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朝陽博物館藏唐代銅鏡介紹及相關問題

2019-09-10 07:22于秀麗崔曉晨陳金梅
理財·收藏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瑞獸銅鏡銘文

于秀麗 崔曉晨 陳金梅

朝陽博物館作為朝陽地區(qū)最大的一家博物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境內文物的收藏與保護工作,館藏歷代銅鏡200余面,其中唐代銅鏡26面,大多是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個別鏡出土于有明確年代的紀年墓。這些銅鏡根據形制可以分三類,即圓形鏡、花式鏡和八角形鏡;根據紋飾可以分為四神紋鏡、瑞獸紋鏡、龍鳳瑞獸紋鏡、瑞獸葡萄紋鏡、鸞鳥瑞獸紋鏡、葡萄蔓枝紋鏡、瑞獸花枝紋鏡、飛鳥花枝紋鏡、鸞鳳紋鏡、瑞花紋鏡等,紋飾精致。根據銘文有“秦王”“仁壽”“照日”“菱花”“光流”和“盤龍”等。本文擬將現(xiàn)收藏于朝陽博物館的唐代銅鏡匯集在一起分別介紹,并參照以往學界專業(yè)研究成果,談一點自己淺顯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賜教。

一、銅鏡介紹

(一)四神紋鏡

1.“秦王”銘四神規(guī)矩紋鏡1件。1977年12月于朝陽縣七道泉子公社公皋大隊出土,出土時已經殘碎并部分缺失。鏡圓形,鏡鈕及鈕座形狀已不詳。鏡背以高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帶內側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呈雙弦紋凸起。內區(qū)布局作規(guī)矩配置,所謂規(guī)矩配置“即由大方格和V紋分成四區(qū),每區(qū)布置四神各一”(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9頁)。從此鏡殘存的圖案來看,鈕外以雙線構成方形格,格外僅存一完整的虎紋和龍、蛇的部分圖案,推測應為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鏡鈕為中心于方格外等分排列,各據一方。高圈帶內側邊緣現(xiàn)存雙重的V形符號四個,即四規(guī),與方框的四角相對,規(guī)內飾有草葉紋。外區(qū)為銘文帶,為右旋讀四句五言詩“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俗欲照膽,特是自朋心”?,F(xiàn)僅存楷書16個字。鏡邊緣斜立,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圖1)。鏡面背呈銀灰色,鏡鈕座周圍殘存鐵銹痕跡。鏡直徑17.1厘米。

銘文為“秦王”的銅鏡目前見諸報道非常少,見于發(fā)表的有:

(1) 1979年在吉林省集安縣太王鄉(xiāng)二股流一隊江邊出土1件(張雪巖:《吉林集安出土的古鏡》,《文物》,1986年第6期),內區(qū)無規(guī)矩紋,飾四只繞鈕奔馳似狐的瑞獸,間飾以花草,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賞得秦王鏡,持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口自明心?!北欢樘拼涞乱院?。

(2)河南省洛陽岳家村415號唐墓出土1件(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內區(qū)無規(guī)矩紋,鈕座外四駿馬呈奔馳狀,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

(3)山東省滕州博物館收藏1件(葛海洋:《鑒容正儀光照千秋》,《理財收藏》,2018年第4期)。鏡內區(qū)無規(guī)矩紋,飾四只“功狗”繞鈕追逐,外區(qū)為銘文帶,年代定為唐。

(4) 1986年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北站出土1件(楊清秀等:《介紹幾面館藏銅鏡》,《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內區(qū)規(guī)矩配置,四只瑞獸奔馳于規(guī)矩四方,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賞得秦王鏡,持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口自朋心?!蹦甏欢槌跆?。

(5)上海博物館收藏1件(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53頁),月宮葵花鏡,左面為桂樹,右面為玉兔執(zhí)杵臼搗藥,鈕下為蟾蜍。外圍銘文帶三圈,有“秦王之鏡,照膽照心,……吾今為之造此鏡……開元十年五月五日鑄成”等字樣。

上述6件“秦王”銘銅鏡進行比對,朝陽博物館藏秦王鏡與集安、洛陽及滕州的完全不同,集安等鏡無規(guī)矩配置,所飾的四獸更像是奔馬、“功狗”等,而與河南新鄉(xiāng)北站出土的銅鏡在紋飾上極為相似,均為四神,在紋飾布局上明顯具有漢規(guī)矩鏡的特點,四神體態(tài)也較漢魏時期略顯豐腴,應為初唐鏡。上海博物館藏月宮葵花鏡雖非瑞獸紋,但銘文中的“開元十年五月五日鑄成”則表明“秦王”銘鏡自初唐直至盛唐時期仍有鑄造。

另外,銘文“特是自明心”緣何寫成“特是自朋心”?究其原因,應與唐代文書避諱制度有關,唐諱包括廟諱、御諱、太子諱、官諱和家諱。武則天稱帝后,避諱逐步升級,還出現(xiàn)了外戚諱。除避正名外,還避偏旁。則天皇帝本名武照,后自造“曌”為名, “曌”由上“明”下“空”組成,工匠在書寫時按制規(guī)避,故將“明”寫作“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此鏡年代應為武則天時期。

(二)瑞善紋鏡

2.四獸紋鏡1件。1963年7月朝陽市南門外取土場發(fā)現(xiàn)。圓形,半球形鈕,圓餅式鈕座,座外兩周圓弦紋與鈕座間隔一周16枚小乳釘紋。弦紋外等距飾有四只獸首,昂首向上。其外以浮雕似龍、似虎四只瑞獸為主題紋飾,四獸依次布局,昂首、曲頸、躬身、長尾,尾端或向上鉤,或向下卷,空地隨意布置著祥云紋,四獸于細云間做奔走狀,極富動感。近緣處為三周雙弦紋,間飾連續(xù)排列的∞形曲線紋帶和小三角形鋸齒紋飾帶各一周。窄平沿,緣邊向內翹呈斜坡狀(圖2),鏡面、背呈銀灰色,略有銹蝕。直徑14.7厘米。

3.“仁壽”銘瑞獸紋鏡1件。殘缺多處。鏡圓形,半球形鈕,從殘存圖案分析鈕座應為八瓣蓮花式,花瓣外為一周櫛齒紋,外連接一周細小的連珠紋。鏡背以高圈帶分成內外兩區(qū),帶內側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呈雙弦紋凸起。內區(qū)在連珠紋帶外飾數只瑞獸,體態(tài)彎曲,以祥云紋填地。外區(qū)為銘文帶和龍鳳紋帶各一周。銘文為楷書右旋讀八句四言詩,共計32字銘文“仙山并照,智水齊名。花朝艷彩,月夜流明。龍盤五瑞,鸞舞雙情。傳聞仁壽,始驗銷兵?!便懳氖孜查g有九圈點組成的八瓣形小花相隔。其外隔一周小三角形鋸齒紋飾、數只體態(tài)伸展的龍、鳳紋,龍鳳間飾以草葉紋。邊緣斜立,緣內飾三角鋸齒紋、一形紋各一周,一形紋呈連續(xù)不斷、波浪起伏式排列,波谷間飾幾何紋(圖3)。鏡直徑23.4厘米。

類似帶有“仁壽”二字銘文的銅鏡目前也有多例發(fā)表,如下:

(1)遼寧省博物館收藏“仙山并照”四神紋鏡(遼寧省博物館:《凈月澄華》,遼寧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80頁),1件。內區(qū)呈規(guī)矩配置飾四神圖案,外區(qū)為銘文帶: “仙山并照,智水齊名。花朝艷彩,月夜流明。龍盤五瑞,鸞舞雙情。傳聞仁壽,始驗銷兵?!辈⒄J為“或與隋朝初并天下有關”,年代定在隋唐。

(2)河南洛陽龍門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墓(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300頁)出土的瑞獸十二生肖鏡,內區(qū)浮雕六獸,似獅似虎,形態(tài)各異。外區(qū)楷書銘文帶一周: “四言:淮南起照,仁壽傳名。緣玉斯表,熔金勒成。時雍炎晉,節(jié)茂朱明。愛模鑒澈,用凝流清。光無虧滿,葉不枯榮?!逼渫鉃楦〉袷D像,鏡緣飾連云紋,年代定為初唐。

(3)《博古圖錄》收錄四神十二生肖鏡1件,內區(qū)四神各據一方,四神間飾以四規(guī),外區(qū)為銘文帶: “武德五年歲次壬午八月十五日揚州總官府造青銅鏡一面,癸來年元正朝貢,其銘日上元啟祚,靈鑒飛天,一登仁壽,子萬斯年。”(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40頁)銘文帶外浮雕十二生肖。

關于銅鏡銘文“仁壽”二字,有學者認為或與隋文帝楊堅“仁壽”年號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是指魏宮仁壽殿及其所懸之大方銅鏡, “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余,廣三尺二寸立著庭中”(王士倫:《談談我國古代的銅鏡》,《考古通訊》,1955年第6期);徐殿魁先生根據“一登仁壽,子萬斯年”鏡銘認為銘文中‘仁壽’二字已成吉語,其意應引申為長宜子孫(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301頁)。

觀察以上銅鏡,朝陽博物館仁壽鏡銘文與遼寧省博物館四神鏡銘文完全相同,所飾瑞獸較遼博四神鏡所飾四神更豐腴也更靈動些,獸的形態(tài)有從瘦長向豐腴轉化的趨向,符合初唐鏡的特點?!恫┕艌D錄》收錄的四神十二生肖鏡銘文記載揚州總管府于武德五年(623年)鑄造一面“仁壽”銘鏡,也表明了“仁壽”鏡的流行時間。

4.“照日”銘瑞獸紋鏡1件。鏡圓形,半球形鈕,圓餅式鈕座。以高圈帶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帶內側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呈雙弦紋凸起。內區(qū)浮雕四獸似狼似狐,做奔跑、騰躍姿態(tài),空地襯以花草。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楷書右旋讀四旬五言絕旬: “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冒整,妾映點莊成?!辩R邊緣斜立,近緣外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鏡呈銀白色,銹蝕嚴重、殘缺。直徑10.8厘米。

5.“照日”銘瑞獸紋鏡1件。朝陽市雙塔區(qū)孟克鄉(xiāng)西上臺大隊第五生產隊出土。鏡圓形,半球形鈕,圓餅式鈕座。鏡背以高圈帶分成內外兩區(qū),帶內側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內區(qū)飾浮雕四獸,獸似狼似狐,做繞鈕奔馳狀,空地襯以花草紋。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楷書右旋讀四句五言絕句:“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冒整,妾映點莊成?!便懳氖孜惨砸幻缎∪獒斚喔?。鏡緣斜立,近緣處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圖4)。鏡呈銀白色,光可鑒人,背略有銹蝕。直徑9.6厘米。 據孔祥星、劉一曼先生研究“照日”銘瑞獸鏡主要流行于唐武德至高宗時期(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43頁)。

(三)龍鳳瑞獸紋鏡

6.“盤龍”銘龍鳳瑞獸紋銅鏡1件。1972年1月朝陽市珍珠巖廠唐楊律墓出土。圓形,半球形鈕,十二瓣花式鈕座,座外一周櫛齒紋向外輻射,外連接一周細小的連珠紋。高圈帶內側飾櫛齒紋和三角形鋸齒紋各一周,內區(qū)以四枝對稱的蓮花將紋飾分成四區(qū),區(qū)內分別飾龍、鳳及瑞獸紋。外區(qū)為銘文帶,銘文為楷書右旋讀八句四言詩: “盤龍麗匣,鳳舞新臺。鸞驚影見,日耀花開。團疑璧轉,月似輪回。端形鑒遠,膽照光來。”銘文首尾相接處以由九圈點組成的八瓣形小花相隔。近緣處飾櫛齒紋、波浪起伏的一形紋各一周,于波谷間飾忍冬紋和幾何紋。鏡緣呈斜坡式,鏡面微凸,呈銀灰色,有光亮,光可鑒人(圖5)。直徑19.9厘米。據楊律墓志(王晶辰:《遼寧碑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記載, “以垂拱元年十月十三日葬于威州城西北三里平原”?!按构啊彪m然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但實際上是武則天操縱朝政。 “垂拱元年”即公元685年,表明此鏡年代應不晚于垂拱元年,即應為武則天時流行銅鏡之一,為盛唐鏡。

(四)瑞獸葡萄紋鏡

瑞獸葡萄鏡又稱為海馬葡萄鏡、禽獸葡萄鏡等,主要形制為圓形,主題紋飾由四、五、六只瑞獸加葡萄蔓枝葉實組成,也有內區(qū)不飾葡萄紋,而在外區(qū)飾葡萄紋加長尾鳥、蜂蝶、蜻蜓或龍、鳳紛紛出場,竟相雀躍。

7.瑞獸飛鳥葡萄紋鏡1件。2006年9月朝陽市纖維廠唐墓M6出土,出土時已殘破。圓形,半球形鈕,六瓣花式鈕座,鏡背以雙重小三角形鋸齒紋的高圈帶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浮雕五只瑞獸,首尾相接,互相追逐,有的背部似長有一雙鳥羽狀翅膀,獸外空地飾細小流云,五獸好似在云中奔跑。外區(qū)飾六串葡萄蔓枝葉實呈S形布置,間飾五只飛鳥。緣內側置雙重大小三角鋸齒紋帶(圖6)。直徑12.1厘米。

8.瑞獸飛鳥葡萄紋鏡1件。1992年6月朝陽市中心市場唐墓M9出土(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市區(qū)中心市場唐墓發(fā)掘簡報》,《朝陽隋唐墓葬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92頁)。鏡圓形,半球形鈕,六瓣花式鈕座。鏡背以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的高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鈕外飾五只繞鈕的瑞獸,獸似獅似虎,或昂首,或回首,或低首,或側首,或平首,長尾上揚,前爪彎曲回勾似抓物,做首尾追逐奮力奔跑狀,獸背部兩側有鳥羽狀物,瑞獸似長了一對翅膀,加之獸體兩側飾細流云,使之好似飛奔于流云之間。外區(qū)飾六株葡萄蔓枝葉實呈S形布置,葡萄果粒飽滿,枝葉柔長,葡萄卷須呈螺旋狀卷曲,其中五株葡萄旁飾五只長尾鳥,或展翅飛翔,或啄食葡萄,或口銜枝條,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圖案立體感極強。邊緣斜立,緣內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鏡呈銀白色,略有銹蝕。鏡體厚重,鏡緣尖翹(圖7)。直徑11.9厘米。

9.瑞獸葡萄紋鏡1件。1987年8月朝陽市第二三四醫(yī)院門診部唐墓出土。鏡圓形,由于殘缺,鈕及鈕座形制不詳。鏡背以高圈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殘缺,以葡萄蔓枝葉實為地,上飾瑞獸紋。外區(qū)亦以葡萄蔓枝葉實紋為地,飾伸展的龍紋和鳳紋,龍鳳相間。內外區(qū)葡萄顆粒飽滿,卷須呈螺旋狀。鏡緣斜立,近緣處飾一周纏枝卷草葉紋帶呈一形連綿不斷(圖8)。鏡呈銀白色,直徑18.1厘米。該鏡紋飾精美,制作精致,雖殘缺嚴重,仍不失為唐鏡精品。

10.狻猊葡萄紋鏡1件。1997年6月朝陽市中心市場唐墓M9出土。圓形,蛙形鈕,蛙雙眼圓睜,頭向前伸,四肢匍匐,身體拱起,身下有長方形穿孔。鏡背以一周單齒紋高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于鈕外四周對稱飾四只高浮雕的狻猊,狻猊外飾以九枝葡萄蔓枝葉實。狻猊頭碩大,面部圓形,昂首向上,曲體臥伏,長尾或上揚,或卷曲,有的將兩三枝葡萄枝抓在手里,有的用手抓著葡萄,還有的在用手撥開枝葉,四肢或抓或蹬,姿態(tài)各異,均攀爬于葡萄蔓枝間做逐戲狀。外區(qū)飾飛鳥共9只,有的展翅飛翔,有的合攏羽翼,有做站立姿態(tài),有的啄食葡萄,有的憩息于葉,形態(tài)各異,飛鳥間飾葡萄蔓枝葉實。鏡緣厚重作尖翹,邊緣斜立,近緣處飾弦紋一周,其內飾53朵祥云紋密布一周。鏡呈銀白色,光可鑒人,略有銹蝕(圖9)。直徑9.9厘米。此鏡紋飾枝條柔長而舒展,果實豐碩而飽滿,生動活潑的瑞獸,各式紛飛的禽鳥,加之鏡緣細密的云紋,使得整個畫面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11.狻猊葡萄紋鏡1件。1997年6月朝陽市中心市場唐墓M9出土。圓形,蛙形鈕,蛙張嘴,頭向前伸,四肢伏地,似乎馬上就要一躍而起,隆起的腹部下具半圓形穿孔。鏡背以一高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帶上無紋飾。內區(qū)于鈕外四周對稱飾四只高浮雕的狻猊,其外滿飾葡萄枝葉紋。狻猊面部似猴,背部有扇形短直線紋似魚鰭狀,曲身細長尾,于葡萄枝葉間或抓、或蹬,姿態(tài)各異,做攀爬葡萄蔓枝狀。外區(qū)以葡萄蔓枝葉實紋為地,飾六只展翅飛翔的飛燕,間飾蜻蜓、蛺蝶等,生動活潑,形態(tài)各異。鏡緣厚重作尖翹,邊緣斜立,緣內飾76朵疊云紋帶密布一周(圖10)。鏡呈銀白色,有綠銹。直徑11.3厘米。該鏡背紋飾葡萄顆粒飽滿,枝葉相互纏繞柔長呈S形,內外區(qū)紋飾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

12.狻猊葡萄紋鏡1件。1972年11月于遼寧省朝陽縣二十家子公社何家窩鋪大隊前窗戶遼墓出土。鏡圓形,伏獸紐,獸四肢伏地做伏臥姿,尾背拱起處具穿孔,尾短小、彎曲。鏡背以高圈帶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鈕外六只狻猊,狻猊頭部碩大,曲身,長尾微揚,四肢伏于葡萄蔓枝做攀爬狀。葡萄蔓枝呈S形伸枝展葉、盤互交錯,葡萄顆粒飽滿,清晰可見。外區(qū)飾十二只飛舞的長尾鳥,每三只為一組,以葡萄枝葉相隔,鳥長尾彎曲,或頭向緣,或頭向鈕,均做展翅飛舞狀。葡萄紋旁飾蛺蝶,蝶展雙翅做飛翔狀。邊緣斜立,緣內飾一周對稱的五葉草紋57株密布一周,五葉草間飾小圓點紋(圖11)。鏡呈銀白色,略有銹蝕,出土時裂為三塊,已復。直徑17.5厘米。該鏡所飾葡萄枝葉柔長,果實飽滿,狻猊、長尾鳥活潑生動,整個鏡背紋飾繁而不亂,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動態(tài)畫面,極具魅力。

據孔祥星先生研究,瑞獸葡萄紋鏡開始流行的時代其上限應在唐高宗時期,以武則天時期最為盛行(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49頁)。

瑞獸葡萄紋鏡中的圖案都含有吉祥的寓意。燕子于古詩中多有贊詠,如“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句,被看成是愛情的象征;古人亦常作詩詠贊蛺蝶,如“復此從鳳蝶,雙雙花上飛。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為喻同心之意;受東漢神學思想的影響,當時人們認為只要能“羽化”或乘上翼獸,人死后就可以升天成仙,因此在瑞獸身體兩側加上翅膀,以希冀主人死后騎乘翼獸能夠升天成仙。狻猊,按《說文》曰:“婋,獅子也。”《爾雅》日:“狻猊如虥貓,食虎豹?!惫弊ⅲ骸凹椽{子也,出西域?!卑次墨I記載,狻猊即獅子,是由印度通過西域傳人唐朝的。在佛教中,獅子被稱為枲伽、僧伽彼,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是佛的化身,《大智度經》卷八日:“又如獅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中獅子。”表示佛有大的威力,能降伏一切,無所畏懼。佛的說法為獅子吼,《過去現(xiàn)在因果論》卷一曰:“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提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豹{子紋飾在漢以前的銅鏡中從未出現(xiàn)過,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興起的??梢哉f,瑞獸葡萄紋鏡的出現(xiàn)是唐王朝接納西域文明之風的實物例證,也是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五)鸞鳥葡萄紋鏡

13.鸞鳥葡萄紋鏡1件。朝陽市雙塔區(qū)肖家村唐墓出土。鏡圓形,伏獸鈕,獸首微揚,四肢伏地做伏臥狀,脊背隆起下具穿孔。鏡背高圈帶呈雙重弦紋凸起,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飾三只展翅飛翔的鸞鳥繞鈕飛翔,鸞鳥外飾葡萄枝蔓葉實紋。外區(qū)飾葡萄枝蔓葉實五組呈一形“三道彎”式,每組葡萄果粒、葡萄實葉及飛燕各一置于“彎”內。葡萄顆粒飽滿、葉脈清晰,飛燕展翅飛翔。邊緣斜立,緣內飾一周三角鋸齒紋帶(圖12)。直徑9厘米。該鏡以鸞鳥為主,以葡萄藤蔓為輔,花形飽滿,葉脈旋轉,紋飾繁而不亂,極具裝飾效果,充滿了生活氣息。

據徐殿魁先生研究,鸞鳥葡萄紋銅鏡“最受青睞的時期集中在武則天長壽年間至玄宗開元時期,亦即7世紀末至8世紀中期”。

鸞鳥葡萄紋銅鏡與瑞獸葡萄紋銅鏡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如果把瑞獸葡萄紋鏡的瑞獸換成是鸞鳥,即是一方完美的鸞鳥葡萄紋銅鏡。瑞獸葡萄紋銅鏡主要流行于高宗、武則天時期,而鸞鳥葡萄紋是玄宗時期最流行的紋飾之一。假設將鸞鳥葡萄紋鏡的葡萄換成花枝,則成為一面典型的雀繞花枝鏡,可見雀繞花枝鏡與鸞鳥葡萄紋鏡亦存在著明顯的承繼關系。

(六)葡萄蔓枝紋鏡

14.葡萄蔓枝紋鏡1件,朝陽市雙塔區(qū)東三家唐墓出土(張洪波、賈宗粱:《遼寧朝陽五座唐墓》,《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圓形,寬橋形鈕,八瓣蓮花形鈕座。直徑9.5厘米。

15.葡萄蔓枝紋鏡1件。圓形,半球形鈕,八瓣蓮花式鈕座。銹蝕嚴重。直徑9.4厘米。

16.葡萄蔓枝紋鏡1件,1975年5月朝陽縣八里堡菜窖2號墓出土。鏡為圓形,寬橋形鈕,八瓣蓮花形鈕座,每片花瓣邊緣內凹。直徑9.5厘米。

三面銅鏡紋飾相同。以斜立高圈帶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圈帶內側飾櫛齒紋一周。內區(qū)飾5枝葡萄蔓枝葉實紋呈f形,葡萄顆粒飽滿,枝葉肥大幾乎與葡萄大小相當。外區(qū)飾一周忍冬紋帶飾呈一形,波浪起伏連續(xù)不斷,邊緣斜立,緣內飾云朵89朵、櫛齒紋各一周(圖13),鏡面、背呈銀白色。

前述三面銅鏡無論大小、紋飾布局都基本一致,類似銅鏡在朝陽襯布廠唐M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朝陽市襯布廠歷年清理的9座唐墓出土文物》,《朝陽隋唐墓葬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98頁)、河南偃師杏園李珣墓都有出土,襯布廠M3的年代據考證“下限為8世紀中期”、李殉墓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據徐殿魁先生研究“這類鏡應出現(xiàn)于玄宗開元以前,主要流行于盛唐及中唐”(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314頁)。

(七)瑞獸花枝紋鏡

17.狻猊花枝紋鏡圓形,伏獸鈕,獸首略向上揚,四肢伏臥,體態(tài)豐腴,肢體結構明顯,肢爪頸健,背脊高聳下具穿孔,尾較直。無鈕座。斜立高圈帶將鏡背分成內外兩區(qū),高圈帶無紋飾。內區(qū)有四只狻猊,浮雕感很強,頭碩大,半圓形雙耳,耳后短直線發(fā)呈扇形向后梳,雙目圓睜.張口露齒,神態(tài)刻畫傳神,目光炯炯有神。背部飾扇形短直線紋似魚鰭狀,纖毫畢現(xiàn)。體態(tài)豐腴,呈曲體伏臥狀,昂首向上,尾卷曲,姿態(tài)各異,或攀或爬或抓住枝藤嬉戲,其外空隙配以折枝蓮花枝,花枝作[形布置?;ò?、葉肥厚敦實,枝干不是真實、通直的,而是以道勁有力的“S”形結構來表現(xiàn)。外區(qū)以一只飛鳥、一株葡萄、一花枝為一組圖案,其六組,飛鳥分別為鴛鴦、鸞鳳和飛燕,或展翅飛翔,或立于枝葉,或回首,姿態(tài)各異,葡萄果實飽滿、枝葉碩大。邊緣斜立,緣飾38朵流云紋密布一周(圖14)。直徑9.6厘米。

如果將折枝蓮花枝換成葡萄蔓枝葉實,那么此鏡當是一面非常完美的狻猊葡萄紋鏡,可見二者間的承繼關系。

(八)飛鳥花枝紋鏡

館藏飛鳥花枝紋鏡共3件,均為菱花形和葵花形,所飾飛鳥均呈雙數,呈對稱布置,鳥外飾對稱花枝,鏡背的內區(qū)和邊緣都飾有小簇花,后期雀鳥消失,僅存花枝,被稱為花枝鏡,有四簇、六簇、八簇不等,花枝造型有漸趨飽滿、向圓團形發(fā)展的趨勢。

18.雙鸞銜綬紋葵花鏡1件。鏡葵花形,半球形鈕,無鈕座。素面圈帶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于鈕左右飾一對鸞鳳,鸞鳳夾鈕相對,口銜綬帶,綬帶上飄,雙翅舒展,鸞羽上揚,腳踏在盛開的折枝蓮花上作舞姿,形象俊美,婀娜多姿。鈕上方配置一對飛翔的雀鳥,共銜一條綬帶,鈕下飾一對鴛鴦銜吻在一起。外區(qū)依葵花形八瓣緣內共飾兩組紋樣:一組是一枝折枝牡丹花枝,花旁一只蜜蜂;另一組是一枝折枝蓮花枝,旁邊一朵祥云,兩組紋飾相間環(huán)列。鏡邊緣斜立,窄平沿(圖15)。直徑16.3厘米。此鏡雙鸞腳踏蓮枝,姿態(tài)輕盈柔美舒展,動態(tài)十足,線條流暢,鑄作精美,整體紋飾布局對稱而活潑,猶如一幅盛唐時代的花鳥畫。

玄宗開元年間盛行用花綬祝壽,使得鸞鳥銜綬紋飾流行起來。唐詩中有許多精彩的描述,如“雙雙銜綬帶,兩兩度橋人”,“愿得化為紅綬帶,許教雙鳳一時銜”, “曾見雙鸞舞鏡中,聯(lián)飛接影對春風”等,“綬”諧音“壽”,口銜綬帶寓意吉祥富貴,長命百歲。鏡中的鸞,乃“赤神靈之精也”,傳說中鳳凰的一種,在中國古代和龍紋一樣,有著吉祥和平、幸福美滿的含義,古人用鸞鳳和鳴來比喻夫妻感情和睦。鴛鴦,唐朝詩人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詠嘆“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表明在唐人心中,鴛鴦與美好愛情息息相關,被看作是愛情的象征;蓮,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著純潔、清廉,亦是佛教之圣花;牡丹,宋人周敦頤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代視牡丹為國花,象征著吉祥幸福、繁榮昌盛,也是文人勁骨剛心、不畏權貴的高風亮節(jié)的寫照。因此這類圖案在唐代銅鏡、金銀器、絲織品、石窟、建筑等裝飾上十分流行,在唐紀年墓中也多有出土,“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墓、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和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合葬墓、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墓、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墓中都出土了對鳥鏡,證明這類銅鏡流行于盛唐、中唐時期”(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54頁)。

19.雀繞花枝紋菱花鏡1件。1976年1月于朝陽鎮(zhèn)南馬廠五隊出土。鏡呈八瓣菱花形,半球形鈕,鈕外以圈帶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紋飾布局系四只雀鳥同向排列繞鈕翻飛,鳥首微揚、伸頸,展雙翅,短尾,做飛翔狀,四雀鳥間飾以四枝并蒂花枝。外區(qū)菱花形鏡緣內又飾以蜂、蝶、花枝各四組,蜂、蝶均做展翅飛翔狀。鏡面所飾花枝有葉有苞,內區(qū)、邊緣紋飾相映成趣,畫面簡潔清新。鏡質地光亮細膩,呈銀白色略泛黑灰,鏡背有黑漆,部分銹蝕,窄平沿,斜緣邊(圖16)。直徑11.6厘米。

雀繞花枝鏡是唐鏡中最為絢麗的鏡型之一,主題紋飾是禽鳥和花枝,是將花朵、花枝與飛燕、雀鳥等協(xié)調地搭配在一起,代替了原來的葡萄果、葡萄蔓枝與瑞獸的組合,成為新的紋飾組合。

20.飛鳥紋葵花鏡1件。朝陽市師專唐墓出土。鏡呈八曲葵花形,半球形鈕,無鈕座,以素面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于鈕外飾四只飛鶴,鶴展雙翅做繞鈕飛翔狀。外區(qū)依葵花形八瓣緣內分飾蜜蜂與花草紋樣。窄平沿,斜緣(圖17)。直徑11.5厘米。鏡面多處銹蝕。

(九)鸞鳳紋鏡

21.鸞鳳紋葵花鏡1件。朝陽縣農機廠金墓出土。鏡呈八曲葵花形,橋形鈕,無鈕座。主題紋飾為一只鳳鳥,鳳紋占據鏡體大部,頭頂羽冠作翩翩起舞姿態(tài),鳳曲頸呈S形,回酋.雙翅舒展騰空,尾羽彎曲上揚,豐腴自然,體態(tài)舒展,鳳左爪抓地,右爪彎曲回勾、右腿微抬,雙腿粗壯有力,窄緣邊凸起(圖18)。紋飾清晰,鑄工精良。直徑16.8厘米。

(十)瑞花鏡

22.“菱花”銘菱葉紋銅鏡1件。1980年7月朝陽市肉聯(lián)廠一號唐墓出土。圓形,半球形鈕,圓餅式鈕座。鏡背面高圈帶飾以斜立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飾浮雕11束卷曲菱葉紋,每束菱葉紋由五條枝葉組成,其中第一、五條枝葉分別為前、后束菱葉紋的第五、第一條枝葉,這樣每束菱葉紋看似是獨立的,實際上11束菱葉紋又是如此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枝葉尖端向同一方向彎曲,表現(xiàn)了動感。葉紋秀麗柔健,細膩利落。外區(qū)鑄有“鏡發(fā)菱花,凈月澄華”八字右旋楷書銘文,每字間飾有九圈點組成的八瓣形小花。其外飾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鏡緣尖翹。直徑9.2厘米。此鏡含錫量較高,表面光滑,有極強的亮光,至今仍光可照人(圖19)。據孔祥星先生考證,“鏡發(fā)”銘鏡主要流行于唐武德至高宗時期(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42頁)。

23.菱花紋葵花鏡1件。朝陽市雙塔區(qū)肖家村出土。六瓣葵花形,半球形鈕,無鈕座。鈕外等距飾三朵四瓣菱花,中間以圓點外加一周圓作花蕊。寬平沿,邊緣斜立(圖21)。直徑5.4厘米。

“這種花朵的圖案,取材于菱花,菱為水生,葉浮于水面而張開,喻鏡之明凈如水”(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59頁),以菱花為紋飾的銅鏡在唐代并不多見。

24.“大吉”銘寶相花紋鏡1件。2003年朝陽市纖維廠唐孫道墓出土。鏡圓形,半球形鈕,鈕外飾雙線弦紋為八尖瓣花式鈕座。背以高圈帶將紋飾分成內外兩區(qū),帶內側飾小三角形鋸齒紋帶和櫛齒紋帶各一周,呈雙弦紋凸起。內區(qū)環(huán)繞鈕座飾六個圓圈狀團花紋飾,每一朵團花由六瓣喇叭狀花瓣及卷葉紋樣組成,中間飾七圓點為花蕊,花瓣外圍以細密櫛齒紋外接連珠紋再圍圓形成團花。每兩團花間隙處填以對稱的忍冬卷草紋及圖案化花卉,葉紋極其精細,排列亦極規(guī)整。外區(qū)為楷書銘文帶,銘文右旋讀六句四言: “光流素月,質稟玄精。澄空鑒水,照迥疑清。終古永固,瑩此心零?!薄傲恪迸c“光”首尾相接處以兩小乳釘間“大吉”二字相隔,共計26個字。銘文外側飾櫛齒紋帶一周、三直線組成波浪狀紋間小乳釘紋帶一周。鏡面微凸,呈銀白色,光可鑒人,此鏡制作極其精致,實為唐鏡精品(圖20)。直徑22厘米。據墓志記載,孫道于“大唐龍朔元年歲次辛酉十一月壬辰朔十一日壬寅葬子營州城南五里”(孫道墓志現(xiàn)藏于朝陽博物館),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表明了此鏡的流行年代為初唐至盛期。

此鏡心圖案與上海博物館藏練形團花鏡、照心團花鏡(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圖67、68,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西安東郊韓森寨551號初唐墓出土的玉匣銘團花鏡及洛陽伊川白沙嶺唐墓出土的“靈山”銘團花鏡(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314頁)紋樣幾乎完全相同,陳佩芬研究認為: “此類圖案,出于藝人對生活的感知和想象,提煉于大自然的花朵。這種花朵,當屬于寶相花的一類或其衍生?!瓘拇?,神人神獸一類的紋飾,完全被佛教的寶相花和其他較為現(xiàn)實生動的紋飾所代替了?!保惻宸遥骸渡虾2┪镳^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41頁)

25.六瓣團花紋葵花鏡1件。1972年5月朝陽市韓貞墓出土。鑄制,鏡呈八曲葵花形,半球形鈕,無鈕座。鈕外飾兩種六朵不同形花瓣相間排列,其中一種為六尖瓣蓮花,花瓣頂緣尖,中間有7個小圓點、外加一圓圈表示花蕊;另一種為六凹瓣薔薇花,花瓣頂緣內凹,中間飾7個小圓點表示花蕊。窄素緣,鏡出土時殘破,鏡背部分銹蝕并有黑漆。鏡呈銀白色,含錫較多(圖22)。鏡直徑15.2厘米。該鏡出土于韓貞墓(朝陽地區(qū)博物館:《遼寧朝陽唐韓貞墓》,《考古》,1973年第6期),墓內發(fā)現(xiàn)有墓志,記載韓貞于唐“天寶三載甲申閏二月乙未朔三日丁酉遷窆于柳城郡西北原”。 “天寶”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表明該鏡的主要流行年代應為盛唐前后。

(十一)唐代的新工藝——銀殼金花鏡

26.銀殼金花鳥獸葡萄紋八角鏡1件。朝陽市雙塔區(qū)肖家村出土。鏡八角形,背嵌銀殼、鎏金,置拱腰蟾蜍鈕,無鈕座。自鈕向外伸出四株葡萄蔓枝葉,每株三枝三葉,至近緣處以葉相連,襯以細密魚子紋為地。鈕左右飾一對鵲鳥,一鳥回顧棲于枝上,一鳥嘴銜葡萄枝;鈕上下飾兩獸攀緣花枝做奔馳狀,獸形狀似獅子,回酋,曲身,尾上揚,二鳥二獸以枝蔓為界。邊緣斜立,鏡緣隆起平沿(圖23)。直徑6厘米。鏡背鎏金已多失,有銹蝕。

“此鏡的尺寸很小,當是婦女背袋中的臨時化妝用品。鏡背鑲嵌的銀殼鎏金,在當時是屬于珍貴的器具?!保惻宸遥骸渡虾2┪镳^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48頁)因在銀殼上鎏金,又被稱為銀殼金花鏡,此類鏡共同特征是:銅鏡周邊向上隆起而中間下凹,將鏨出細密花紋又修剪成形的銀箔嵌入下凹處,銀箔以魚子紋為地,制作出花紋,突起的采用壓印,陰線的為“鏨刻”,是金銀細作工與鑄工相結合的產物。

此鏡鎏金、飾鵲鳥,唐代稱為“金鵲鏡”。鵲為瑞鳥,鵲嗚叫有靈鵲報喜之意, “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破顏看鵲喜,拭淚聽猿啼”描述的就是這種鏡子。由于它寓意吉祥,加之花紋清晰滿密、制作精巧又金光燦燦,極其華美,因而備受時人青睞?!杜f唐書》記載:唐玄宗的壽誕在八月初五,開元十七年定壽誕日為千秋節(jié),第二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jié)百官獻賀,賜四品已上金鏡”,可見其佳品已作為皇帝對四品以上大臣的賞賜之物。

此鏡與河南偃師唐玄宗二十六年(738年)杏園李景由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六座紀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出土的銀殼金花鸞鳥瑞獸紋菱花鏡無論大小、紋飾上都十分相似,但形制略不同;除銀殼鎏金外,其形制、紋飾均與中宗神龍二年(706年)河南偃師杏園宋禎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六座紀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出土的二鸞二獸鏡相似,應為同期,主要在武后至玄宗開元時期流行。目前見于著錄的還有1989年陜西西安市郊國棉五廠住宅小區(qū)65號唐墓出菱花鏡、1992年陜西西安東郊出菱花鏡、河南洛陽關林307號唐墓出菱花鏡以及上海博物館收藏銀背鎏金鳥獸菱花小鏡(陳佩芬:《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48頁)等,日本正倉院也收藏有1件銀背金花鏡(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328頁),直徑超過44厘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一面。銀背鏡目前遺存數量不多,出土的僅10余面,足見銀背鏡在當時也是十分難得鑄造的。

從此鏡的紋飾看,與鸞鳥瑞獸鏡和瑞獸葡萄紋鏡也有非常密切的傳承關系。

為便于敘述,根據朝陽博物館藏唐鏡的特點列表如下:

一、一點認識

隋唐時代結束了南北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國家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唐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人們生活安定、富足,聲名遠播,萬邦來朝,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唐政府在今朝陽設置的營州總管府及以后的營州都督府和平盧節(jié)度使就是為“押兩番渤海黑水四府”而設置的,著名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可通達西域,朝陽正是此路上的一個點,因此朝陽交通可謂四通八達,與四方貿易交往頻繁,這一點從朝陽境內出土的大量唐代器物可得到證明。朝陽博物館收藏的唐代銅鏡均出土于境內,與中原地區(qū)出土的唐鏡無論形制還是紋飾都基本一致,給人以清新、華麗、優(yōu)雅、綺麗的美感,充滿著強烈的時代感和藝術感,為中國古代銅鏡史上的頂峰之作。

1.館藏唐代銅鏡的分期。按孔祥星先生研究將唐鏡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1)初唐:自唐建國至高宗弘道末年(618-683);(2)盛唐:自武則天光宅元年至唐玄宗開元末年(684-741);(3)中唐:自玄宗夭寶元年至德宗貞元末年(742-805);(4)晚唐:自唐憲宗元和元年至昭宣帝天祜末年(806-907)。由于“朝陽地區(qū)在8世紀中葉的安史之亂以后,即被契丹所占領,隨著中原勢力的退縮.這里已看不到與中原相似的唐墓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遼寧朝陽市黃河路唐墓的清理》,《考古》,2001年第8期,第69頁),所以朝陽地區(qū)唐墓年代最晚在安史之亂之前,即中唐前階段。前述26面鏡,經過與相似銅鏡對比分析,基本上都屬于初唐和盛唐的,少見中唐鏡。

2.色澤。上述幾件銅鏡在顏色上基本上都呈銀白色并且紋飾非常清晰,有的現(xiàn)在仍光亮如新,這是因為工匠在制鏡時,在銅質的合金中添加了鉛和錫的成分,有關資料記載,唐代銅鏡銅含量在66.67%以上,錫鉛含量之和則在30%左右,加錫既可以增加銅鏡的硬度,又可以使銅鏡的光澤度大大增強;而加鉛的作用不但使得銅鏡表面勻整,而且利用鉛在冷卻后不收縮的特性,使鏡背紋飾更加完整清晰、纖毫畢現(xiàn)。不僅如此,有的銅鏡鏡面微凸,這就極大地增加了物體被照到的面積。沈括說: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洼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觀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入面,仍復量鑒之大小、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保ㄉ蚶ǎ骸秹粝P談》,中華書局,2009年,第212頁)表明唐代工匠已懂得鏡面曲率與鏡成像大小之間的關系。

3.形制。從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前述26面銅鏡中,圓形鏡19面,花式鏡6面,八角形鏡1面。圓形鏡數量最多,表明唐代銅鏡在形制上仍是以圓形為大宗,但這種傳統(tǒng)形式已被打破,首創(chuàng)了花式鏡和八角形鏡等,形式各異的銅鏡開始出現(xiàn),銅鏡的種類大大豐富起來?;ㄊ界R多為八瓣花式,少見六瓣花式,包括菱花形鏡和葵花形鏡,菱花形鏡的鏡邊設計成似菱花的圖案形,葵花形鏡的鏡邊作連弧近乎葵花的圖案形,花式鏡和花卉、花鳥等主題紋飾相結合,愈加自由舒展、清新華麗。

4.鏡鈕與鈕座。鏡鈕也稱鏡鼻,是鏡背中央的最高點,中間有孔,考古發(fā)現(xiàn)有的鏡鈕部發(fā)現(xiàn)有鐵銹痕,也有的鏡鈕中穿有鐵線,是用來將鏡子懸掛在支架上或墓室頂部,現(xiàn)在某些農村地區(qū)還有在房屋正門上方懸掛鏡子的,其意用來辟邪。統(tǒng)計表中26面銅鏡,半球形鏡鈕16件,占比61.5%,伏獸鈕6件,橋形鈕2件,2件鈕形狀不明。唐以前銅鏡的鏡鈕多是圓鈕、弓形鈕、弦紋鈕等,唐代銅鏡仍以半球形鈕為主,首創(chuàng)了伏獸鈕,雕刻細致、栩栩如生,與各種花鳥紋飾的配合交相輝映、錦上添花;也出現(xiàn)了橋形鈕,相較于后世如宋、遼時期的鏡鈕,由于唐鏡比較厚重,故鏡鈕也較宋遼時鏡鈕寬厚。在鏡鈕與鈕座的形制組合方面,半球形鈕配置圓餅形鈕座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唐時仍流行,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半球形鈕分別與圓餅形鈕座和花式鈕座相配置,花式鈕座多為六瓣和八瓣花形,只見一件十二瓣花式鈕座。從朝陽博物館所藏唐鏡來看,瑞獸紋鏡的半球形鏡鈕多配有圓餅形鈕座,而飾以葡萄蔓枝葉實紋銅鏡上的半球形鏡鈕多配以六瓣或八瓣蓮花式鈕座,以花鳥紋為主題紋飾的銅鏡則是只有半球形鈕而無鈕座。另外,一些有著瑞獸、飛鳥和葡萄組合的銅鏡上還出現(xiàn)了伏獸鈕,獸均呈伏臥姿,體態(tài)較豐腴、健碩,肢體結構明顯,背部高聳,有的頭部低垂,也有的頭部略向上揚起,伏獸鈕銅鏡普遍都沒有鈕座,這表明以伏獸為鈕的銅鏡已經沒有了鈕座的表現(xiàn)區(qū)域。同樣流行于盛唐的飛鳥花枝鏡、飛鳥鏡及花枝鏡等都使用半球形鈕而沒有鈕座,表明盛唐至中唐時銅鏡的鈕座已不被重視,已經失去了在鏡背的一席之地。

5.鏡緣紋飾。通過前述銅鏡可以看到主要有三角形鋸齒紋帶、櫛齒+云紋帶、云紋帶、草葉紋帶、纏枝紋帶、云紋草葉紋帶、昆蟲紋帶、直線紋帶及無紋飾的。其中以三角鋸齒紋帶最多,此紋飾帶主要出現(xiàn)在漢代,初唐時多使用雙重大小三角形鋸齒紋帶,盛唐時使用單三角形鋸齒紋帶,但已經逐漸被草葉紋帶、纏枝紋帶及各種云朵式紋帶等代替,并且由于重視銅鏡本身的紋飾,鏡緣的裝飾也越來越被忽視,慢慢地出現(xiàn)了素面無紋的緣邊,盛唐時飛鳥花枝鏡和花卉紋鏡緣已不見任何裝飾。

6.鏡背分區(qū)。在鏡背紋飾的分區(qū)上,初唐時期銅鏡尚分內外兩區(qū),有的還分內中外三區(qū),到盛唐時已出現(xiàn)了少數不分區(qū)的銅鏡,這種趨勢一直影響到后世銅鏡。能夠使銅鏡分區(qū)的是高圈帶——界棱,初唐時在高圈帶內側飾雙重三角形鋸齒紋帶,盛唐時界棱以櫛齒紋作為裝飾,也有無任何裝飾的,直至發(fā)展到后來界棱消失。

7.銅鏡銘文。唐代銅鏡銘文與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區(qū)別。西漢初期銘文多“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心思美人,毋忘大王”“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等表達男女相思愛情情感方面的內容:王莽時期出現(xiàn)了天祿、鳳凰、辟邪等瑞獸降臨方面的銘文,用來顯示王莽應天命代漢,歌頌他的文治武功;東漢出現(xiàn)了對漢王朝的祝福以及追求羽化登仙、長生不老等內容的銘文;十六國時期多出現(xiàn)一些諸如“位至三公”“長宜子孫”“君宜高官”之類的銘文。唐鏡銘文一改前朝風格,而以歌頌鏡子、梳妝美麗等閨閣整妝的內容為多,如“光流”“照日”“鏡發(fā)”等,陳佩芬先生說: “隋和初唐的鏡邊,承襲前代的遺風,往往有一個銘文,不過銘文的內容和以前的大不相同。當時對鏡子的頌詩,鑄鏡的技術,以初唐和盛唐為最佳,中唐以后停滯,晚唐則趨于退化?!保惻宸遥骸渡虾2┪镳^藏青銅鏡》,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10頁)唐鏡銘文多是四句五言,八句四言次之,也見有六句四言和二句四言的,這與唐代詩歌文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唐詩的繁榮為銅鏡銘文帶來了豐富的素材,使內容與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呈現(xiàn)出濃郁的盛唐景象。

8.紋飾。唐代銅鏡在紋飾上不但繼承了前朝銅鏡的傳統(tǒng),并且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銅鏡以神獸類為主要裝飾紋樣,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缺乏創(chuàng)新,缺少多樣化。四神規(guī)矩鏡為漢魏晉以來一直非常流行的鏡種之一,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古人認為四神乃“天之四靈,以正四方”,是作為神靈的化身出現(xiàn)的,神秘、威嚴、莊重是其風格特點。四神的出現(xiàn)和道家的思想有密切關系,唐朝建立以后,李氏皇族奉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為先,將道教視為國教,使道教的發(fā)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以四神作為裝飾題材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裝飾在銅鏡上,在墓志邊飾和陶俑組合等方面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在墓志裝飾方面,朝陽博物館收藏的許多唐代墓志都刻有四神圖像,例如:(1)朝陽市紡織廠北唐墓出土的“隋建節(jié)尉汲加朝散大夫王君墓志銘”(朝陽博物館:《朝陽紡織廠唐墓發(fā)掘簡報》,《邊疆考古研究》(第8輯),第365頁),于盝頂形志蓋四坡面刻四神,墓主王君葬于龍朔元年(661年);(2)“大唐故人張君之墓志”(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唐張狼墓發(fā)掘簡報》,《朝陽隋唐墓葬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四坡面陰刻四神,張狼于上元三年(676年)下葬;(3)朝陽重型機械廠出土的“大唐營州王君墓志銘”(王晶辰:《遼寧碑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5頁),四坡浮雕四神圖,墓主王德于唐儀鳳四年(679年)下葬;(4)“大唐故楊君墓志之銘”(王晶辰:《遼寧碑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2頁),出土于朝陽市西梁珍珠巖廠,志蓋四坡陰刻四神,墓主人楊律葬于垂拱元年(685年);(5)朝陽農校院內出土的“大唐果毅將軍之志”(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市雙塔區(qū)文物管理所:《朝陽唐駱英墓發(fā)掘簡報》,《朝陽隋唐墓葬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蓋四坡陰刻四神,志記載墓主人駱英葬于大周長壽二年(693年);(6)“大唐駱府君墓志之銘”(蔡強、于俊玉:《朝陽唐代駱本墓發(fā)掘簡報》,《邊疆考古研究》,第21輯),志蓋四坡也刻有四神,駱本葬于大周長壽二年(693年);(7)朝陽縣西大營子公社河南大隊的高英淑墓志(王晶辰:《遼寧碑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頁,編者誤記“唐延載元年”為738年),蓋也于四坡陰刻四神,墓主高英淑葬于延載元年(694年),以上7方志蓋四坡均雕飾有四神圖案,在時間上自661-694年,即7世紀中晚期,屬于初唐向盛唐的過渡時期,可見此時以四神圖案作為裝飾紋樣還是相當流行的。除此之外,以瑞獸代替四神為主要紋飾的瑞獸鏡也比較盛行,此時的瑞獸不能確指是哪一種,如西上臺大隊出土銅鏡的瑞獸紋飾,似獅、似龍、似狐,瑞獸亦由南北朝時的靜態(tài)趨于向動態(tài)發(fā)展,但初期在布局上仍比較拘束謹嚴, “規(guī)矩配置”和鈕外配連珠紋等都是從漢代以來銅鏡中經常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因素。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初唐時期瑞獸鏡仍配置有銘帶,至盛唐時各種植物紋樣紛紛登場,銅鏡內區(qū)、外區(qū)的分界已經漸趨于消失,使得瑞獸的空間變得寬敞、自由,且瑞獸較之以前更加生動活潑,形象日漸豐滿。

唐高宗麟德元年出現(xiàn)了瑞獸葡萄紋銅鏡。葡萄,漢又作蒲桃,原本是西漢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種子,《前漢書》卷九十六記載: “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顏師古日: “今北道諸州歸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漢時所種也。”此后紡織品上開始出現(xiàn)了以葡萄作為裝飾的紋樣, “霍光妻遺淳于衍蒲桃錦二十四匹”(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51頁),說的就是葡萄紋飾。到了唐代,唐人認為葡萄能令人健壯、益氣強身、延年益壽,加上葡萄藤葉茂盛,翠綠喜人,其果實繁密、晶瑩透亮,惹人喜愛,因此,將葡萄枝葉紋作為裝飾紋飾,并賦予了長壽、多子、富貴等吉祥寓意,施肩吾的“朝織葡萄綾”,白居易的“帶纈紫葡萄,袴花紅石竹”,李端的“葡萄長帶一邊垂”等都是形容絲織品上的葡萄紋。高宗時期的鑄工們將傳統(tǒng)的瑞獸紋與葡萄紋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銅鏡紋飾,瑞獸葡萄鏡一時成為最引入注目的鏡類,以上26面銅鏡中帶有葡萄紋鏡就占了近1/3,編號8、10、11三件銅鏡出土于朝陽市中心市場唐M9, “出土的銅鏡是唐代中期的習見之物”(朝陽市博物館:《朝陽市區(qū)中心市場唐墓發(fā)掘簡報》,《朝陽隋唐墓葬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81頁)。此時,純粹的瑞獸鏡已經從銅鏡的主要紋飾中漸漸淡出,退居于從屬地位,以走獸類動物紋為主體的裝飾紋樣逐漸被以禽鳥和花卉植物的裝飾題材所取代,飛鳥花枝花卉紋銅鏡應運而生,很快流行起來。

唐代銅鏡上的卷草、瑞花、株花等以“S”形卷藤骨架的形式來表現(xiàn),枝葉回轉隨意翻卷,花葉造型接連掩映,依鏡的形勢靈活變幻,絕無重復,非常有利于氣勢和情感的抒發(fā),成為銅鏡紋飾的主要題材之一。有學者指出,“盛唐以后,花草枝葉類紋飾逐漸擺脫了從屬、點綴地位,而一躍成為主體花紋,涌現(xiàn)了包括寶相花、花枝鏡在內的瑞花鏡等主要以花草紋飾的鏡類,這些鏡子以其艷麗華美的風格成為當時人們最喜愛的鏡類之一”(昭明、洪海:《古代銅鏡》,中國書店,1997年,第39頁)??梢哉f唐代的銅鏡紋飾處在由瑞獸→瑞獸葡萄→瑞獸花草→飛鳥花草→花草枝物紋飾轉變階段,誠然,銅鏡紋飾由瑞獸向禽鳥、花卉植物的演變是與整個唐代裝飾紋樣圖案的演變趨勢一致的, “自晉魏到隋唐的過程中,敦煌圖案的紋樣,早期是以幾何形及動物形象為主,漸漸演變到唐代而以植物的形象為主”(常書鴻:《談敦煌圖案>,《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8期)。這種演變一直影響到后世,在宋、遼時期的銅鏡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植物花卉、飛鳥的圖案不是偶然的,可以說唐代銅鏡開了花草植物紋樣作為主要裝飾題材的先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猜你喜歡
瑞獸銅鏡銘文
《文心雕龍》與《文選》銘文研究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瑞獸
鎏金瑞獸鐘
玩轉古銅鏡收藏
銅鏡
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
古代的銅鏡
辟邪瑞獸
讀中山王銘文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