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以家庭為本位,而家庭的產(chǎn)生和基礎就是婚姻。因此,婚姻制度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也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本文擬從整體梳理我國古代的禁婚制度的歷史沿革以及主要禁婚制度,如同姓不婚、親屬不婚、良賤不婚等制度進行解讀,分析其歷史條件、禁婚原因等多方面意義,以期對整體了解古代禁婚制度有所裨益。
關鍵詞:同姓不婚;親屬不婚;良賤不婚
1. 古代禁婚制度之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對于婚姻的限制條件法律幾無特殊規(guī)定,且同姓通婚的現(xiàn)象廣為存在。但到了西周時期,出現(xiàn)了與夏商時截然相反地一面,正如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周人之大異于商者······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所言,這是兩時期在婚姻制度上的最大區(qū)別。出西周時期人們從長期的婚姻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懂得所生后代的健康狀況與婚姻雙方血緣關系的遠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同姓不婚”成為西周時期結婚制度中的一大原則即禁止原則,同時也對其后各朝代在禁婚制度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秦代的禁婚制度主要承襲西周時期,但是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相對于“同姓不婚”較為軟性的禁止制度。兩漢時期在禁婚制度上主要規(guī)定了禁止與逃亡人通婚以及禁止“同產(chǎn)相與奸”,即兄弟姐妹不得通婚,并對違反禁婚規(guī)定的施以處罰。
魏晉南北朝以《戶婚律》作為調(diào)整婚姻家庭的專門法律。由于當時門閥制度盛行,對婚姻制度也產(chǎn)生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為士庶不婚、良賤不婚的禁止。在唐代時期禁婚制度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與完善,進入成熟階段,其對婚姻制度的限制集中體現(xiàn)在禮的精神上,禮法結合尤其突出。唐朝除了沿襲同姓不婚、良賤不婚、不得與逃亡人通婚之外,又新增了一些主要基于特殊關系或者特殊地域上關系的限制,如中表不婚,即姑舅、兩姨姊妹不得為婚;雖非同姓,但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違者各以奸論?;诙Y的要求,唐朝還規(guī)定居父母喪期,不得嫁娶,違者處杖、徒刑。
兩宋時期對于禁婚制度的內(nèi)容基本承襲唐朝,但是對于近親婚的范圍又有一定的擴大,準五服之內(nèi)親屬皆禁止通婚,但是由于奴婢地位的提升,對于良賤不婚又有所放松。元朝時期對于婚姻的禁止性規(guī)定基本同于唐宋舊法,即沿襲同姓不婚、良賤不婚、亂倫不婚。但由于元朝時期,民族不平等的因素,色目人、蒙古人并不受禁婚制度的限制。明清時期的禁婚制度并無太大變動,基本沿襲舊制。在清朝時期,由于民族特權以及民族不平等的原因還禁止?jié)M漢通婚。
2. 古代主要禁婚制度之剖析
2.1同姓不婚
所謂同姓不婚是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之間禁止結婚,認為同姓即是同祖,存在血緣上的關系。同姓不婚主要是因為三方面的原因:(一)政治原因。同姓不婚制度的一個主要政治原因就是為了加強對其諸侯以及異姓外部族而制定,通過聯(lián)姻來維系和異姓之間的政治、軍事聯(lián)盟,加強對異姓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認為與異姓通婚可以使邊遠地方的異族歸附于己并與之交好,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二)宗法倫理原因。西周時期采用宗法制,分為大宗、小宗,根據(jù)宗法制度進行相應的社會地位的劃分,同時西周中禮,形成了嚴密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為了避免同姓通婚而導致等級制度的混亂,以及為了維護宗族利益,從而西周始創(chuàng)了同姓不婚之制。(三)生理原因?;橐鲋贫鹊漠a(chǎn)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為了子孫后代的延續(xù),而且在我國古代對于沒有子嗣可歸于大不孝。隨著歷史長河中結婚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對于同姓婚姻可能導致的后代畸形有所認知,因而創(chuàng)制了同姓不婚。
2.2親屬不婚
親屬不婚主要是針對于有親屬關系的人之間禁止結婚的規(guī)定,雖然歷代對于親屬的范圍規(guī)定有所不同,但通過縱觀禁婚制度的歷史發(fā)展中,能夠顯示于多個朝代的親屬不婚之規(guī)定主要是中表不婚和外姻尊卑不婚。
(一)外姻尊卑不婚。對于外姻結婚并非全部禁止,只是出于人倫禮法輩分的原因而禁止一些尊卑輩分不同者之間禁止結婚。對于外姻尊卑不婚的禁止是不論血親關系之間有服無服只要尊卑關系不同就一律禁止結婚。外姻尊卑不婚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就是出于倫理綱常的要求,而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重視禮法,因而外姻尊卑通婚之禁止在禁婚制度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二)中表不婚。中表關系是指姑舅姨家的兄弟姐妹關系。在宋朝以前,中表通婚實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常見婚姻形式,正如老輩經(jīng)常所言的親上加親一說。但是由于中表通婚是近親婚配,他們之間存在著極為相近的血緣關系,導致所育后代質(zhì)量極為不佳,所以自宋時起國家開始注重對中表通婚的禁止。
2.3良賤不婚
我國自古等級制度森嚴,社會地位劃分鮮明,因此在對婚姻制度上的影響就體現(xiàn)于良賤不婚、士庶不婚的禁婚限制上,這些都是基于身份地位的原因而產(chǎn)生的限制。對于良賤不婚我國古代各個朝代幾乎都有所規(guī)定。
夏商周時期,對于良賤不婚的禁止雖沒有像同姓不婚一般進行規(guī)定,但是在社會婚姻的實際實踐中都是貴族娶貴族,奴隸配奴隸,可見當時依然存在良賤不婚的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品階實行九品中正制,社會等級區(qū)分嚴格,婚姻上的尊卑等級亦是如此,講究門當戶對,良賤不婚、士庶不婚為法律所明文禁止。唐朝時,對良賤通婚的限制更為嚴格,且劃分的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對于違反良賤不婚禁婚之制的人處以刑罰。宋朝時,基本沿襲了唐朝良賤不婚的規(guī)定,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宋時對良賤不婚的規(guī)定又有所放松。元時關于良賤不婚沒有嚴令禁止,遵從當事人意愿。明清時依舊規(guī)定良賤不婚,規(guī)定上多效仿《唐律》。
3. 古代禁婚制度之理論依據(jù)
3.1宗法倫理為依據(jù)。
宗法等級觀念貫穿于我國古代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婚姻關系也尤是如此。例如由于等級觀念的影響,在禁婚制度上就規(guī)定為良賤不婚、士庶不婚,禁止不同階級之間通婚?;谌藗惖赖碌脑蚓鸵?guī)定禁止外姻尊卑通婚、同母異父通婚、中表不婚等。究其各方面原因是受我國古代社會,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社會倫理所影響,對于不符合當時社會倫理和社會發(fā)展的因素加以禁止從而防止因輩分混亂,關系錯雜而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的發(fā)生,維護宗法等級制度。
3.2禮法結合原則之體現(xiàn)。
禮法結合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法律思想原則之一,其影響表現(xiàn)于法律制度的各個方面。禁婚制度之內(nèi)容更是受其影響,古代社會將禮法滲透結合將婚姻締結上不符合禮法的內(nèi)容都加以禁止,從而形成禁婚之制。同時,基于禮法結合之原則,古代社會不僅只是將不符合禮法的婚姻締結形式加以禁止,對于違反者更是處以刑罰,通過刑罰制度確保禁婚制度的施行。禁婚制度體現(xiàn)了我國禮法結合的法律思想,以禮為基礎,制定禁婚之制,確?;橐黾彝サ恼y(tǒng),保證和維護正常的人倫階級關系,從而維護統(tǒng)治者的地位和社會秩序。
4. 總結
縱觀整個禁婚制度之發(fā)展史,可以清晰的看出其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等級以及宗法家庭的穩(wěn)定,其內(nèi)容制定上也格外重視人情倫理和血緣尊卑關系的影響。古代禁婚制度的發(fā)展也為現(xiàn)代化婚姻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商務印書館.1936.
[2]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49.
[4]張毅輝.論禁婚親[J].法學論壇.2003(5):35-37
[5]商小偉. 中國古代禁婚制度研究[D].青島大學,2016.
作者簡介:徐晴晴(1994-),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天津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