,清新明快。
此器為清康熙青花五彩器,五彩發(fā)色清新艷麗,青花則相應(yīng)地顯得青翠明快。這件畫面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寓意吉慶祥和的器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陳設(shè)品。
“嬰戲圖”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通過對孩童嬉戲場面的生動描繪,表達人們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最早見于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瓷器上,宋金時期的定窯、磁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瓷器上也均有裝飾,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以郊外嬰戲和庭院嬰戲最為常見,人數(shù)也不盡相同。
五彩始自元代,至明嘉靖、萬歷時成熟,康熙五彩最負盛名,雍正以后迅速衰落,只有少量存在?;旧{(diào)以紅、黃、綠、藍、紫等五色為主。明代時期的五彩沒有專用的藍色,只能以釉下青花來表現(xiàn),即以青花作為五彩紋飾中的藍彩來表現(xiàn)局部紋飾,亦稱青花五彩。至清康熙時,雖景德鎮(zhèn)發(fā)明了釉上藍彩,使得五彩成為了真正的釉上彩,并出現(xiàn)了白地五彩、豆青地五彩、紅地五彩、哥釉五彩等五彩品種,但青花五彩仍繼續(xù)燒制,比例相對較少。
2.清康熙釉下三彩一路連科紋將軍罐(圖2)
腹徑25.5、高43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收,足外撇,足內(nèi)青花繪雙圈秋葉款,附寶珠頂高圓蓋。頸部飾折枝花草紋,器身為釉下三彩繪燦爛盛開的荷花,隨風搖曳的荷葉和蘆草,展翅飛翔的鷺鷥,一派安然祥和的自然風光。在傳統(tǒng)文化中, “鷺”與“路”同音雙關(guān),蘆草連棵生長,“連棵”又與“連科”諧音同義,正好吻合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考連中謂“連科”之意,故此圖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一路連科”紋,寓意科舉連連及第,仕途得意。
此件器物上用青花繪荷葉、蘆草、鷺鷥,用釉里紅繪荷花,豆青繪山石,紅藍豆青三色相互映襯,色彩豐富,真實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荷塘風光美景。此器造型規(guī)整,色澤純正,風格自然,極富裝飾性。
釉下三彩是康熙時期在恢復(fù)和發(fā)展釉里紅的基礎(chǔ)上新創(chuàng)的一種高溫釉下彩品種,即以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彩相結(jié)合來表達主題圖案。由于要求三種顏色要相映成趣、色調(diào)素雅、和諧統(tǒng)一,故在燒造的溫度控制上比單純的青花或青花釉里紅難度更大,成功率更低。
3.清康熙青花云肩牡丹紋將軍罐(圖3)腹徑25、高40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足微外撇,上置寶珠鈕蓋。通體以青花為飾,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腹部繪有4組如意云紋,近足處則為4組內(nèi)繪牡丹的方勝紋及4組蓮瓣紋,其余大部分留白。此器形體厚重古樸,發(fā)色藍白相間,觀之別有一番風韻。
如意云紋是瓷器裝飾上的傳統(tǒng)圖寨,由于云頭頂端朝下,又稱為“垂云紋”。瓷器上大量使用如意云紋是從元代開始,主要用于裝飾罐、瓶類大型器物的肩部,故又稱“云肩紋”。云肩紋在形式上給人飽滿、端莊、美觀大方的韻律美感,在造型上頭似如意、尾若卷云,配以纏繞蜿蜒且象征富貴的纏枝牡丹紋,取意“富貴如意”。清康熙時期云肩紋裝飾達到極致,其面積在器物上所占比重較大,有的甚至占據(jù)通高的一半以上,體現(xiàn)出陽剛之美,與元代的風格接近,康熙以后,如此大面積的云肩紋就很少見了。
4.清乾隆青花龍鳳紋將軍罐(圖4)
腹徑27、高43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足外撇,附寶珠頂高圓蓋,造型挺拔,線條秀美。整體以青花裝飾,蓋、肩處各繪一周如意云紋,寓意“如意吉祥”。腹部以兩對團龍、團鳳紋為主題紋飾,取意“龍鳳呈祥”。團龍、團鳳紋間由蝙蝠、桃子、盤腸、磬組成的流蘇紋相隔,雖顯圖案化,卻也飄逸流暢,寓意“福壽吉慶”。器脛部繪一周波濤起伏的海水紋,盡顯“萬世升平”的大好局面。
該將軍罐紋飾排列井然有序,線條描繪生動形象,青花發(fā)色又極具乾隆時期青翠明麗的發(fā)色特征,且寓意吉祥,應(yīng)為當時倍受歡迎的陳設(shè)佳品。
團龍、團鳳紋將龍、鳳的形體處理為圓形,不僅使龍、鳳的形體完整,且能同多種形狀的圖紋相互搭配,極具裝飾效果,故運用的十分廣泛。除了在瓷器上使用以外,該圖案也是明清冠服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器上的紋飾線條刻畫的細膩生動,團龍爪勁鱗張,須發(fā)翻飛,神色威嚴肅穆;團鳳引頸回首,瀟灑展翅,長尾飄拂,盡顯靈動。
5.清同治粉彩百子龍燈紋將軍罐(圖5)
腹徑25.5、高43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足微外撇,上置寶珠鈕蓋。器身繪有神態(tài)各異的兒童,有的手執(zhí)龍燈、荷花、魚在玩耍,有的站在亭臺上爭相觀看。狀元橋上,官員騎馬走在橋上,前有童子鳴鑼開道。河道里還有一只龍舟競渡。孩童衣著款式顏色多變,童子生動活潑,形體飽滿,場面熱鬧非凡,充滿歡樂氣氛。雖人物眾多,但緊而不亂、層次分明,構(gòu)圖錯落有致。這種紋飾被稱為百子圖。
百子圖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產(chǎn)生于明清兩代。傳說周文王有99個兒子,后來加上路邊撿了雷震子,正好100個,所以說文王百子。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得越多越好, “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 “周文王生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器物畫面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xù)。
粉彩是在康熙晚期,隨著五彩的衰退,琺瑯彩的創(chuàng)燒成功而產(chǎn)生的,從此成為青花的主要對手,在民間逐漸普及。 《陶雅>中記載:“康熙彩硬,雍正彩軟。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日軟也?!币簿褪钦f,粉彩是往彩里添加了粉,使顏色有了過渡,成為粉彩的一個效果。為此,五彩被稱為“硬彩”,粉彩被稱為“軟彩”。
6.清光緒五彩翠鳥蓮紋將軍罐 (圖6)
腹徑28、高46厘米。直口,豐肩,斂腹,足外撇,附寶珠頂高圓蓋。通體以白釉為地,用紅、綠、黃等彩滿繪翠鳥蓮紋,塘中嫩綠的新枝托起碩大的蓮葉,隨風搖曳,荷花含苞待放,亭亭玉立,微風吹拂水面,翠鳥攀在彎曲的荷梗上,相互顧盼。設(shè)色濃而不嬌艷,刻畫細致入微,色彩絢麗,整個畫面滿而不亂,層次分明,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一幅自然恬靜的夏日荷塘美景。
蓮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為人們所喜愛,明、清瓷器多以蓮花為裝飾。
7.清光緒粉彩九桃紋將軍罐(圖7)
腹徑25.5、高41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足微外撇,上置寶珠鈕蓋。器身繪桃枝,挺拔的枝干,翠綠的桃葉,含苞待放的花蕾,怒放的花朵及累累果實,腹部錯落有致地分布著9個色澤艷麗的大桃子,將畫面渲染的喜慶祥和。
傳說桃木可以驅(qū)鬼,桃為長壽之果, “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至尊之數(shù), “九桃”寓意萬壽無疆,體現(xiàn)了人們祈盼長壽幸福的美好愿望。
8.清光緒粉彩五倫圖將軍罐(圖8)
腹徑26、高37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足微外撇,蓋失。器身以鳳凰為中心,在樹、石、花卉、水中還有仙鶴、鴛鴦、鹡鸰、黃鶯4種禽鳥出現(xiàn)。表面上看只是一幅花鳥圖,與其他花鳥作品無多大區(qū)別,實際上卻大有深意,這件將軍罐描繪的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五倫圖》。
《孟子·滕文公上》所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奔锤缸?、君臣、夫婦、長幼(兄弟)、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和應(yīng)當遵循的行為準則。 《五倫圖》中,鳳凰象征君臣之道,仙鶴象征父子之道,鴛鴦象征夫妻之道,鹡鸰象征長幼(兄弟)之道,黃鶯象征朋友之道。以5種禽鳥象征“五倫”,雖然是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但并非牽強附會,而是根據(jù)前人對這5種禽鳥生活習性的深刻認識創(chuàng)作出來的,蘊含著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使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更加立體化、多樣化。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