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內容摘要】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創(chuàng)立以來,孔子學院發(fā)展至今已有15年歷史。一直以來,其發(fā)展和作用都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本研究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海外孔子學院研究的“工具論”色彩濃厚。此外,孔子學院在海外學術研究中還呈現(xiàn)“一種發(fā)揮積極經濟作用的機構”“成功的跨國組織形式”等形象??傮w而言,海外孔子學院研究具有多角度、多路徑等特點,但現(xiàn)有研究對孔子學院的國際政治影響關注遠大于對其他影響的關注,對孔子學院功能價值的思考多于對其實際運作表現(xiàn)的考量。本研究認為,對海外孔子學院研究成果的追蹤,應成為我國進一步推動孔子學院海外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參照。
【關 ?鍵 ?詞】 ?孔子學院;戰(zhàn)略工具;經濟作用;跨國組織
在全球范圍設立并大力發(fā)展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項重要舉措。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講話中強調,“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孔子學院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雹俦狙芯烤劢购M鈱W界對孔子學院的研究現(xiàn)狀,意在了解當前海外學術視野中孔子學院的形象,為孔子學院的健康發(fā)展提出建議。
一、孔子學院發(fā)展概述
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創(chuàng)立以來,孔子學院發(fā)展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個國家(地區(qū))共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①從最初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到如今對“孔子學院+”的探索,孔子學院通過派出漢語教師、志愿者,培養(yǎng)各地本土教師,組織編寫各類教材和工具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以及探索多元特色辦學等實踐活動,對“普及漢語、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但由于西方意識形態(tài)以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存在,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一直以來,廣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往往被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認為是中國在外宣傳分支機構,目的是宣傳中國意識形態(tài)??鬃訉W院的“官方”背景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抵觸”情緒直接導致了其在海外的發(fā)展受挫:2012年,美國國務院要求孔子學院的一些中方教師離境;2013年,法國里昂大學停辦與中山大學合辦的里昂孔子學院;201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先后中斷與孔子學院的合作;201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關閉孔子學院;2019年2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在其發(fā)布的報告中再次對孔子學院發(fā)難……可見,當前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fā)展依舊面臨著復雜形勢和重重阻礙。
二、海外孔子學院研究現(xiàn)狀掃描
孔子學院的發(fā)展,離不開海外社會和民眾的支持。而海外社會和民眾對孔子學院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外媒體和精英階層的影響,尤其是西方主流媒體對孔子學院海外形象的塑造在其中影響甚大??鬃訉W院在西方媒體報道中往往被刻畫成“中國威脅論”的一大例證。對于海外媒體報道中的孔子學院形象,當前已有諸多研究,那么,海外學術視野中孔子學院總體而言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形象?
有學者認為,與孔子學院的數(shù)量相比,對孔子學院的研究,尤其是對其實際結構、運作模式和活動的研究少得令人吃驚。中國官方把孔子學院作為中國國際交流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平臺,而西方學術界則主要在關于國家形象和品牌、公共外交和中國軟實力的著作中對孔子學院有所提及。①大多數(shù)孔子學院研究都建立在對其政策文件和公關材料分析的基礎上,部分包含了對漢辦工作人員以及孔院承辦學校行政人員的訪談。② 許多研究者采用軟實力理論對“孔子學院的擴張是否代表了中國軟實力的崛起”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但沒有剖析中國在孔子學院的名稱、行政結構、運作和職能等方面考量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動因。③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羅天佑(Joe Tin-yan Lo)和潘蘇燕(Suyan Pan) 認為,自2004年孔子學院項目實施以來,多數(shù)學術著作關注的是孔子學院的目標、性質、特點、發(fā)展、問題和挑戰(zhàn)。某些研究意在闡明孔子學院項目中的一些焦慮和悖論,但缺乏在更系統(tǒng)的框架內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度和集中的研究。④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講席教授、經濟學家唐納德·里恩(Donald Lien,中文名連大祥)等指出,孔子學院是承辦學校(東道國學校)、國家漢辦和中國合作院校三方面合作的成果,而現(xiàn)有文獻很少探討孔子學院中方合作院校的作用。⑤
國內學者安然等人對EBSCO數(shù)據庫中搜索到的25篇孔子學院海外研究學術文獻(截至2014年4月)進行了綜述,認為海外對孔子學院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對孔子學院所產生海外影響力的研究”和“對孔子學院自身發(fā)展建設的研究”兩方面,⑥其中,“影響研究”占據相當大的比重,主要涉及軟實力、國際貿易、學術自由等主題,重點探討孔子學院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自身建設研究”則主要包括對孔子學院自身情況的介紹、學院建立的原因及其發(fā)展問題三方面。安然等人認為,當前西方學界對孔子學院的研究多數(shù)還處于資料描述階段,而資料多來自官方網站,對孔子學院的分析和批判多以自身的文化標準為基礎,意識形態(tài)批判色彩濃郁,研究科學性亟須提高。⑦
本研究以“Confucius Institute”為關鍵詞,首先依托EBSCO、SAGE journals兩大主要英文文獻數(shù)據庫進行搜索,然后在已獲得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滾雪球”式的搜索方法補缺撿漏,共獲得海外相關全文研究論文31篇,①其發(fā)表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顯然,與蓬勃壯大的孔子學院規(guī)模相比,海外孔子學院的研究相對滯后和匱乏。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海外對孔子學院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2006年,研究熱度在其創(chuàng)立十周年之際(2013~2014年)達到最高。另就論文發(fā)表的期刊類型來看,主要集中于教育、經濟、區(qū)域研究、政治和社會學等領域,也涉及文化與傳播領域。與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相比,孔子學院在海外得到的學術關注度不僅十分有限,而且研究呈零星分布,并未形成系統(tǒng)和規(guī)模。
(一)“中國政府的國際戰(zhàn)略工具”
就本研究搜集到的海外孔子學院研究文獻來看,無論是從“軟實力”還是從“文化外交”的理論視角對孔子學院進行的研究,都帶有濃厚的“工具論”色彩。此類研究盡管關注點和論述角度有所不同,但都傾向于把孔子學院看作“中國政府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工具”,服務于中國走向(甚至是引領)世界的國家戰(zhàn)略。來自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杰弗里·吉爾(Jeffrey Gil)認為推廣漢語學習是中國軟實力戰(zhàn)略的一部分,其研究引用了中國教育部網站對TCFL(對外漢語教學)的介紹作為依據。研究列舉了中國政府在全世界設立一系列學院(以孔子學院為代表)和基礎設施,以及推廣漢語學習的舉措,肯定了這些努力對于樹立漢語的積極形象和吸引學習者的成效,但同時指出,漢語學習推廣和中國軟實力提升尚面臨著諸多障礙。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政治系的博士生詹姆斯·帕拉代斯(James F.Paradise)認為,孔子學院項目可以看作是促進漢語學習和欣賞中國文化的嘗試,但它又是軟實力這個更大規(guī)劃的一部分。中國出于政治目的,希望借此贏得人心和認同。中國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之時,正是某些國家和地區(qū),如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崛起憂心忡忡之際。帕拉代斯認為,或許最好的辦法是將孔子學院項目視為一種“印象管理”,即中國在充滿危險的世界中努力塑造自己積極形象的努力。面對美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對中國的巨大憂慮,孔子學院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友善、更溫和的中國印象。孔子學院的建設符合中國和平發(fā)展的理念,可以增加該國作為一個主要大國的吸引力。要回答“孔子學院的建立是否有助于中國在全世界贏得朋友”這個問題并非易事,因為很難將孔子學院的影響與其他各種文化推廣活動區(qū)分開來。②
潘蘇燕指出,用“孔子”為學院命名是一種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文明和諧社會的外交努力,以獲得國際認可并被接受??鬃訉W院項目可以理解為一種國家贊助、大學試點的文化外交形式,是中國為了獲得更有共鳴的全球認可所付出的努力。因此,該項目涉及一系列復雜的軟實力技巧,但它不能完全代表軟實力。對于孔子學院是否成功提升了中國軟實力的問題,彼得森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在國際舞臺提升軟實力的工具,更有利于中國政府,而對美國是有害的。相反,來自美國西頓霍爾大學的惠特克(Whittaker)強調,在中國政府領導下的孔子學院無疑是為軟實力服務的,但它們主要影響的是教育而不是政治。而部分學者如拉赫蒂寧(Lahtinen)等則認為,孔子學院事實上并沒有帶來很多軟實力。奧爾德里奇(Aldrich)等人指出,美國人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政策的看法不太正面,但隨著民眾的世界化程度越來越高,他們越有可能樹立正面的觀點。
除了“軟實力”和“文化外交”,“戰(zhàn)略敘事”的概念也被用于分析孔子學院與中國外交政策的關聯(lián)。來自德國歌德大學的福爾克·哈蒂格(Falk Hartig)綜合其對孔子學院負責人和管理者、中國官員、中國和全球學者與智庫的訪談以及對相關資料的分析,結合自身對孔子學院活動的參與,對孔子學院的戰(zhàn)略、目標以及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將孔子學院看作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是中國政府向國外公眾傳遞其特定戰(zhàn)略敘事以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工具。研究指出,孔子學院向世界傳遞的是“正確版本”的中國,而并非“真實”的中國,這反而限制了它有效表達中國戰(zhàn)略敘事和提升中國軟實力的能力。①此外,羅天佑和潘蘇燕結合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Tellis)等人的“權力—資源”、“戰(zhàn)略”和“結果”的三分法以及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的“強制、引誘和吸引”的權力行使三分模式,對全球化時代孔子學院的運作進行分析。研究指出,對孔子學院項目進行的軟實力預測結果表明,中國文化外交仍有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要走。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在追求現(xiàn)代性的過程中必須解決沖突,并(重新)平衡國家與全球、過去文化版本與未來國家愿景之間的競爭需求。②此外,來自德克薩斯A&M大學的倫道夫·克盧維爾(Randolph Kluver)在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的文化節(jié)點理論基礎上,提出“軟實力”范式的替代框架,對孔子學院進行研究。該研究認為,伴隨著中國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崛起,孔子學院快速發(fā)展并受到歡迎,滿足了中國尋求外部了解和東道國培養(yǎng)與中國打交道能力的雙重需求。理解孔子學院的最佳方式是將其看作中國試圖發(fā)展卡斯特爾所謂的“節(jié)點”③,進而圍繞此框架搭建整個“網絡”的一種嘗試??鬃訉W院的目標在于將中國文化重置于新的全球文化中,這不僅與中國相關,也與世界其他地方相關。因此,孔子學院最大的影響不在于其作為一種宣傳手段,而在于其發(fā)展“孔子節(jié)點”網絡或中國文化之都的象征性場所,以增強中國地緣政治長久影響的嘗試。④
個案研究方面,美國杜倫大學教授、漢學家唐·斯塔爾(Don Starr,中文名司馬麟)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在經歷了曾經的屈辱歷史之后,向世界釋放其重新回到“中心地位”的信息之一,其研究結合孔子學院的案例,從歷時和國別的角度對歐洲漢語教育進行探討。研究把孔子學院面對的爭議歸納為兩大類:一類來自項目“局內人”對實際運作的憂慮,主要包括財政、學術可行性、法律問題、與中方合作院校的關系等;另一類來自“局外人”,多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擔憂。研究認為,國家榮譽感是中國推動孔子學院發(fā)展的一大因素,孔子學院項目的目標,即使不是要實現(xiàn)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至少也是要讓漢語作為一種全球語言的身份獲得認可。雖然孔子學院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各種技術和機構障礙,但低估其潛力是不明智的。①哈蒂格以德國孔子學院為例,從結構、財務、活動以及學院面臨的批評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用以塑造其全球形象的公共/文化外交工具。②多倫多大學的科維納·關(Covina Y.W.Kwan)以加拿大三所孔子學院為研究對象,關注與孔子學院的伙伴關系對加拿大東道主的影響。研究運用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建構主義理論框架和現(xiàn)有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的概念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當?shù)乜鬃訉W院的行政人員眼中,東道主是獲益的,雙邊伙伴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訪問助理教授安妮塔·惠勒(Anita Wheeler)以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為例,借鑒軟實力外交和語言規(guī)劃理論,從中國和非洲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學院對非洲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與語言規(guī)劃和文化外交的交叉點。
(二)發(fā)揮積極經濟紐帶作用的機構
美國華人學者、著名經濟學家連大祥教授及其合作者從經濟學研究的視角對孔子學院的持續(xù)關注和系列研究,成為當前海外孔子學院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④2012年至今,連大祥等人連續(xù)在經濟與金融類英文學術期刊發(fā)表相關論文共7篇。
《孔子學院對中國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是第一篇研究孔子學院對中國及其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FDI)影響的文章。連大祥等人指出,孔子學院促進經濟聯(lián)系的潛能在現(xiàn)有文獻中被極大忽略了。他們希望通過研究孔子學院對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可能產生的影響,來填補這一空白。該研究假設,由于孔子學院提高了東道國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熟悉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兩國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反之亦然)。此外,孔子學院往往作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為市場準入以及貿易和外商投資提供幫助。在采用貿易引力模型進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結果顯示,當東道國是發(fā)展中國家時,孔子學院在中國對該國的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當東道國是發(fā)達國家時,則沒有證據支持上述發(fā)現(xiàn)。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孔子學院對外商直接投資所起的作用大于對貿易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信任在外商直接投資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而對文化和語言的熟悉有助于提升信任度。①
基于孔子學院意在通過合作機構使其影響本土化這一看法,連大祥和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分校的凱瑟琳·雅普·蔻(Catherine Yap Co)對前述研究所得的跨國貿易和投資效果是否也存在于國家區(qū)域內部這一問題發(fā)生了興趣,并再次采用了貿易引力模型,聚焦美國行政區(qū)劃架構中“州”的層面,對孔子學院2006~2010年在美國對中國出口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行探究。研究數(shù)據顯示,每一個新增設孔子學院分支的“州”出口量都呈現(xiàn)5%~6%的增長,這有力地證明了孔子學院為美國帶來了直接經濟收益。②此外,連大祥還運用已有理論框架,分析了孔子學院對學習漢語技能的人數(shù)及其與當?shù)卦兄形膶W校之間互動。研究顯示,盡管孔子學院提供的漢語教學導致了自學人數(shù)和當?shù)刂形膶W校注冊人數(shù)的下降,但它成功吸引了更多東道國民眾學習中文。且不論當?shù)叵惹笆欠翊嬖谥形膶W校,事實證明,在最合理的條件下,東道國將受益于孔子學院的建設。③連大祥等學者還采用面板數(shù)據分析法研究孔子學院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該研究為孔子學院的正向溢出效應提供了經驗證據(2004~2010年數(shù)據)。數(shù)據顯示,孔子學院對中國的入境旅游總量(包括商務游客及工作游客的人數(shù))提升有幫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旨在減少語言障礙、促進世界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孔子學院有助于經濟增長,吸引人員來華工作,且這一效應還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④對于設立孔子學院的決定因素,連大祥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吳昌勛(Chang Hoon Oh)通過經驗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資、貿易、地理距離、發(fā)展中國家和英語能力是最重要的幾大因素,隨后是GDP和人口數(shù)量??傮w而言,孔子學院在偏遠、較不富裕、與中國貿易往來較少的非英語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量較少。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更多孔子學院在非英語發(fā)展中國家的建立,孔子學院網絡將會擁有更大的全球影響力。研究建議關注非英語發(fā)展中國家,這些地方對來自中國的外商投資表示歡迎,在當?shù)亟⒖鬃訉W院,對東道國、中國及兩國公司都是有利的。①孔子學院總部2011年發(fā)布的孔子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強調,要更加關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這與研究提出的建議是一致的。
2017年,美國阿克倫大學的蘇查里塔·高希(Sucharita Ghosh)和連大祥等人對中國境內外的跨境人員流動進行了面板數(shù)據分析,以探究“孔子學院網絡對文化距離是否產生影響”的問題。研究指出,孔子學院通過傳播中國文化縮短了文化距離,促進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跨境人員流動,并對雙向投資和進出口構成積極影響。研究對文化距離的測量表明,民族文化差異越小,中國旅游業(yè)、進出口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就越大。不過,研究也指出,衡量文化距離對外商投資流入中國產生積極影響的唯一指標是海外華人人口的比例。②2018年,連大祥等人從中國省級層面開展了經驗研究,分析了孔子學院對吸引外國學生到中方合作院校求學的情況。研究指出,作為孔子學院建設和運作的重要參與者,一方面,中方合作院校推動漢辦和孔子學院深入交流,改善孔子學院教學并取得良好發(fā)展;另一方面,中方合作院校自身的教學、科研和國際化水平也通過合作得到了提升。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方合作院校在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學習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出口和中國軟實力貢獻巨大??鬃訉W院中方合作院校越多的省份,有更多前來學習的外國學生。需要指出的是,中方合作院校對外國學生前來學習非學位課程方面吸引力更大。而在吸引學生攻讀學位方面,中方合作院校只在中國中部和西部的省份發(fā)揮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東部省份則沒有任何效果。研究認為,該結論與人們的直覺相符。當人們選擇海外留學的學校時,攻讀學位的外國學生考慮更多的是教學質量、學位在自己國家的認可度、外國語言的學習難度以及對留學國家的印象。③
綜合而言,連大祥及其合作者的研究顯示了孔子學院在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發(fā)揮著重要的經濟紐帶作用,豐富了海外學術界對孔子學院的研究,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一系列寶貴的數(shù)據。
(三)一種成功的跨國組織形式
來自美國羅德島布萊恩特大學的約瑟夫·伊拉夸亞等人運用領導理論和知識分享理論對以孔子學院為成功代表的跨國組織和世界網絡進行評估。文章認為,一些批評孔子學院“有著超出既定目標的隱藏議程,可能破壞高等教育的學術完整性”的觀點,缺乏足夠的事實支持,因為學術完整性并不意味著排除額外的新語言課程。孔子學院總部并沒有規(guī)定各學院具體的課程設計,且提供的教材是依教學需要設計,而非出于宣傳目的。同時,總部亦無法控制各地孔子學院開辦系列講座或節(jié)日等專項活動。對此,文章列舉了羅德島大學孔子學院和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的兩個具體案例加以論證。此外,文章指出,如果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用于發(fā)起親中倡議的平臺,甚至是中國努力獲取全球統(tǒng)治地位的一項部署,那這種看法同樣適用于法語聯(lián)盟、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但丁學院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而美國新聞署、和平隊以及許多在其他國家的美國學?;蛟S也會被認為是意在促進美國在全球的統(tǒng)治地位。
研究認為,孔子學院是分布式領導在世界網絡中成功運用的案例??鬃訉W院借助全球知識共享網絡,成功應用了分布式領導模式。而在非營利組織和營利性組織中,該模式也隨處可見。例如,豐田、波音和一些跨國特許經營公司采用的知識共享網絡都具有該領導模式的某些特點。應該說,孔子學院與跨國公司的分布式領導是應對全球不同文化和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恰當管理方式。這種領導風格與知識共享網絡相結合,亦適用于跨國學習機構和商業(yè)組織在進行決策時遇到的各種情境。
文章強調,孔子學院可以被視為一個跨國企業(yè),其運作與商業(yè)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戰(zhàn)略方面,孔子學院這個政府支持的非營利系統(tǒng)與許多營利性跨國公司一樣,都是通過促進全球擴張來實現(xiàn)其目標;管理實踐方面,孔子學院和營利企業(yè)都實行分布式領導和知識共享。當然,兩者也存有一些重要差別。經濟上,與跨國公司不同,孔子學院的存在依賴中國政府的支持,從商業(yè)環(huán)境來看,孔子學院的服務需求和供給的增長都取決于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而在知識共享的運作方面,營利性企業(yè)通常會嚴格執(zhí)行知識共享的指導方針,而孔子學院則提倡知識的自由流動和傳播。在研究者看來,盡管全球環(huán)境變量十分復雜且相互依賴,但孔子學院的領導力和知識共享經驗為學術研究人員以及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組織的管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①
四、總結與討論
從本研究搜集到的資料來看,當前海外孔子學院研究總體呈現(xiàn)出宏觀論述大于微觀討論,對國際政治影響關注遠大于對其他影響的關注,以及對功能價值的思考多于對實際運作表現(xiàn)的考量等特點。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結合“軟實力”“文化外交”等相關理論對孔子學院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海外孔子學院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孔子學院在海外發(fā)展實踐的日益豐富,海外孔子學院研究也逐漸呈現(xiàn)出了多角度、多路徑,立場更加多元,觀點更加中立,論證更有依據,研究更具規(guī)范性等特點。例如,在現(xiàn)有研究中,孔子學院所發(fā)揮的正向經濟作用得到了嚴格的科學論證和有力的數(shù)據支撐,有利于人們從實際價值的角度對其進行考量,具有較大的說服力。
盡管當前海外學術界對孔子學院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與過去相比并無明顯突破,但其在建構孔子學院的海外形象,影響海外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眾對孔子學院的認知與情感方面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指向作用。因此,及時追蹤并掌握海外孔子學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我們全方位地了解孔子學院所處的環(huán)境,促進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海外學術界的孔子學院研究成果,我們應該秉持“兼聽則明”的態(tài)度,主動消化,積極對話,及時澄清誤會,盡力填補溝壑,建立良性、科學的互動機制,搭建思想交鋒、觀點交融的交流平臺。
此外,從現(xiàn)有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發(fā)動海外對孔子學院持開放心態(tài)的學者,尤其是海外華裔學者積極開展對孔子學院的科學研究,用數(shù)據說話,以論證服人,可能為孔子學院的海外發(fā)展營造較友好的氛圍。對此,我們亦可以主動提出研究選題,挖掘研究意義,為相關的研究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在海外孔子學院的學術研究和實踐運作之間設置暢通渠道,協(xié)助海外孔子學院學術研究的積極開展。
(責任編輯: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