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在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閱讀教學作為重點教學項目,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不管教師用怎樣的方法教學生閱讀,關鍵是要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把握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在一篇閱讀材料中,人物通常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要素,我們可以通過一種新型的閱讀方法--分析人物腳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達到理解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腳語;閱讀教學;人物情感
一、“腳語”的概念
王國維有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語”這對事物的描摹,“情語”指對情感的表達和抒發(fā),通常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情寓情的,對景物的描寫其實旨在表達情感,所以許多作品可以通過景物描寫的準確把握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在這里,筆者有一個新的概念就是“一切腳語皆心語”,強調(diào)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去分析人物的腳語,從而通過腳語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那么何為腳語呢?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人們常常對于口頭表達的語言和肢體語言是比較熟悉的,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腳語也是肢體語言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來,腳語比肢體語言能更真實的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腳語分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據(jù)資料記載,英國心理學家莫里斯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部位越遠離大腦,就越難說謊,而腳作為離大腦最遠的地方,可以說“腳語”是每個人心理模式最真實的反映,在中國豐富的詞海之中,包涵了學多描寫形容腳語的詞匯,例如“某人的腳步輕盈,穩(wěn)重,急促,緩慢等”通過筆者自身的經(jīng)驗和自身體會發(fā)現(xiàn),人會在不同的情緒和心境之下,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腳語,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走路特點,像某個人內(nèi)心很緊張時,雙腳就會顫抖,就會失措,如果某個人走路沉穩(wěn),那么這個人一定是個比較踏實的人,所以一個人的腳步或輕或重或緩或急,與其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所謂名師何泗忠先生說的那樣“但聞其聲,知是誰人”,而常規(guī)的閱讀教學模式中,學生很難去把握體會作品中人物準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就算體會到了也可能是淺層次的、表面的和宏觀意義上的,而這樣一種程度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說沒有達到閱讀教學的原初目的和作用,我認為閱讀教學原初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從細微處去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把握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讓學生把握細節(jié),獲取最真實最有用的信息,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學以致用。所以達到閱讀教學的原初目的,在我看來腳語解讀式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十分值得提倡的,運用這樣一種最能反映人物真實感情的教學模式,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產(chǎn)生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腳語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筆者就從詩歌,散文,小說這三種課文中常出現(xiàn)的文體來舉例說明一下腳語教學模式的好處和各自的不同之處。
(一)詩歌中的腳語解讀式閱讀
在高中課本的《雨巷》是一篇典型的現(xiàn)代抒情詩歌,主要通過直接抒發(fā)詩人的思想來反映社會生活,并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想要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真正的去把握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是比較困難的,那么腳語在這里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丁香姑娘”的腳語去透視作者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老師在教這篇課文時,可以超越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把著眼點放在不一樣的地方,我覺課堂也會變得別有風味,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捕捉描寫“丁香姑娘”腳語的詞,有“彷徨”“彳亍”“默默地走進”,帶領學生把這些腳語行為模式都給還原出來,“彷徨”所描繪的腳語是走過來走過去,腳步不知道去向何方,讓學生看出其內(nèi)心是很憂郁的,不知道在煩惱什么,糾結(jié)什么的感覺,“彳亍”所表現(xiàn)出來的腳語行為是小步慢走或時走時停,走走停停,這就要讓學生感受人物會在怎樣一種心理活動下才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腳語行為,學生一結(jié)合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或者是親身體會的過,就會知道人內(nèi)心很猶豫,有心事,腦袋里有一些愁的時候就會這樣,腳步?jīng)]有那么灑脫那么干凈利落。而“默默地走近”能看出腳步的輕盈,小心翼翼,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通過這樣一種腳語分析欣賞閱讀,使學生準確的把握了“丁香姑娘”的內(nèi)心世界,是猶豫的、憂愁的、哀怨的。而文學作品呢常常是客觀事物和作者主觀感受的統(tǒng)一體,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通過“丁香姑娘”的腳語感受她內(nèi)心的迷惘、憂愁、哀怨而看到作者內(nèi)心的迷惘感傷和期待的情懷,學生就會產(chǎn)生一種好奇心,為什么作者要憂愁,要期待呢?這就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去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這正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所不可少的東西。
(二)散文中的腳語解讀式閱讀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模式就是社會背景分析,作者個性情感的分析,和景物描寫手法的分析,學生畢竟是生活在現(xiàn)在這個幸福美好的和平年代,對那是的社會動蕩必然是沒有什么太大感觸的更別說去體會作者心理的那份感情了。筆者看來要想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從作者的腳語出發(fā)可以把握其內(nèi)心的真正的感情,其實這篇課文的腳語并不多,主要是景物描寫,但是我認為這并不影響腳語的畫龍點睛的作用,我把文中的腳語做了一個歸納,有“我輕輕地披上了大衫,帶上門走出去”這里雖然沒有明面上寫腳語,但實質(zhì)暗含了一個悄悄地走的腳語行為。他以這樣的腳語行為告訴我們,他怕打擾到在屋里的妻兒,內(nèi)心是有所牽掛,有所顧忌的,因為作者知道自己是妻兒們的依靠,她們需要自己的體貼,所以他內(nèi)心不是真正自由的。到第二段的“背著手踱著”,“踱”意思是慢步行走著,人在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會有踱步這樣的行為動作,在我看來,應該心里沒有什么煩心事,一種感到非常自在,非常舒服的時候,可以看到作者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那個心里有心事,有牽掛的他的了,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所以,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去分析到這個層面,而最后一段的腳語是“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個腳語行為也告訴我們,他怕吵醒屋里已經(jīng)熟睡的妻兒,內(nèi)心又有所牽掛,又有所顧忌的了,甚至是有一絲絲的憂愁在里面,我認為老師通過腳語行為的解讀讓學生看到文章中這三處腳語行為實質(zhì)上展示的是作者一種心情的變化趨勢。腳語是我們在文章中可以明確看到的,而腳語所透露出來的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是一條暗線,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在回到“淡淡的哀愁”這樣的過程,我總結(jié)為“感到不自由,有所顧慮——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輕松——失去了心靈的自由,有所牽掛”這樣一種變化過程。而這樣一種心理的變化過程在我看來正是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告訴我們他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平常的自我”,一個是“超常的自我”,而在筆者總結(jié)的腳語行為所展現(xiàn)的心理變化過程很好的契合了文本,契合了作者要表達的意圖,根據(jù)腳語的行為變化過程,我總結(jié)為作者從“平常的自我”進入到“超常的自我”再又回到“平常自我”的這樣一個過程,老師從腳語為切入點,在我看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產(chǎn)生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小說中的腳語解讀式閱讀
我們都知道小說包含了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而腳語又是人物身上所特有的,在老舍的《駱駝祥子》這篇長篇小說中,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故事,這篇小說講了祥子的“三起三落”,來自農(nóng)村的祥子在希望中不斷奮斗,而又在希望不斷破滅中消沉最后徹底墮落,小說在刻畫祥子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運用了多種手法,動作,外貌,語言,心理等等,而作為動作中的腳語部分更能表現(xiàn)出祥子在經(jīng)歷著三起三落時候的心里,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賞析這樣的長篇小說是要善于抓住典型腳語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更深入的走進作品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在這篇小說中,一開始寫到祥子剛進城的拉車時的腳語是這樣的“他的腿非常長,腰里非常穩(wěn),跑起來沒有聲響,步步有伸縮,說站住,無論在跑得有多快的時候,大腳輕蹭兩蹭,就停住了”,在這里可以看出祥子的腳語是十分有活力,十分有自信的,可以看出祥子對當下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再如祥子有了新車之后,他的腳語“非快跑,飛跑”告訴我們,他有了新車之后內(nèi)心是十分高興的,他內(nèi)心的這種激動通過腳步動作“跑”,展現(xiàn)出來,當祥子和車被軍閥的大兵捉去之后,他看到了駱駝,他想牽走駱駝,但又怕被發(fā)現(xiàn)的糾結(jié)心理通過腳語我們可以感受得到“祥子跑出了二三十步去,可又不肯跑了”,他的腳語告訴我們他內(nèi)心的猶豫與糾結(jié),所以老師在帶領學生賞析小說的時候,人物的腳語解讀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三、腳語解讀式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腳語‘解讀式的閱讀教學是從非常細微的,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腳上動作出發(fā),卻能讓學生體會到作品所要傳達出來的最真實的感情,像常規(guī)的語文閱讀教學喜歡用分析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方式去解讀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認為這樣一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固然產(chǎn)生一些作用,但用腳語解讀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會比之前所說的那種方式更新穎,在了解人物真正的內(nèi)心上更有成效,如果說一個人的語言,神態(tài)可能有時會具有欺騙性,那么腳語是從來不會撒謊的。
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整個地球。”,而我要說的是閱讀教學中“分析一串腳語,讓學生能真正走進作品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p>
參考文獻
[1]顏麗.腳語不經(jīng)意間的心理泄露[J].健康.2001
[2]何泗忠.從腳語的角度重讀《阿Q正傳》[J].語文月刊.2015
作者簡介:張權林(1995年-),女,侗族,湖南懷化,在讀碩士研究生,閩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