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艾斌
摘? 要:展開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學理研究必須將它放置于整個文學活動之中來考量,明確而又合理地對之進行理論界定,無疑是深度探討當代視域下文學批評的主導性功能如何得以有效確立的基本前提。新時期以來,學界對文學批評功能的認識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從而,其也就相應地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谖膶W批評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實踐發(fā)展的需要,也出于對文學批評功能的多樣性的認識和主導性文學觀念的明確,當然,也更立足于基本的社會現(xiàn)實、文化現(xiàn)實以及對于文學批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想期待,當前,我們尤為需要重視文學批評的評價功能、意識形態(tài)功能、哲學與文化功能的明確確立。
關鍵詞:批評功能;批評視域;批評創(chuàng)新
文學批評實踐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讀者閱讀的引導以及批評理論的建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長時間以來,文學批評的功能問題也就成為了學者們討論的焦點話題。我們需要認識到,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功能問題的探討必須放在整個文學活動之中來考量。然而,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旨趣必然地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從而也就使得對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認識表現(xiàn)為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深化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過程。新時期以來,中國學界對文學批評功能的認識尤為如此。基于這樣一種狀況的真實存在,我們對于當代視域中的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討論,就應該以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結合當下社會現(xiàn)實、文學現(xiàn)實與文學批評的基本境況并基于對文學批評發(fā)展的理想期待加以探究。
一、“文學批評的功能”正義
人們對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認識和研究存在一個變化與發(fā)展的過程。古羅馬時代,賀拉斯說:“我不如起個磨刀石的作用……我自己不寫什么東西,但是我愿意指示?!眥1}在這里,賀拉斯將批評家及其從事的批評實踐活動比作“磨刀石”,突出了文學批評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指導功能。在西方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發(fā)展史上,更是有不少理論家和批評家曾經對文學批評的功能問題進行了種種描述與界定。有人說,文學批評的功能就是對文藝作品的讀解、闡釋以及對于讀者審美趣味的引導;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在論及文學批評的作用時,特別強調文學批評與作家之間的關系,認為“批評應當是作者的仆人、友人和超然的評判者”{2},還有人更為強調文學批評對于文學理論和文學史建構的推動作用,等等。這樣的一些說法和觀念固然存在其合理性,也是我們在當代視域中探討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思想起點。但是,這些認識大多停留在文學活動自身的領域之內,從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美國學者馬約·杰·互爾戴斯認為,文學具有兩個“作為自己存在和意圖之根據的基本屬性”,即“文學語言的價值”與“文學的自我認識價值”,前者是一種語言內蘊潛力的最精心的表達,而后者則是讀者和作者獲得自我認識的最直接的形式之一。{3}在筆者看來,這種自我認識必須是在廣闊的社會生活與豐富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得以完成的。我們對于文學的認識需要適度尋求文學之外的解答途徑。同樣的道理,對于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認識顯然也需要突破單一的文學視域而探索對于它的更具完整性也更具本質性的界定。胡亞敏持論,文學批評的功能是“指文學批評在整個文學活動和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它是在與相關領域的互動關系中實現(xiàn)的。”{4}這一對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揭示無疑是更具合理性的,它強調了文學批評功能確立的基本的而又相對寬廣的理論視野。換言之,文學、文學批評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與人類社會結構中的經濟基礎與其他上層建筑之間是存在著重要的聯(lián)系的,我們不能孤立地脫離人類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來討論文學批評的功能問題;尤其是在當代視域下,我們必須更為關注文學批評與社會現(xiàn)實、文化發(fā)展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以明確確立文學批評的基本功能。
此外,我們還需要認識到的是,人們對于文學批評的功能的界定是與其核心文學觀念和批評理念直接相關的,而且,人們對于文學批評的性質和目的的不同理解也會導致對文學批評功能的差異性認識。由是,我們對于文學批評功能的當下確定也就自然地以對文學批評性質問題的明確揭示和核心文學觀念的明確確立為前提。這也就是說,我們業(yè)已確立并相對穩(wěn)定的文學觀念、批評本質觀念深刻影響甚至是決定著我們對于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基本認識。以此而論,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在繁復的當下社會、文學與文化境況中明確確立自身合理的主導性文學觀念,并深化對于文學批評的性質以及相關文學批評理念問題的認識,以切實推進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當下確立。
二、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研究的發(fā)展
新時期以來,學界對文學批評功能的認識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從而,文學批評的功能也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探討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功能研究的變革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社會文化語境的變遷,使得人們對于文學批評功能的認識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紙質文學時代,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文學批評都能夠讓人們審美地、藝術地認識和感受不同的人生境遇,并通過展示人世間千差萬別的生命形態(tài),使人們真正體驗和理解世界的豐富多彩。批評家以自身的批評實踐確立時代性的文化風向標,幫助人們獲得情感的升華、生命的凈化和靈魂的解放,引導讀者在不同類型的人的生命演繹與詮釋中, 追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終極意義和永恒理想。而且,在大時代背景下,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還具有民族與政治的意義,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為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結晶。例如,一些批評家傾向于對魯迅的小說、雜文、散文詩等進行解讀與評價,那是因為這一針對性的文學批評實踐具有一種其他作品不可比擬的卓越的社會功能,它與魯迅的作品一起深深地滲透進了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之中。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時代的到來,精英文化、文學與大眾文化、文學構成了一種結構性的對立,這樣,人們對于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認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變動。盡管,近年來,“重寫文學史”“重返八十年代”“國學熱”等現(xiàn)象此起彼伏,但顯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當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基本進程。也正是在這一進程中,文學批評功能研究開始被邊緣化。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正在試圖消解學界對于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的傳統(tǒng)認知和界定;在實踐層面,文學批評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對讀者閱讀的引導以及對批評理論的建設的應然價值和作用也都逐漸被淡化。
其次,新時期以來文學的發(fā)展也帶來人們對文學批評功能認識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子時代和技術社會的來臨,文學的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這自然而然地也引發(fā)文學批評的變化,人們對于文學批評功能的認識不斷發(fā)生改變。近些年來,文學娛樂化、消費化趨勢的出現(xiàn)及其強化逐漸淡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消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學精神的神圣。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的消解也影響到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研究的深入。此外,我們還看到,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的特點,它不僅表現(xiàn)為對西方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開放,也體現(xiàn)為自身的開放性,各種文學命名的產生就是其基本印證。而隨著文學自身的這些發(fā)展與變化,人們對文學批評的性質及其價值和功能的認識也必然地產生變動甚至是出現(xiàn)研究弱化的現(xiàn)象。而且,我們還必須注意到的一種基本的文學事實是,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繁雜的思想觀念逐漸滲入到文學領域,商業(yè)化、市場化、大眾化是其基本的發(fā)展傾向,而且,它還在持續(xù)的“動蕩”之中,在這種情勢下,相對穩(wěn)定、靜態(tài)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卻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變遷,甚至在其面前還出現(xiàn)了局部的“失語”現(xiàn)象,這樣,文學批評的功能也就沒法在具體的評價實踐中得以有效地發(fā)揮。這是一種困境,迫切需要在批評理論研究的持續(xù)深入與批評實踐的不懈探索過程中加以解決。
最后,新時期批評理論研究中對文學批評性質問題的不同認識也引致對文學批評功能的確立的差異。這一點在前文的相關論述中曾以一句話式地簡要提及,在此,我們不妨做一些適度的延伸性闡述。在文學批評性質問題的研究中,學界曾一度普遍認為,文學批評是一種科學,因而,追求文學批評的科學性,或者說,把科學性作為文學批評實踐的根本訴求。在這一觀念的主導下,文學批評中的科學方法盛行,使得人們對文學批評的功能與目的的認識發(fā)生了轉向,傾向于在批評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建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而相對忽視文學批評的人文性和藝術性指向。尤其是在新時期之初,伴隨著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特別是形式主義批評理論的引進,中國學界的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研究也逐漸朝著科學性的方向發(fā)展和演變。而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文學批評的審美性也逐漸地被學者們所重視,認為文學批評應以審美性為基本特征,積極尋求批評對象與批評文本自身的美學價值。這一主導性批評觀念的出現(xiàn)與確立,同樣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文學批評功能認識的新的變化。人們的基本共識是:批評家應當從審美感受出發(fā),通過建構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來影響作家和讀者的審美觀念;文學批評作為審美話語的一種方式,其基本功能和價值不只在于提供關于客觀世界或文學現(xiàn)象的某種知識,而更應重視對文學活動過程的介入和干預,推動文學活動的審美化和社會實現(xiàn),從審美觀念上影響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讀者的鑒賞。這也就是說,文學批評作為文學活動的審美推動力,影響到文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它以強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化和文學閱讀的審美感受性為主要目的,而這也正表現(xiàn)為審美論而非科學性視域下的對文學批評基本功能的確認。
三、文學批評功能的當下確立
在前面,我們對文學批評的功能問題進行了基本的界定,并以此作為探索的前提,簡要討論了新時期以來學界在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研究上的一些發(fā)展和變化?;谖膶W批評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實踐發(fā)展的需要,也出于對文學批評功能的多樣性的認識和主導性文學觀念的明確,當然,也更立足于基本的社會現(xiàn)實、文化現(xiàn)實以及對于文學批評發(fā)展的理想期待,筆者認為,當前,我們尤為需要重視以下三種文學批評功能的確立。
1.評價功能
評價,即判斷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文學批評的評價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整個文學活動系統(tǒng)中,首先由作家從現(xiàn)實生活中獲取審美經驗,并以審美話語將其傳達出來,從而創(chuàng)作出文學作品;隨后,在接受過程中,讀者又將這種審美表達反饋到客觀世界之中去。而批評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就成為了這種審美的助推力,通過評價文本聯(lián)系作家、作品與世界。以此而論,文學批評實踐中的評價顯得相當重要,理應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并有待批評者的實際開展。正如麥克林堡所指出的,在文學評論或者說文學批評中,評價問題是一個相當具有原則性的問題,對于它的理解決定著批評的地位、職能和任務。{5}簡單地說,文學批評實踐中的評價,是指批評家在對作品、文本、現(xiàn)象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對文學活動中所蘊含的政治、道德、宗教、社會、人道等因素作出具體的闡釋和評述;批評家應當通過分析、評價文學文本和文學現(xiàn)象來提出并解釋當前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從而對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社會產生影響,以引導讀者提升鑒賞能力與水平,規(guī)范作家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方向。
從整體上看,文學批評的評價功能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對文學文本本身的評價以及對文本作品外部的社會生態(tài)的評價。其一,對文學文本本身的評價,就是指文學批評的闡釋性,即真實而客觀地把握文學作品所包含的全部客觀事實,并對這些客觀經驗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進行闡釋。這里的評價和闡釋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音韻、格律等語言形式以及文體結構等構成要素進行研究,還是從作品的整體和統(tǒng)一的結構上探索和闡發(fā)作品潛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文學批評的評價還要聯(lián)系當時及當下的社會發(fā)展狀況,將其放在文學史上進行比較考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學批評的這一維度的評價旨在超越文學作品的外在形態(tài),而洞悉作品的深層意蘊,從文學文本既有的價值意義中探求人類活動的一般法則和內在本質。其二,對文本作品外部的社會生態(tài)的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它主要是指具體的批評實踐不能局限于就作品論作品,而是要進一步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與之相關的外部社會生態(tài)。而且,在文學批評的評價過程中,除了要做到對文學作品的客觀、公正的分析之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思維,全面、創(chuàng)新性地分析文學作品以及以之為中心的文學現(xiàn)象的生成與發(fā)展。這樣,文學批評實踐也就可以賦予批評對象以豐富的意義,將文學活動導向一個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新境界。
在文學批評的評價功能的實現(xiàn)中,尤為要注意的就是其價值評價問題。一部文學作品成功與否,主要就在于看它是否具有價值,這一價值可以表現(xiàn)為對文學自身的,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對社會等其他方面。文學批評價值評價的有效確立,可以引導作家、讀者朝著批評的正確方向發(fā)展,從而促進和提升文學批評的評價效能。一般而言,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中,對批評對象的價值評價主要從審美價值評價、倫理價值評價和人文價值評價三個方面來進行。其一,以審美價值評價為基礎。批評家應當關注與挖掘文學作品中的現(xiàn)實關懷,并確認和評價批評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培養(yǎng)讀者的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其審美趣味。其二,以倫理價值評價為標準。這主要是指批評家應當以一定的道德視角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倫理關系作為價值取向來評價文學作品,以善惡為基本范疇來判斷文學作品的好壞,著眼于對文學作品的道德意識和倫理品質的評價,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倫理塑造意義和道德教化作用,以及對人的德性的培育。其三,以人文價值評價為旨歸。文學是人學,文學批評也必須始終貫注人文主義精神。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應該高度重視現(xiàn)實的人的建構問題,并充分體現(xiàn)出文學批評的人民性價值傾向。以為人民為價值取向的文學批評——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一樣,確立以為人民為價值取向的文學批評,也就是在新時代明確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取向——自然就是先進的文學批評,是當代先進文化的表現(xiàn)與代表。這樣,它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其價值評價功能。在這里,我們尤為強調了文學批評實踐價值評價的當代性、時代性要求。對于這一點,我們理應形成共識,正如美國學者喬治·斯坦納所強調的,“批評家對于同時代的藝術有特殊的責任”{6}。而且,他還把這一點當作文學批評最重要的功能,當然,這與他對于其所處時代的性質的判斷密切相關{7}。這樣,我們也就能夠也必須確認,評價功能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功能,而價值評價功能又是其評價功能之根本,它對于當下文學活動向縱深發(fā)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2.意識形態(tài)功能
人們對于“意識形態(tài)”一詞的理解,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然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決不能局限地理解為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它更側重的是文學批評功能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動向,即一種與社會現(xiàn)實相協(xié)調的政治傾向,要求的是從思想上和精神上來深入把握文學批評的效能。具體而言,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主要是指通過文學批評中的價值導向,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提高讀者理解現(xiàn)實生活、辨別美丑善惡的能力,從而維護或批判某種意識形態(tài),推動社會的進步。{8}而且,這一功能也是歷代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批評家以及具有公共情懷的知識分子介入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他們以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通過分析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來反映客觀世界的基本狀況,揭示社會民生,以期建構一個更加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這也就是說,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是在對社會變革和進步的良好期待與推動中得以真正實現(xiàn)的,這其中蘊含著鮮明的實踐性指向。
不可否認,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尤其明顯地體現(xiàn)在其突出的政治傾向上。批評家們通過對文學作品中所隱含的文學與政治、個人與社會、思想與現(xiàn)實等關系的解讀,力圖揭示批評對象的豐富性思想蘊含及其文化指向,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文化政治傾向的;甚至可以說,對文學作品的文化政治學解讀是一個對于文學文本進行正確評價的基本途徑。我們明白,文學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文學批評也不可能離開政治,以此而論,我們在這里強調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也就顯得名正言順、理所應當。在探討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問題時,最為顯著的案例就是西方的女權主義批評和后殖民主義批評。在女權主義批評視域中,讀者原有的基于男性的價值立場和思維習慣被改變,尤其是女性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更是積極地因應這種改造,她們拒絕對于原有的男性意識的認同,并在這種主動甚至是有些刻意的拒絕中,把根植于心中的男性意識摒棄掉,從而獲得一個新的世界,哪怕這個世界目前還僅僅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我們注意到,在這種批評觀念的影響下,部分女性作家、女性讀者的思想和意識逐漸被改變,也就是說,她們得以了新的建構,這無疑充分體現(xiàn)出了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而后殖民主義批評所彰顯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就更為顯著。在后殖民批評家的思想中,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的考慮往往會被放在第一位,比如后殖民理論的代表人物賽義德在其著作《東方主義》中指出,批評家要將批評的鋒芒指向西方中心主義,即西方人的西方主義,更應指向西方人的東方主義??傊?,在后殖民批評中,意識形態(tài)及其與相應的文化權力、政治話語的關系貫穿于批評實踐的始終。從而,文學批評也就通過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現(xiàn)實世界的各個層面以及人們的思想深處,發(fā)揮出巨大的功能與效用。
此外,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確立也是當代文學與文學批評自身發(fā)展的必然需求。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社會歷史屬性,文學批評同樣如此。我們注意到,在很大意義上,文學批評也正是通過文本評價的方式獲得對于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認識,使文學批評一定程度上超越審美和藝術的層面,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獲得自身發(fā)展的契機。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新形勢,文學批評應該自覺地強化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尤為需要肩負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職責。其實,這也是當下文學批評在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文化現(xiàn)實的基礎上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它與文學批評的哲學和文化功能的實現(xiàn)密切相關。
3.哲學與文化功能
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貫穿著一種明確的批評思維,也可以說,批評是一種思維的運用,其理性探究特質相當明確。別林斯基就曾經指出,盡管批評和藝術都表現(xiàn)為一種認識,但是,“批評是哲學的認識,而藝術則是直感的認識”{9}。在這里,我們無需去探討別林斯基把文學批評界定為一種認識是否具有足夠的合理性,而是需要徑直去關注他對于文學批評的哲學意味及其價值傾向的確認。換言之,文學批評實踐并非僅僅停留于對文學作品以及以作品為中心的一切文學現(xiàn)象的簡單的解釋、分析和判斷,而是需要也可以超出具體的文本批評進入哲學層面,去探究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說一般性的命題、觀點與思想,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如同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批評實踐中自然是批評主體——對于世界的哲學式或理論式精神掌握。
除了這一具有綱領式意義的對于世界的哲學式或理論式精神掌握之外,文學批評的哲學功能更多地也更直接地表現(xiàn)為文藝學內部的相互運動。關于這一點,胡亞敏的論述是相當充分的。她分析指出,文學批評以其鮮明的實踐性和對方法體系的自覺追求,對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產生著革命性的影響。首先,作為“一種不斷運動的美學”{10},文學批評既是在一定的文學理論觀念指導下的具體的評價實踐活動,同時它又經常也需要突破和超越固定的文學理論觀念的束縛和限制而追求自身的發(fā)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它也必然地推動著文學理論觀念的更新和新的文學理論形態(tài)的建構。其次,文學批評對文學史的研究和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表現(xiàn)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于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未來文學史的史料,而更為重要的是,文學批評的方法論也具有重新建構文學史的功能,換言之,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推動著文學史建構的發(fā)展方向。{11}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對文學批評的哲學功能進行概括性也是普遍性的描述的基礎上,我們必須關注文學批評的哲學功能的當代性,也就是說,我們尤為需要關注在當代文藝學內部文學批評對于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所產生的重大的革命性影響。這是一種必要的意識。在這一意識得以確立的前提下,我們也就可以明白,文學批評的文化功能的當代性就更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重視的問題了。
文學批評對當代文化建構的積極推動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文學批評本身理應就是一種先進文化、當代文學批評理應就是一種當代先進文化這一方面,而更為根本的是,當代文學批評實踐自身對于當代文化建設產生著重要的塑造性和引導性影響。換言之,在當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在充分尊重和吸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并基于國家整體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進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關注文學批評問題,努力促成其文化功能的實現(xiàn)。這也就要求廣大的文學批評工作者明確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立場,建構起文學批評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當代文化建設之間的關聯(lián),堅持文學與文學批評的人民性,將對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的發(fā)展的深刻認識充分地體現(xiàn)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當中。如是,文學批評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其當代性可望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得以真正的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
由上,我們可以明確地認識到,當代視域中的文學批評功能問題是一個大問題。這里所說的“大”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文學批評功能問題繁復龐雜、內容豐富;其二,在當代視域中,文學批評的價值和作用重大。在此,我們只是有選擇性地結合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基本狀況以及文學批評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簡要地探討了幾個相關的重要問題,而對于它的更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只能是有待于后續(xù)的努力了。
注釋:
①[古羅馬]賀拉斯著,羅念生、楊周翰譯:《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頁。
②[美]韋勒克著,楊豈深、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第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頁。
③[美]馬約·杰·互爾戴斯著,蔣永青譯:《批評的功能》,《南方文壇》1988年第1期。
④⑧{11}胡亞敏:《論當今文學批評的功能》,《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6期,第172頁、第174頁、第175-177頁。
{5}[德]N.麥克林堡:《文學評價》。參閱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國外社會科學著作提要》編輯部編:《國外社會科學著作提要》(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頁。
{6}[美]喬治·斯坦納:《人文素養(yǎng)(1963)》。參閱[美]喬治·斯坦納著,李小均譯:《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頁。
{7}魏天無:《文學批評的功能及其理想類型——以喬治·斯坦納為中心》,《華中學術》2017年第2期。
{9}[俄]別林斯基:《關于批評的對話》。參閱[俄]別林斯基著,辛未艾譯:《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頁。
{10}[俄]別林斯基:《論<莫斯科觀察家>的批評及其文學意見》。參閱[俄]別林斯基著,辛未艾譯:《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頁。
*本文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專項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佘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