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1958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在蛋白質(zhì)特別是胰島素一級結構上的貢獻。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獲獎成果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朋友們因此預測,諾獎是桑格科研的終點。
但桑格本人似乎并不這么認為,他每天照常去實驗室,繼續(xù)躬耕實驗。4年后,桑格進入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一次學術會議上,桑格對一位發(fā)言者的議題產(chǎn)生好奇,決定將研究方向轉向DNA序列測定領域。DNA序列測定同蛋白質(zhì)結構研究使用方法完全不同,這次轉變在圈內(nèi)引起不小的波動。有人私下開玩笑地說:“難道桑格準備在一個新領域獲得諾獎?”
桑格采用“雙去氧終止法”測定DNA序列,這個方法工作量極大,且過程機械,被科研界戲稱為“生物民工”,意思是研究者像民工一樣,把眾多生物分子從左邊搬到右邊,又從右邊搬到左邊。由于工作量巨大,DNA測序在當時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實驗過程枯燥而又機械,桑格每天面對的是將氨基酸分子拆解,然后拼合在一起,最后進行測試。測試每失敗一次,桑格就會很沮喪,因為失敗證明了此前的操作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更可憐的是,他得從頭再來,像推倒辛辛苦苦搭建起來的積木一樣,他得推倒上一個短肽鏈的排列組合,重新確定新短肽鏈的頭尾次序,然后進行下一輪操作。測試過程反復進行了10年,每次都是從零開始,又以零結束,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公共實驗室,用來標記氨基酸的顯色劑對其他人的試驗造成了影響,桑格被集體投訴。結果,研究所通知桑格停止使用這種顯色劑。一次,同事約翰·沃克向他請教獲得諾獎的秘訣。桑格不善言辭,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就把試驗失敗時安慰自己的話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那就再努力一次!”沃克覺得桑格在敷衍自己,心里很不爽,對他頗具微詞。幾十年后,沃克如愿獲得諾獎,不知道桑格那句話對他有沒有啟發(fā)。由于摩擦不斷,所以在研究所,桑格和同事相處得并不融洽。
即便如此,桑格仍然沒有放棄研究。為了盡快找到答案,他推掉一切行政職務和公共事務,甚至連最基本的教授職務也一并辭去,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研究中。最終,“雙去氧終止法”技術被桑格印證能夠高效測定DNA序列,這個方法后來被稱為“桑格法”。
“桑格法”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1980年,桑格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
對某些人來說,最高獎項是終點,但對桑格來說也許不是,它可能是另一個起點。
選擇;終點;成長;新的開始。
我是環(huán)繞著一個圓圈而行的。越接近終點也就越接近起點。
——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