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蜀連
何景春的山水畫充滿著筆墨旖旎、茂密沉雄、舒朗清新的潮濕之韻。他癡迷山水,向往自然。在他足跡走過的土地上,他感悟池塘、老墻、野草、殘垣的厚重,也在古鎮(zhèn)的小巷里尋找那一抹野草頑強生長的亮色。他的山水作品,不僅僅體現在宣紙水墨上,同時,也在他的青花山水作品中。這些藝術表現形式恰巧融合了畫家本人獨特的藝術氣質,藝術探索與藝術表現的多樣化。他長期的筆墨歷練與積淀,以及傳統(tǒng)繪畫載體的交相融合與轉換,促使他成為一位無可非議的獨特畫家。在水墨丹青與青花山水探索之路上,他一直心懷虔誠,秉承傳統(tǒng),重視骨法用筆與畫面氣息,并融入當下個體藝術認知,在繪畫表現方式與精神氣象上,傳遞出靜美與純真。
畫家何景春,面容清癯,身形俊朗,溫雅柔和。與之交談,身上散發(fā)出楊柳風微、疏籬流水般的清澈與煙迷。
與景春初次相識,大約在五年前的成都御翠草堂。他話不多,淺笑如驚鴻,然后沉默不語。于是,以為他是一位內向寡言之人。然而,約兩年前的炎夏,在青城后山一藝術小院相聚,清涼的微風中,畫家云集,談古論今,他在其中。印象中,他的豁達與實誠也在暢談中逐漸清晰起來。他并非口若懸河,而是隨和自然如清溪流淌繾倦淡泊。
他豐富的水墨作品,題材廣泛,氣象磅礴,筆法溫潤,渾厚墨色,作品大都滲透出“野水明于月,沙鷗閑似云”的煙霞幽靜。在筆法上,何景春重傳統(tǒng),崇古意,皴擦勾勒,點染赭石,點墨青綠,作品呈現的視覺效果往往幽靜清雅而蒼勁古樸 。他尤喜用濃淡枯濕的水墨來表現自己眼前的風景與內心渴望的精神氣象。有的時候,特定的川西山水環(huán)境與畫家內心的舒卷自如,交相輝映在他的潑墨寫意中,凸顯出一種令人深思的安靜畫面。但是,何景春并不強烈癡迷徘徊在園林山水的創(chuàng)作中。他筆下的題材隨著歲月的遞增而逐漸豐富。這些作品往往都是他心象的情緒表達,以及他生命中的某一刻佇立發(fā)呆、思考、靜謐的那一瞬間的畫面,無不是畫家自我精神的折射以及靈魂深處對大自然安靜、純樸、蒼古、野逸的真實記錄與墨像表達。何景春坦承自己對大自然之美有著沉醉的癡迷。他說:當我看到黃昏下的一堵老墻、一隅院落、一棵老樹、一個瓦罐時、一片古瓷時,我都會內心澎拜著立刻想把它們畫下來的強烈沖動。
他的這些感受,不僅僅體現在他很多大尺幅的山水作品里,也在很多尺幅不大卻畫面干凈意境深邃的作品釋放出對生命認知的禪意深刻的思想內核:空寂、孤獨、寥廓、自由與蒼涼。何景春在對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來的行為認知,恰恰符合康德對審美判斷的定義:審美趣味是一種不憑任何計較而憑快感或不快感來對一個對象或一種形象顯現方式進行判斷的能力。這樣一種快感的對象就是美的。何景春在繪畫的藝術探索路上,憑著自己對事物美的感受,創(chuàng)作出了豐富的屬于自己審美趣味以及心象釋放的獨特解讀。
“很多時候,我像一只孤鳥,飛往景德鎮(zhèn),又像一只倦鳥,再飛回成都?!彼偸且粋€人從成都飛到景德鎮(zhèn),孤獨地呆上一兩個月,每天在瓷器上畫畫,創(chuàng)作,尋找突破點,對作品要求極高。夜晚,他常常對著景德鎮(zhèn)深夜朦朧的殘月,思念著故鄉(xiāng)成都。六七年過去了,如今何景春的青花山水,以清雅古樸、野逸清麗、水面云山、遙望蓬萊等特點早已在海內外聲名鵲起,藏家倍增。
“很多人認為我一個畫家不應該去畫瓷器,但我自己并不認為一個中國國畫家在瓷器上作畫畫青花有何不妥,反之,在瓷器上畫青花山水,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也需要思考構圖與視覺感,更是中國藝術另外一種表現方式,我為自己的中國山水畫能夠被世界人民接受、欣賞、收藏而欣慰,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一種通往世界的藝術傳播?!?/p>
何景春內在的藝術感知,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并未透過他外在的表象讀到他靈魂深處的倔強與堅持。但是,從他眾多繪畫中,我特別喜歡的一幅叫做《婺源秋趣》的作品,可以讀出這樣的意境:安靜、空寂、滄桑感中有一絲絲微妙的透氣感,尤其那一株滿樹翠葉頑強生長的老樹,或許,那正是畫家內心深處所要傳遞的思想內涵:生命中最具溫暖與力量的一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