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玉
摘要:五四運動后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童年視角的選取在作家行文中已成為一個流行趨勢,這一新的素材視角在蕭紅的作品中也運用得巧妙、別具一格。不同于其他的同時期作家,童年視角在蕭紅的作品中擔任著獨特的角色。本文嘗試對蕭紅不同文學作品中童年視角的品讀,進而探究對蕭紅作品主題、情感傾向的影響,由此透視蕭紅對社會的獨特認識。
關(guān)鍵詞:童年視角;蕭紅;敘事角度;文學意義;社會
童年是人一生的起點,更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指出:“對于作家,童年經(jīng)歷不僅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中的素材和靈感之源,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己特有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
而童年敘事視角則提供了一種“快速”回歸童稚的渠道,直觀地從兒童眼光看世界,將舊的童年記憶以新的形式描繪出來。兒童視角認知的直觀化和印象化的特點,也為作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源泉。蕭紅不扼殺孩童的天性的兒童視角描寫真正做到水到渠成,下面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探討童年敘事視角對蕭紅作品意義的表達作用。
一.民風的淳樸和故鄉(xiāng)的殘余的溫情
盡管蕭紅的童年有著冷酷扭曲的對待,但孩童的視野里仍有亮色的存在。童年祖父的陪伴是給予蕭紅文學亮色和溫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呼蘭河傳》中童年視角看到的“后花園”的描寫:“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這樣的充斥著童真童趣的語句也是蕭紅對故鄉(xiāng)回憶印象的一種折射。作者借助童年的敘事視角,將現(xiàn)實放逐的靈魂尋找一個棲身之所。獨自漂泊異鄉(xiāng)的她對故鄉(xiāng)仍有一種生根般的執(zhí)念,而在童年視角下童真無紛擾的世界,正可以尋求一方寧靜、一片溫情。
此外,對于民風的描寫也細致入微,如童年視角下的放河燈、逛娘娘廟和野臺子戲等,把呼蘭河小鎮(zhèn)上人民的生活的風俗場景描寫得奇趣橫生?!盁艄庹盏煤铀挠牡匕l(fā)亮?!笔捈t讓這些記憶中遙遠的印象的到了重構(gòu),通過兒童純真的眼直觀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更增添民風的淳樸。
二.理性的揭示與掙扎
蕭紅以獨特的兒童敘事角度,不僅向讀者展示了一副民風美景,更重要的是通過“有限”的視角揭示鄉(xiāng)土的封建荒涼和人心的愚昧麻木。
以《呼蘭河傳》中“跳大神”為例:“跳大神,大半是天黑跳起,只要一打起鼓來,就男女老幼,都往這跳神的人家跑,若是夏天,就屋里屋外都擠滿了人?!边@里一方面描繪了鄉(xiāng)土風俗的熱烈和歡脫,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精神生活的無所依托、麻木和墮性。甚至有了“不去看跳大神就脫離了潮流”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說法。這一切為鬼準備的活動用兒童的視角闡述出來,不過是像“跳泥坑”一樣可笑。童年視角和成年視角的巨大反差,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迷信活動“蒙騙看客”的實質(zhì)。
在兒童的眼中,大人似乎都是很“奇怪”的生物,如面對“小團圓媳婦”的死,文中對于當事人家屬的態(tài)度的描繪卻是:“哭她那花在團圓媳婦身上的傾家蕩產(chǎn)的五千多吊錢。”蕭紅精煉地運用兒童隨性化和口語化特點,看似“云淡風輕”地描繪出這一令人唏噓的的現(xiàn)象,加深了“小團圓”的悲劇命運色彩,是一種強烈的結(jié)構(gòu)反諷。所謂結(jié)構(gòu)反諷,指在包含兩重含義的文體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出連續(xù)的諷刺效果:“創(chuàng)造一個純真無邪的主人公或敘述者,他沒法擺脫純真或笨拙的特點,而睿智的讀者卻早已領悟純真主人公背后的作者的態(tài)度,并且也保持相同的意見和看法?!蓖ㄟ^童年視角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看客心態(tài)的以及人心淪喪的一種強烈的譴責,并進一步、深層次地抒發(fā)了蕭紅的對國民心態(tài)的憂患意識。
三.理想狀態(tài)的期寓與放飛
童年敘事視角的觀照下同樣寄寓著蕭紅對理想生活的期翼,以及對女性的地位權(quán)利的關(guān)照。
蕭紅的童年敘事視角有對真摯而自由的生活的一種幻想與向往。如在《后花園》中的描寫向讀者充分展示了一副閑適的生活場景。新奇的想象、童真爛漫的對話既符合孩童的是視角與眼光,也是蕭紅給自身流浪靈魂的安設的一種精神慰藉,是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而在《小城三月》中,面對著美麗的翠姨愛情追求的失利,以童稚的“我”的視角并不能很理解翠姨的做法,甚至對于翠姨的痛心之感也沒有很多。用兒童的“不解”來觸動成年讀者的“理解”,給成年讀者留下了富余的思考空間。她筆下的女性形象少了份“強烈”,多了份 “逆來順受”,而這種“卑微”借助兒童的視角最終抒發(fā)了對男尊女卑“父權(quán)社會”的批判,以及對翠姨所追尋的“女性自由”的歌頌與期冀。
蕭紅的以中國廣袤的東北土地為大背景,順應“五四”的文學潮流,尊重兒童的思維特征和語言特質(zhì),通過童年敘事視角的運用為作品奠定了不同層次的意蘊。她在兒童敘事視角上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經(jīng)受得住歷史的考驗,也為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方法與技巧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參考文獻:
[1]丁立春.牡丹江大學學報華麗背后的“苦”與“不幸”-論童年經(jīng)驗對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G]. 1008-8717
[2]李燕.蕭紅文學創(chuàng)作的童年情結(jié)[D].陜西理工大學,2017
[3]唐霏霏.童年經(jīng)驗對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呼蘭河傳》為例[G]. 閩西職業(yè)大學學報.1673-4823
[4]潘映希.蕭紅小說的兒童敘事研究 [D]. 沈陽師范大學,2016
[5]蕭紅. 蕭紅散文: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M]. 廣州. 花城出版社,20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