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容
1.理清文章的結構及說明的層次。
2.解讀生動性說明文語言的妙處。
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和意義,學會用科學的觀點看問題,體味大自然的偉大神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時間從不言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你能不能說出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詩詞好段。
(學生思考;小聲討論后匯報。)
同學們匯報得不錯。時間來去匆匆,轉瞬即逝,也許我們想伸手抓住時間,卻發(fā)現(xiàn)兩手空空而感到無奈、恐慌。但是,時間真的是無影無蹤嗎?我們能不能捕捉時間的過往留痕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板書:8 時間的腳印??陶世龍)
二、新課
(多媒體展示)
(一)介紹文本、作者。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對字詞的讀音、意思有疑問的圈劃出來,讀完后請教同桌或者同組、隔壁組的同學。
2.再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么。(學生自由匯報。)
小結: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三)分析課文內容。
1.課文前引用了高士其的詩有什么作用?
(賞析課文前引用高士其詩的作用:運用擬人、引用的修辭手法,把時間擬人化,主題照應。同時,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符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往下讀的興趣。)
2.指名學生朗讀1-5自然段,討論:
從文段中你得到什么信息?(中國古代和現(xiàn)在的人們記錄的時間方式不一樣,古代是用“銅壺滴漏”來記錄,現(xiàn)在的人們是用鐘表、日歷來記錄時間。)
(多媒體展示)
長知識:水從一邊的銅壺慢慢地滴進另一邊的銅壺,隨著時間的逝去,一邊壺里的水變少了,另一邊壺里的水增多了。時間是看不見的,不過我們可以用水滴的方法記下逝去的時間。
過渡: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很多記錄時間的痕跡,比如……(學生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各抒己見,多媒體展示樹干紋路、四季不同的景色、琥珀、恐龍化石……)那么,巖石又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我們接著學習課文。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6-29自然段。
討論后學生匯報:
巖石是怎樣被破壞的,又是怎樣生成的呢?(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沖擊”,板書:巖石—小石子—砂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2)用巖石來記錄時間,人們是怎樣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指名學生讀第19-21自然段)
讀后匯報: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來判斷。分析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體會作用。
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賞析“躺”的妙處。)
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3)人們是怎樣發(fā)現(xiàn)巖石記錄歷史的痕跡呢?(22-29自然段)
(巖石結構、石頭顏色、生物化石)
(4)全班齊讀最后一段,說一說:讀懂巖石記錄有什么重大意義?(30-31自然段)
(不但能增長知識,還能探尋地下“寶藏”,更具有無窮的大自然奧妙。)
結束語: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看到時間刻在巖石上的痕跡,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神力,鬼斧神工。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科學就是這么奇妙,我們應該多學科學,用我們學到的知識,去尋找大自然的寶庫,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