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中國的生鐵冶煉始于春秋時代,而做飯用的鐵鍋最遲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河南南陽就出土過直徑達兩米的大型鐵鍋,湖北當(dāng)陽和廣東潮州等地也陸續(xù)發(fā)現(xiàn)過隋唐時期的大鐵鍋。中國人用鐵鍋做飯的歷史,保守估計也有兩千年。
不過,由于冶煉技術(shù)所限,在宋代以前鐵鍋確實比較少見。宋代以前老百姓做飯用的主要還是陶制的炊具,而王公貴族們在魏晉南北朝以前用的主要是銅制炊具。唐朝時期,鐵制炊具才開始在貴族圈普及,普通人家也會有部分鐵制炊具。直到宋代,由于鐵的產(chǎn)量激增以及鍛造技術(shù)的進步,鐵鍋變得便宜耐用,這才走進千家萬戶。
宋代的鐵鍋形制也和前代不同。宋朝有了淺底炒鍋,這種鐵鍋底部比較薄,受熱面積大,從而可以實現(xiàn)爆炒。所以說到了宋代,中國人做飯才真正實現(xiàn)了“煎炒烹炸”。
那在不能爆炒的時代,古人都是怎么做飯的呢?以漢朝來說,漢朝人做肉菜基本上是“炙”,也就是放在爐子上烤?!墩f文解字》對“炙”的解釋是“從肉,在火上”。漢朝人不單烤肉,還會烤魚,漢朝樂府詩《羽林郎》中就有“就我求珍肴,金魚鲙鯉魚”。類似“鴻門宴”這樣的高檔宴會,讓楚漢群雄大快朵頤的,其實就是燒烤。
除了煮以外,宋代以前中國人常用的做飯方法還有煎。比如把魚肉放入釜里,加水后用火燒,一直燒到湯干了再加上佐料,這就是煎;如果最后還保留著一點湯汁,那就叫熬。漢朝貴族喜歡吃的煎魚就是這么做出來的。
在那個年代,能吃到炒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鐵鍋的普遍使用確實是個重大的貢獻。
(摘自微信公眾號“我們愛歷史”,丁丁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