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宋代呂祖謙認為:文章“換頭佳處”乃是文章優(yōu)劣的關鍵之一。我們知道,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幾個自然段構成的,從一個段落到另一個段落,也常常是從一層意思轉到另一層意思。呂祖謙所說的“換頭”,就是指層次與層次或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接處,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銜接。文章的段落間銜接好了,才能前后連貫,構成整體。而很多同學在寫作文時,雖然做到了把每個段落的意思寫清楚,但卻忽略了這些銜接之處,使所寫的段落孤立存在,讓人有突兀之感。整篇文章看起來就好像一串斷了線的珠子,雖然單個兒的珠子很圓潤,卻不完整、不連貫,也就無從談其美。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文章的銜接自然、過渡巧妙呢?
首先,要對各部分內(nèi)容清楚明了。寫文章前要明確打算寫哪幾個部分的內(nèi)容。比如一位小作者寫《游泰山》,內(nèi)容大致包括纜車觀景、登天街南天門、下十八盤等。但對這幾部分內(nèi)容要強調(diào)什么,如何從這件事引出另一件事,要多思考,這樣才能恰當過渡。他在寫完纜車觀景后過渡到登天街南天門時,是這樣寫的:
到了半山腰,下了纜車,我忍不住又往下看。腳下十分陡峭,我不禁發(fā)起抖來。沿著一條很窄的石梯,我們開始往上爬,一會兒就到了天街。
正是對上下文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所以才能夠恰當?shù)卮畛鲞^渡的“橋”。
其次,要講求過渡的自然和承上啟下。俗話說,上樓要搭梯,過河要架橋。文章更是如此,在過渡中要講究暗中轉折的方法。比如剛才看到的《游泰山》,小作者就是通過過渡的語句,先用“下了纜車”作為承上;接著用“沿著一條很窄的石梯,我們開始往上爬,一會兒就到了天街”作為啟下,使人一讀就知道下面要寫的內(nèi)容是介紹天街了。這樣的銜接使文章渾然一體,內(nèi)容更加清晰。
再次,要講求段落間的似斷實連,做到吻合妥帖。文章的每個段落都有其獨立性,但為了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又必然是關聯(lián)著的,所以要做到表斷而里不斷。比如《長城》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前面寫在長城上的所見,后面寫在長城上的所思所想,時間跨越古今,內(nèi)容既有現(xiàn)實又有聯(lián)想,但是作者通過這一句便將上下文很自然地銜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
最后,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的文章搭建不同的過渡“橋梁”。小學生所寫的文章不外乎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這些作文在過渡銜接上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寫人物類,常以對話或心理描寫作為過渡。比如:“看著眼前的他那副不知所以的樣子,我心里一陣陣高興,十分鐘前的惡作劇場景再次浮現(xiàn)在腦海里……”將對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過渡到記敘有關人物所作所為的事情上來。記事類,可以按照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寫,一般以時間、地點作為過渡。寫景類,可以以地點的變換、景物的分類來過渡。狀物類,則可以用表示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過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