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源
摘要: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伴讀者,需要厘清什么是“讀懂”,“讀寫”對人有什么樣的意義,應該有什么樣的讀書觀念,一本好書的標準有哪些,應該怎樣來讀書,怎么樣算讀懂了,怎樣做才能讀懂。進而,明確讀書是思考的過程,要讀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充盈,更加的與眾不同。
關鍵詞:讀書讀懂思考
每一種相遇都是一種緣分。遇到書,就應該像遇見一個人,不僅要知人、知面,還要知心;不僅要看到書的封面、封底、內(nèi)容,還要知道作者為什么寫這本書,這本書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那么,作為一個成年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伴讀者?需要厘清一些問題。
一、什么是“讀懂”
讀書,特別是對于孩子的讀書,應該聚焦于“讀懂”。很多時候,我們強調(diào)要從興趣入手,總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卻往往會忽略了一點——當你讀不懂、學不會、做不對的時候,很難產(chǎn)生興趣。讀懂一本書,才有可能愛上這本書。讀懂遇見的書,才有可能遇見閱讀、愛上閱讀,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閱讀興趣。
首先來看看這個“懂”字?!岸庇蓛刹糠纸M成,左邊是豎心旁,右邊是一個“董”字。這個“董”字是一個草字頭,底下一個“重”。從小篆的寫法來看,它表示一種比蒲草還細小的草,也就是說,“董”字的本義是一種細小的草;“董”還有監(jiān)督、管理的意思。“懂”,在“董”前面加了一個豎心旁,表示心中知道和了解。所以說,這個“懂”字有它的本質(zhì)的意思,就是心里要了解情況、掌握情況,是從內(nèi)心的里面來知道、來了解?!岸笨隙ú恢皇且环矫娴那闆r,也不能只是表面的了解。讀懂一本書就有了不同的含義——掌握了書中各方面的情況,這才是“懂”。
二、“讀寫”對人有什么樣的意義
既然要讀書,就一定要知道讀書的意義。為什么要讀書?第一個讀書的人到底是誰呢?五千年之前的人根本就沒有書,他們還用得著閱讀嗎?他們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嗎?再往前五百萬年,我們的祖先們也沒有書,他們不是也把優(yōu)秀的基因傳下來,才有了我們嗎?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首先,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來看,有漢字可考的歷史大概3500年—4000年,世界上出現(xiàn)最早的文字也是在5000年以前。也就是說,人類從事閱讀和寫作這樣的活動,最長的時間不過5000年。人類在這5000年當中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超過了前面人類歷史發(fā)展當中的五百萬年。為什么有了這樣的成就?只是因為文字能夠記錄文化的成果嗎?相信不是這么簡單。其次,從現(xiàn)在腦科學的研究來看,大腦當中并沒有專門的負責讀寫的區(qū)域,閱讀的時候,大腦要同時借助視覺區(qū)域和動覺區(qū)域,才能完成一個閱讀的活動。
由此說明兩點:第一,讀寫是人類這個族群專有的文化認識活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標志之一。第二,讀寫活動完善人的大腦,建設人的大腦。讀寫是抽象的認識活動。人類在能讀會寫以后,大腦才可以進行更加抽象的思維,才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上沒有的東西。比如,現(xiàn)在的航天技術,在過去,它只是人類的一個夢想,只是一種想象圖景,而今天變成了現(xiàn)實。是什么讓技術發(fā)展起來?除了一代一代的知識累積,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大腦具有了更加抽象的思維、更富邏輯的推理,能夠想象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讀寫就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人類共有的文化活動。另一方面,一個人不讀寫,他大腦的活躍程度可能就會減弱,他的基因向下一代遺傳的時候也可能會是弱的。這就是讀寫對于群體和個體的意義。
具體到讀書,我覺得有一個核心,就是讀書是為了人的思維和表達。
三、應該有什么樣的讀書觀念
“書猶藥也,可以醫(yī)愚?!睍拖袼幰粯?,但它治的不是病,而是愚。這個“愚”是什么?是人類的不開化,所以它就能夠改變?nèi)祟惖奈拿骱烷_化的程度,讓一個人、讓一個族群有抽象邏輯思維。讀書應該能讓一個人成為獨立的思考者。
“是藥三分毒?!泵恳槐緯m然傾注了作者大量的精力,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每一本書都有有益的一面,肯定也有一些內(nèi)容不適合一些讀者閱讀。有一句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不是萬能的,不是對所有人、所有情況都適用的。要學會判斷與思考,選擇自己讀的書,確定讀書成果。
很多人會有一種比較功利的想法,特別是對于孩子——閱讀了那么多,一定要會寫作。其實,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途徑,它們既有相關性,又有非常大的區(qū)別。閱讀是思考的過程,而寫作是表達的過程。我們每天都在吃飯,但吃了那么多次飯就一定會做飯嗎?閱讀和寫作,就像吃飯和做飯一樣,吃飯可以分辨美食到底好不好,而做飯確實需要很多專門的、單獨的訓練。
還有,不是閱讀了一個偉大的作品,馬上就可以變成一個偉大的人——這是一個更加功利的對于閱讀的需求。閱讀是需要時間的洗練的,它是不斷重復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
大人經(jīng)常會塞給孩子他們認為應該讀的書,比如名著。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讀名著,不是他的認知水平能夠達到的。有人說,“冰心12歲就會讀《紅樓夢》”。但我想,她一定是讀的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而不是關于愛情的,更不是社會的、人性的。因為一個12歲孩子的認知,即使她再早慧,沒有人生的經(jīng)驗、社會的經(jīng)驗,是很難理解50歲的作者甚至更大年齡的作者所表達的那些人生體驗的。
四、一本好書的標準有哪些
一本好書,首先要明確它是基于誰的標準。個人認為,讓孩子讀的書,好書的標準應該由孩子來建立。
第一,“我懂”。這個“我”就是孩子。不管是幼兒園的3歲的孩子,還是小學的12歲的孩子,他愛一本書是因為他能讀懂。深刻地了解、清楚地了解、清楚地知道,這才是“懂”,而不是看了一遍明白是一個什么故事。一定要知道書里邊要傳遞的深層的意義,才算“懂”。
第二,“懂我”。一個高明的作者,一個人生閱歷豐富的作者,他一定會懂讀者,他知道讀者生活中、生命中的愛與恨、苦與痛。他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幫著讀者來解答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很多的書,孩子們?yōu)槭裁磹鄄会屖??因為他在書中看到了自己,他學習、生活當中的很多難題,通過書中人物的語言、行為獲得了啟發(fā)。
第三,“不講道理”。不把很淺顯的或者很深刻的道理直接講述出來。講出來,就特別沒有思維的挑戰(zhàn)性。所以,“不講道理”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標準。當然,它雖然“不講道理”,卻要做到解決問題。讀者心中都有萬萬千千的困惑要去解決——拿起一本書,和作者對話,和書中人物對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本好書的標準,一定不是所謂的“名著”。很多孩子喜歡漫畫,是因為他懂漫畫,他覺得作者是用漫畫的形式來給他解開問題。很多人為了娛樂性而閱讀,為什么?因為他的生活當中可能有很多苦悶,他不愿再耗費太多的腦力去讀一本特別艱澀的書。一個好的作者,是會把書寫得通俗易懂的。一個孩子,是能夠天然地了解這些的。
五、應該怎樣來讀書
第一,要靜默讀書。靜默讀書就是安靜地閱讀。能夠自己去安靜地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那么,到底從幾歲開始靜默讀書?我個人覺得越早越好,因為,幼兒園的孩子可以自己看圖來理解,小學的孩子可以看著圖,根據(jù)自己認識的僅有的那些漢字去判斷、推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閱讀最大的樂趣不是所有的字都認識,而是憑借僅有的數(shù)字、符號、圖畫,自己想象出那個意思。這才是閱讀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玩的地方,而不是所有的地方你一覽無余。所謂“近處無風景”,大家旅游都要去遠處,即使家里再好,周邊就是風景區(qū),也會覺得沒有什么。書也是這樣的。一本書,所有的東西你都完全理解了,那它對你來說就沒有特別多的意義了。所以,我們不要把所有的所謂“閱讀障礙”都給孩子掃清,這也是讓他面對思維的挑戰(zhàn)。
第二,就是靜心思考。孩子讀書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去打擾。只要孩子投入地讀書了,就不要去打擾他,直到他終止了這個讀書活動。這樣,有利于他自己靜下心來獨立地進入書中的情境去思考。
六、怎么樣算讀懂了
有很多孩子翻一遍書就結(jié)束了。你問他:“你怎么不看了?”他說:“我看完了。”孩子認為的“看”,就是翻一遍,知道這里邊是畫了一個什么畫,是誰和誰的故事。這叫不叫讀懂?這肯定不叫讀懂,這就是瀏覽了一下,只知道一個大概。就像在人群里面,看了一眼?!澳憧吹绞裁戳??”“我看到一群人?!薄澳悄闵磉呥^去的是誰?”“我身邊過去一個人?!边@樣的瀏覽,你只能判斷類別或者性狀,而不能判斷更加細節(jié)的東西。要判斷更加細節(jié)的部分,就要進行進一步的識別,比如,他穿的是什么衣服、頭發(fā)怎么樣、是男還是女、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要進行人臉識別,看清眉眼,才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讀書和認人是一樣的道理,一本書怎么樣算讀懂了?你肯定要知道它的細節(jié)部分。
所以“讀懂”,我把它分為三層。
第一層就是“字面之意”。就是要看這個文本,要知道字面之意。圖畫書也有它的畫面之意,和字面之意是一個意思。我們要能憑借這些表露出來的、非常鮮明的信息,來知道它在傳遞什么樣的內(nèi)容。
第二層就是“言外之意”。一本書,如果都是淺顯易見的,而不是深入淺出的,很多讀者就會不喜歡。高明的作者,往往要把他的一些思想、情感、精神、靈魂層面的東西隱含在文字之中,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說的“言外之意”。
第三層就是“生命之意”。生命之意,就是對于個人的成長發(fā)展的意義。一本書讀完了,就扔回去了,這不行。作為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收獲——或者在自己的思考,或者在自己的表達方面。
所以說,“讀懂”分這三層:文本——具體的文字和圖畫,作者——隱藏在文本背后的那個創(chuàng)作者,讀者——坐在書前面的這個讀者。“三位一體”統(tǒng)一起來,才叫真正的讀懂。
七、怎樣做才能讀懂
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簡直就是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但只要上了小學,碰到了識字,碰到了練習,碰到了考試,就被打回了原形,不是我們心中的那個小天使了,馬上就變成一個讓家長揪心的“麻煩蟲”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前面6年的時候,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發(fā)展變化;當他上了小學以后,看到更多的是他的成績以及與別人的比較。前面,看到他自己和自己比,每一天都有成長變化;后來,看到他和別人比,就會心理不平衡。
人的一生非常長,每個人成熟發(fā)展的階段不同,只要每天都在進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tài)。學前階段讀書的時候,從熟悉一本書開始,到讀故事給孩子聽,到親子閱讀,這都是一種閱讀行為,還不是閱讀的本質(zhì)。
閱讀的本質(zhì)是什么?
第一層就是識別。孩子也可以識別書中細節(jié)的信息,如果不能識別的話,就要教?!澳憧催@里有個小蟲子”,就是特別小,根本不起眼;“這邊有個小蟲子,你看這個花,花的葉子上竟然也有一個洞,是那個小蟲子咬的吧?”一定要帶著孩子去看這些細節(jié),去識別這些細節(jié)。孩子在識別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他一開始不可能做到人臉識別,他可能靠聲音,甚至會靠氣味來識別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是孩子的本能。那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這些抽象的圖畫和符號的時候,就是他鍛煉本領的時機。所以,家長要有這樣的提示。
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幼兒園孩子是否要在閱讀中去識字?他可以隨文認識這些字,但是不要求把一個個的單字拿出來認。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屬于整體識別。大家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好像煞有介事地指著能把一行字讀下來,其實他并不能真正地一一對應。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所有的孩子幾乎都是這樣的。這些是識別的一個過程,他能認識這種符號就可以了。
還要帶著孩子去識別情緒,去觀察圖畫書中人物的表情。畫家在畫圖畫書的時候,已經(jīng)通過這個小動物或者這個人的體態(tài)語言來表現(xiàn)內(nèi)心。很多成人會有這樣的苦惱:“我都說反話了,我家孩子竟然聽不出來;我都很生氣了,結(jié)果他還笑呵呵的;我都急了,他還問‘怎么了’。”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孩子,還不會進行人臉識別,他不能識別大人的情緒。怎樣帶著孩子去識別呢?就是讓孩子去觀察書中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這也是從出生到幼兒園結(jié)束的這6年的時間,孩子讀書最應該受到的訓練。因為在識別的過程當中,孩子要去思考,要去辨別。比如,有一個洞,這到底是一個蟲子咬的洞,還是別的原因造成的,他要去想,他要根據(jù)這本書的情境去想。在識別細節(jié)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在思考了。
第二層就是情境化。一本書就是一個情境,是給讀者營造的一個思考的情境,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情境化。一二年級的孩子要熟悉什么?要熟悉故事的情節(jié),尤其是故事細節(jié)的進展,因為他們這時就應該讀有文字的書了,文字比較少的圖畫書。圖畫書不會因為文字的減少而降低了它的魅力,而恰恰是因為文字的減少而提高它的魅力。為什么?因為文字越簡潔,它傳遞的信息應該越豐富。上面講到識別圖畫里的細節(jié)信息,這時候就要識別文字中的細節(jié)信息。在講故事的時候,有時候會強調(diào)名詞,如“小兔子”“小烏龜”;有時候會強調(diào)形容詞,如“紅色的”——他長著一張紅色的臉,那么這個“紅色的”就是要突出的。一個故事可以分三遍來讀,一遍強調(diào)它的名詞,一遍強調(diào)它的動詞,一遍強調(diào)它的形容詞。這樣,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在孩子的心中就變得豐富起來。
三四年級的時候,讀書就要有一種代入感了,這種代入感和前面提到的代入感還略有不同。前面的代入感,是直接就想象到自己是一個里邊的主角。這時候,很多孩子會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選擇,會站在這個角色的立場上去想一想,也會站在另一個角色的立場上去想一想,這就叫角色的體驗。角色的體驗,除了有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在一件事的對與錯上,他要去判斷。
到了五六年級,就要探討一些相對厚重的,和生命、和人生有關的主題。這時候,孩子們就會調(diào)動他的人生經(jīng)驗來思考了。
八、怎樣讀的幾個例子
(一)怎樣讀《猜猜我有多愛你》
幼兒園的兒童可以讀這本書。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書。因為熟悉,有時候反倒陌生,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猜猜我有多愛你》,主題已經(jīng)很鮮明了,在講“愛”你。多愛你啊?我很愛很愛你。很多成人在講的時候,特別特別強調(diào)的是大兔子愛小兔子還是小兔子愛大兔子,反復地在強調(diào)“我到底有多愛你”。如果這個故事就是這么簡單的話,那么作者是不是就被低估了呢?作者就是這樣去創(chuàng)造、去表達的嗎?我覺得還要讀懂這個作者。
我讀這本書感覺到,作者想傳遞的是,“愛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表達”。也就是:所有的愛都不應該僅僅是一句話,而應該是一種表達。這就是思維和表達的統(tǒng)一。
這本書可以怎么讀呢?可以情境再現(xiàn),就是先要演一演書中的這種情境;可以情感體驗,在現(xiàn)實當中,能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在家里進行表達?比如,同樣說愛,我們有很多的語言表達,“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舉案齊眉”“相濡以沫”“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直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看,這些都是個性的表達。什么叫個性的表達?個性的表達不是和別人不一樣,而是精準,我對誰是什么樣的情感,需要非常精準的表達。
(二)怎樣讀《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
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讀這本書。這是非常新的一本書,是作家彭懿和畫家田宇合作而成的。雖然是一本圖畫書,它里邊的情節(jié)還真的是有這樣的一種相互作用的。在我們中國,是不喜歡說到“屁”這個詞的,為什么呢?因為屁是一團氣,是一個禁忌。古人認為神、鬼、靈魂,都是氣的存在,屁一定會褻瀆神靈。我們是“談屁色變”的。而這本書是本土的創(chuàng)作,它打破了很多的東西,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這本書是說一個孩子怎么戰(zhàn)勝“睡魔怪”的,因為他只要躺下,他就會做噩夢,他就害怕——對黑暗的恐懼。每一個孩子都會經(jīng)歷對黑暗的恐懼,越睡到半夜越害怕。每一個人打敗“睡魔怪”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書中的小孩用了32個屁打敗了這個“睡魔怪”??吹降闹皇?2個屁嗎?其實不是。應該看到孩子如何自我建構(gòu),如何成長,如何去克服恐懼的。孩子的恐懼不只是對黑暗的恐懼,還是對未知的恐懼。對不明狀況的所有的東西,他都既充滿了好奇,又充滿了恐懼?!翱謶质浅砷L路上要蛻的皮?!贝蠹叶贾?,蟬蛻也好,蛇蛻也好,都是非常痛苦的。當然,我們只是看到它們努力掙扎的樣子,判斷它們是非常痛苦的。孩子在面對恐懼的時候,他也是痛苦的。但是,怎么樣去克服?不能靠大人,或者不能完全靠大人,得由他們自己克服。這樣的一本書,孩子能自主閱讀,能讀懂。這本書也懂孩子。同時,這本書也教給孩子一種自由表達的方式,讓孩子可以用“屁”這個字眼,可以去畫它,去表現(xiàn)它。
這本書,我覺得在中國圖畫書歷史上可能會寫下一筆。它把一種禁忌,一個很不容易談論的話題表現(xiàn)了出來。我原來也不可能直接說這個字,因為參加了這本書的發(fā)布會,我才真正深刻地去讀這本書、去想這本書。家長們也應該深刻地去讀一些書,反復讀,然后想自己能講出什么東西來。
(三)怎樣讀《親愛的漢修先生》
三四年級的孩子可以讀這本書。這本書講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通過給作家寫信和自己寫日記的方式解決了很多問題。任何一本書都要幫孩子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午餐丟掉了,或者被別人破壞了,應該怎么來處理;在家庭里,父母產(chǎn)生矛盾了,他應該怎么辦。每一個孩子在生命的每一時、每一刻,都被一些問題困擾著。比如,一個小女生坐在前面,一個小男生經(jīng)常揪她的辮子,這就是她的困擾。怎樣去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一些書,讓孩子邊看書邊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去思考。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讓生命卸去沉重的外衣”。如果孩子比較內(nèi)向,就讓他和書中的人物交流。當然,這個交流是精神的相通,不是去把一本書讀出來,也不只是去讀一本書這么簡單。
這本書可以讓孩子學習寫日記,可以讓他去模仿書中的主角鮑雷伊,模仿他的方式去寫自己的煩惱。寫著寫著,煩惱就少了,為什么?是因為把煩惱留在本子上了嗎?不是,是因為每一次寫煩惱的時候,都在想著如何去解決。寫著寫著,可能就有了解決的方法——孩子的思維水平越來越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了。
孩子的煩惱一定要靠孩子自己去破解??孔约海幸粋€過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寫日記,用日記來宣泄情緒,也用日記來鍛煉思想。更重要的是,沒有記錄就相當于沒有發(fā)生。為什么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書,看到古代流傳下來的優(yōu)美的詩詞、文章?就是因為當時的作者寫下來了。所以你想把你的思想留下來,那就要從現(xiàn)在開始去寫日記。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傳奇,但是每一個生命都只是一段旅程。如果我們自己不做一些記號的話,是沒人會記住我們的。
(四)怎樣讀《天藍色的彼岸》
五六年級的孩子可以讀這本書。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就愛上了它。我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這本書寫了一個孩子騎自行車,結(jié)果出了車禍,去世了。他的靈魂飄來飄去,飄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所有人都在排隊,排著隊登記,登記完了走向天藍色的彼岸。他很好奇,他離開了以后,同學會是怎樣的表現(xiàn),爸爸媽媽會是怎樣的表現(xiàn)。他是因為和姐姐吵架,才賭氣騎自行車出去的,結(jié)果出了車禍,他也想看看他姐姐到底是怎樣的表現(xiàn)。有一個人帶著他的靈魂回到了人類的世界。他回到學校的時候,很失望,他看到班里他最好的同學和他最不好的同學在踢球。但當他走進教室,他發(fā)現(xiàn),班里所有的宣傳欄上貼的都是紀念他的文章,是同學寫他的。他才發(fā)現(xiàn),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同學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之間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他雖然有點失望,但他悟出了應該怎么和同學相處。他回到家里,家里的情況正好相反:學校里是一片沸騰,好像他不存在過一樣;而家里非常沉重,父母剛從他的墓地回來,唉聲嘆氣,家里也沒人做飯,他姐姐躺在臥室里,一副悲痛欲絕的樣子。他這時候就努力地用他的力量拿起一支筆,在他姐姐的本子上寫了字,表示和解。然后,他就回到了他應該去的地方,走向了天藍色的彼岸。
死亡是一件非常真實的事情,每個人都要面對。這本書沒有告訴讀者如何去面對死亡,而是告訴讀者如何向死而生,怎樣去面對生命存在的時候,如何珍惜分分秒秒,如何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每一個人都是一段緣分,一段非常非常深的緣分。只要聚在一起了,就是能量的會聚,大家要能夠相互理解。但現(xiàn)實中,往往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大家才能理解,沒有死亡還是依然如故。
這里邊深刻的含義,其實就是通過這個主人公來反觀人類社會,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活著,就要珍惜。珍惜的表現(xiàn),就是珍惜身邊所有的人。這本書會讓讀者都有一種角色的體驗。誰都沒有死過再回來,但是這個小小的靈魂穿越兩個時空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感覺到,要靜下心來,不要進行蝸牛觸角上的斗爭,而應該珍惜彼此之間的這種緣分、這種感情。
不管是此岸還是彼岸,都是一種人生體驗。面對一本書的時候,就應該是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要讀進去體驗,然后不斷地去反思、實踐。
九、讀書是思考的過程
既然讀書是思考的過程,就不是書讀得越多越好,而是思考得越多越好。如果一本書就能讓我們有非常豐富而深刻的思考,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讀很多同類的書。所以,對于孩子,不要去和別人比讀了多少本書,而要看孩子有沒有一種感受,就是讀了書以后是否真的變了,就像那破繭的蝴蝶一樣,精神、思想、靈魂可以飛舞了,跟過去不一樣了。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這么多年的一個總結(jié)。
十、讀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讀每一本書都是過一種虛擬的人生,跟著主人公也好,跟著里邊的某一個人物也好,進行人生體驗。但一定要想:如果是我,我怎么做?如果是我,我能不能面對?只想自己的人生還不夠,還要“寫自己的歷程”,一定要寫下來,記錄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讀書并不是為了知識,而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再大一點說,它就是為了美麗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充盈,更加的與眾不同,這就是讀書應該帶給人類的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