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陶風瓷韻

2019-09-10 07:22孫建
收藏家 2019年3期
關鍵詞:青花器物紋飾

孫建

陶瓷是古代中國人的偉大發(fā)明,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載體之一,對于中華文明在全世界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國并因此被西方稱之為“China”,為大眾所珍視。

2019辭舊迎新之際,宜春市博物館與江西省文物商店聯(lián)合舉辦了“陶風瓷韻——江西省文物商店精品陶瓷文物展”。本次所展覽的文物均為江西省文物商店歷年來收藏的陶瓷文物精品,上溯漢唐,下至民國。展出的目的就是將這些深藏于庫房中的文物展示給廣大觀眾,重現(xiàn)中國古代陶瓷發(fā)展的原貌,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藝術美感,給觀眾帶來精神享受和視覺盛宴。

本次展覽的陶瓷器種類齊全,內(nèi)容豐富,包括有瓶、罐、盤、碗、花觚、筆筒、香爐、供器等各種品類,官窯與民窯、出土品及傳世品俱全。以陶瓷發(fā)展的時間為主線,脈絡清晰,特色鮮明,從側(cè)面上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精湛的制瓷工藝與高超的瓷繪技藝,集中展示了江西省文物商店自成立以來40余年文物保護的成果。

漢綠釉龍頭陶水井(圖1)

高39.5厘米。漢代時期,統(tǒng)治者將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學作為官方的統(tǒng)治哲學,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維模式下,社會各階層普遍存在著“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因此墓葬中有各種隨葬品。兩漢隨葬品以陶器為主,西漢時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各式壺、三足鼎、方鈁等仿銅禮器為主;東漢時期,出土的陶器則以生活中常見的模型明器為主,隨葬的模型明器中,制作雖然粗疏,但是造型、結(jié)構(gòu)一目了然,完全是模擬古代的具體實物狀況。

此件綠釉陶井為圓形井圈式井,井座為束腰桶形,高大的井架橫梁兩端處以龍頭插角作為裝飾,其上搭建有井亭,井亭的屋頂為四面坡樣式。井架橫梁居中位置有使用滑輪原理提水的設施——轆轤,再現(xiàn)了先民智慧的創(chuàng)造。

江西歷年出土的漢代水井多為無釉陶井,此件水井通體滿施綠釉,且形體高大俊秀,為江西地區(qū)出土漢代綠釉陶制模型明器中一件罕見的佳作。

晉青瓷堆塑蛙形長頸瓶(圖2)

口徑4.5、底徑8、高14.6厘米。早期青瓷在造型上以擅長運用動物形象而著稱于世。這種動物造型的器物有的是作為整體造型出現(xiàn)的,如辟邪燭臺、蟾蜍水盂等;有的是作為部分造型出現(xiàn)的,如雞首壺,只做一個雞頭。令人叫絕的是后者雖然只取動物的某一局部,卻能栩栩如生,點睛傳神。青瓷蛙形長頸瓶就是這類器物的典型。此瓶小口外撇,長頸,鼓腹,平底,器物滿施青釉,頸部至腹部飾有圈點紋及篦點紋裝飾帶,最為精彩的是腹上部飾一蛙形,呈弓形蓄力之態(tài),造型逼真,極富張力。

唐洪州窯青釉六系盤口壺(圖3)

口徑18、底徑13.1、高42.8厘米。此壺造型古樸、圓渾,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釉表開細小片紋。大平底,托珠支燒。盤口壺雖為素身,但壺體的曲線線條突出了它古拙、素凈之美。在所見發(fā)掘報告及展覽圖錄中的洪州窯器物均為中小型,而此件高達42.8厘米,為目前所見洪州窯器物中較大的一件,且器型完整,殊為難得。

洪州窯的瓷胎相對而言較為粗松,胎色呈黃白色,由于釉層薄、胎釉接合不緊密而多有剝釉現(xiàn)象,又因二次氧化和膨脹系數(shù)等原因?qū)е掠员沓霈F(xiàn)細小的片紋。在出土的眾多洪州窯瓷器中,多數(shù)都有釉面脫落現(xiàn)象。

洪州窯始燒于東漢晚期,興盛于西晉至唐代,晚唐五代時因周邊瓷場的迅速崛起而致該窯步入衰落。對洪州窯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文中日: “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唐書》卷一百三十四“韋堅傳”就記載有唐玄宗天寶二年洪州即有歲供瓷器等地方土產(chǎn),其中就包括洪州窯的瓷器。

北宋吉州窯綠釉刻花花卉紋枕(圖4)

長24.7、寬18.5、高8.7厘米。陶胎,其上有白色化妝土,器表除底足外滿施低溫綠釉,釉色純正,釉面光澤;枕面前低后高,呈如意形,枕面略平微凹,枕面周邊以篦劃紋勾勒邊線,其間刻劃雙葉三瓣花卉紋,花卉線條細膩而流暢,由此可見制瓷工匠刻劃刀法的嫻熟。邊墻各面戳印較密集的圓圈紋,瓷枕中空,頂墻有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出氣孔與內(nèi)腔相通,是為防止燒造時炸裂而設。左側(cè)枕墻有明顯的支燒痕,可推斷瓷枕為側(cè)立支燒,這與宋代多數(shù)瓷枕的裝燒方法相同。

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季納涼寢具,北宋張耒在《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中說: “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這直接反映其盛夏消暑的功能。古代到了夏天,因為穿著的原因,人們都是非常熱的,而古代燒制的瓷枕,由于外面罩有一層玻璃質(zhì)感的釉面,這層釉面觸手冰涼,當人們躺在上面的時候,最先接觸到瓷枕感覺到清涼的就是后頸。而頸項是人體軀干與大腦相接,血液必經(jīng)之地,是人體脈絡通過的地方,脖子一旦涼快下來,那全身的經(jīng)絡相通,全身都會逐漸涼快下來,因此瓷枕成為古人度夏的利器。

南宋繁昌窯青白釉橄欖瓶(圖5)

口徑7.2、底徑11.5、高36.3厘米。盤口、束頸、溜肩、鼓腹、平實足,外形呈橄欖形。胎質(zhì)細膩,胎色潔白,通體施滿釉,因受沁釉色白中泛紅,有細小開片,瓶體以刻劃的兩道弦紋和4條豎線將肩和腹部分為4個區(qū)間,每個區(qū)間內(nèi)又以刻劃的牡丹為主體紋飾,每枝牡丹的花莖環(huán)繞花朵一周與陪襯的卷草紋分隔開來,更加突出了牡丹的雍容華貴、嬌艷瑰麗。其造型規(guī)整秀美,是青白釉花瓶中較為經(jīng)典的造型。

青白瓷又被稱之為影青,宋蔣祁《陶記》中:“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zhèn)之窯者也。”印證了宋人把現(xiàn)在所說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實。該橄欖瓶釉色較淡,而且缺少青中微閃淡藍的光澤,應該是安徽繁昌窯南宋時期的產(chǎn)品。

南宋吉州窯黑釉窯變剔犀紋盞(圖6)

口徑11.5、高5.5厘米。斗笠式,淺腹,口微斂,底承矮淺的假圈足。外壁施黑釉不及底,近足露胎處刷紅褐色護胎泥,胎色米黃,具砂質(zhì)感。內(nèi)壁繪有仿剔犀對稱漩渦紋窯變釉,與底部作為底色的黑釉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紋飾灑脫自然。對稱漩渦紋飾,是仿制漆器中剔犀裝飾效果,線條自然流暢,暈散效果極為獨特,為吉州窯黑釉器中裝飾工藝較高之品種。

剔犀本是中國古代漆器中的一種裝飾工藝,因其層層環(huán)繞之紋飾酷似犀牛角斷面層肌理而得名,這種工藝多見于宋代漆器之上,銀器裝飾中也較多。運用到瓷器上,更顯出吉州窯制瓷匠獨具慧心的創(chuàng)意及工藝技巧,先施一種含鐵量較高的釉料,再以含鐵量不同的淺色釉料仿飾剔犀紋飾,可謂吉州窯黑釉瓷中獨樹一幟的裝飾工藝。

元贛州窯鬲式爐(圖7)

高8、直徑9.8厘米。敞口、厚唇、束頸,自然大氣,制作流暢,千載如新。爐腰身圓滿,胎骨較緊,外施黑釉到底,釉面勻稱,滋潤光亮,細觀可見零星細紋和不規(guī)則開片。胎體較厚,手感較沉,敲擊后發(fā)聲清亮,可見其燒制溫度較高。內(nèi)壁無釉露胎處,可清晰看到拉胚、修胎的痕跡,瓷土淘洗較為精細,器物規(guī)矩,三足鼎立,足底修胎刀痕清晰,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制作的工藝特點。

贛州窯位于江西贛州七里鎮(zhèn),以鎮(zhèn)名之,亦稱“七里鎮(zhèn)窯”。其窯始燒于唐末五代,盛燒于兩宋,終燒于元代。贛州窯器物可和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相媲美,有標新立異、曲盡其妙的盛譽。

元紫金釉吉字瓶(圖8)

口徑1.2、底徑5、高16.6厘米。長頸,瓶頸下部有輪狀出沿,肩部兩道弦紋,鼓腹下收,底部圈足,足內(nèi)部分無釉,整器通體施烏金釉,釉汁凝重肥潤,胎質(zhì)細膩,器底厚重,表現(xiàn)樸素的審美觀念,以達到所謂“疏淡含精勻”之藝術境界。

吉字瓶以形似吉字而稱,關于其造型淵源及用途尚無定論,很多地方將之稱為“凈瓶”,認為是宗教用器。就多例相關出土及傳世器而言,吉字瓶均為元代產(chǎn)品,或與元代特殊的政治宗教背景相關亦未可知。這些吉字瓶大小規(guī)格不一,在用途上應該是一致的。吉字瓶因器物造型修長,所以基本均為帶座式樣(今之所存吉字瓶瓶座多有遺失),對細長瓶類配座可增加其穩(wěn)固性,免于傾倒,同時也更為美觀,實為清供陳設之佳物。

元卵白釉象耳銜環(huán)弦紋蓋瓶(圖9)

口徑7.9、底徑11、高35厘米。成對,盤口,長頸,瘦腹,臺式足,頸部兩側(cè)各附一象首環(huán)耳。形制高大挺拔。器表施卵白釉,器物由上及下以弦紋分隔為7層。圈足,器底無釉露胎。胎質(zhì)潔白細膩堅致,釉面肥厚瑩潤,修胎規(guī)整,造型古樸,器型完整且器蓋皆全,是元代時期卵白釉瓷中少見的珍品。

此對象耳蓋瓶為早年入藏江西省文物商店的。觀其形態(tài)與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元青花龍紋象耳瓶及2005年出土于北京的象耳瓶有相近之處。這類象耳瓶均為盤口,長頸,頸上貼塑兩個象耳,器身分段。就盤口來說按由矮及高分別為店藏、北京出土、大維德,據(jù)此可見器型變化的漸進性。修胎由簡至繁,分段逐漸清晰,器型由矮及高,呈現(xiàn)出漸進的趨勢。經(jīng)對比可以認定店藏的這對象耳蓋瓶為至正型元代瓷器,其時代略早于大維德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龍紋象耳瓶。

明空白期青花八仙人物紋罐(圖10)

口徑21.5、高38厘米。明代宣德之后的30年間,發(fā)生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致使國事傾頹、內(nèi)憂外患、經(jīng)濟蕭條、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形式下,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生產(chǎn)也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制瓷水平和瓷器品質(zhì)較之永、宣有明顯的下滑。

此件青花罐是一件景泰至天順時期的典型器物,胎體厚重,修胎規(guī)整,罐體裝飾沿用永、宣時期風格,采用多層裝飾的方法,將罐體分成若干區(qū)域進行繪制。罐體上下兩層以如意云肩折枝蓮紋和八大碼紋飾裝飾。作為主體紋飾的三清及八仙人物環(huán)布其中,間以松樹、靈芝、云氣等輔助紋飾,云氣呈靈芝形,上有層層圈點密布,是“空白期”時期典型的裝飾性紋飾。畫法采用明早期一筆點畫技法,筆法粗放,中鋒運筆的技法,頗具時代特征。

明成化青花“趙云單騎救主”紋圓瓷板(圖11)

直徑19.4厘米。主體紋飾為三國故事中長坂坡趙子龍獨闖曹營單騎救主的典故。全器繪畫技巧高超嫻熟,人物形象表現(xiàn)栩栩如生,衣褶折迭錯落之處尤見功底。所繪樹石質(zhì)感強烈,青花發(fā)色淡雅,勾線平涂技法細膩,筆觸纖巧精致,狀物有神,是一件難得的成化時期青花瓷板佳器。

青花瓷產(chǎn)生的歷史長久,但作為建筑構(gòu)件或鑲嵌類的青花瓷板就少之又少了,就目前所見明代中期之前僅有少量的青花瓷板存世,具有稀缺性。這塊圓形瓷板板面平整,背面無釉,周邊帶有子口,應為家具鑲嵌之構(gòu)件,由此可以看出明式家具在此時的發(fā)展。

明成化青花花卉紋花盆(圖12)

口徑26.5、底徑14.4、高20.8厘米。撇口,弧腹,近足處內(nèi)收,實足底,底部開有出水孔。器表口沿處繪有弦紋,器身繪多組折枝花卉紋。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面肥厚瑩潤,釉色泛青,修胎規(guī)整,造型秀美。青花使用江西樂平縣產(chǎn)的陂塘青,也稱平等青。色料淘煉精細,含雜質(zhì)較少,發(fā)色柔和淡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wěn)定、平靜,頗有水墨畫風格,與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相襯,分外脫俗。線條纖細,使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后在圖案內(nèi)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呈色淺淡雅致。

由于成化時期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此件藏品較之以往所見成化的器物來看,屬于相對較大的器物。彌足珍貴。

明正德琺華彩纏枝花卉紋鋪手繡墩(圖13)

口徑24.2、底徑22.5、高37.2厘米?,m華一詞始出方言俚語,原意為粉花、粉畫,也就是“瀝粉花’的簡稱。由于晉東南人發(fā)音“粉”若“法”,聽起來“粉花”就成了“法花”。所以,傳至外地,“粉花”被訛傳為“法花”,或?qū)懽鳌胺ㄈA”又因這種琺花陶瓷的釉乍看給人一種琺瑯質(zhì)感,后來又把“法花”寫作“琺花”。久而久之,“琺華”就成為通行的稱謂了。

琺華器創(chuàng)燒于元代,而盛行于明代,直至清代雍正以后則停止制造,而乾隆以后絕少。在傳世的琺華器作品中,以明代琺華器制作最為精妙。琺華器的燒造最早見于山西,早期為陶胎琺華器,至明代時期景德鎮(zhèn)仿制瓷胎琺華器成功。是以貼花、堆塑、鏤空等多種手法進行裝飾后,經(jīng)二次燒成的低溫釉瓷器。它吸收了壁畫使用的瀝粉技法,是先在經(jīng)素燒的瓷胎上雕刻花紋圖案輪廓線條,用一種特殊的帶管泥漿袋勾出凸起的紋飾之輪廓,經(jīng)過高溫素燒再在燒好的素胎上按花紋圖案的需要,施以藍、白、黃、紫、綠、孔雀藍等彩釉,二次入窯低溫燒成。

此器以黃、藍、紫等色為主要色釉,底色為天藍和深藍。繡墩頂部凸起,滿繪纏枝蓮紋,底部中空,器身分上中下做三層裝飾,上部飾折枝花卉紋,腹部以黃釉繪纏枝蓮紋,對應兩側(cè)貼塑鋪手一對,近足處飾海水紋,三層之間以凸出的鼓釘間隔。此繡墩整體構(gòu)圖疏密有致,器身凸起的線條勾勒清晰,形成凹、平、凸三層立體圖案,使之既有工整的圖案特色,又有傳統(tǒng)的繪畫效果。

明嘉靖青花八仙人物紋罐(圖14)

口徑8.6、高16厘米。直口,短頸豐肩,鼓腹,圈足,釉底。頸部繪青花纏枝靈芝紋,肩部及近底處還飾有如意云頭紋,罐腹外壁主體區(qū)域通景繪制“八仙渡海圖”,八仙持不同的法器各顯神通的從容渡海。器物底部繪青花雙圈,其內(nèi)書青花雙行豎式“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

明代瓷器上使用八仙人物作為主體紋飾圖案,在嘉靖時期最為流行。這皆緣于嘉靖皇帝本人喜好黃老之道,因此當時的器物上也相應地充斥有道教思想內(nèi)容的各類圖案紋飾。常見的有八仙、八寶、云鶴等等。

明嘉靖藍釉堆塑盤螭紋蒜口瓶(圖15)

口徑2.3、底徑6.8、高19厘米。此類堆塑盤螭紋蒜口瓶為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期各大窯口常見的瓶式之一,仿自西漢時期青銅蒜頭壺,因瓶口似蒜頭而得名。有的蒜頭分瓣明顯,亦有被稱之為“虎爪瓶”的。

器物器型制作規(guī)整,長頸,削肩,圓腹,圈足,胎體厚重,瓶身通體施祭藍釉,釉面飽滿瑩潤,施釉勻稱,口沿處微露白,瓶頸部貼塑螭龍盤旋纏繞瓶身,其身未施釉而呈火石紅色,螭龍刻劃采用寫實手法,概括凝練,螭龍雙目圓睜,體態(tài)矯健,作攀援而上之態(tài),其形態(tài)逼真,肅穆的神態(tài)更增加了威嚴雄健之感,使得器物集釉美、裝飾復雜于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實屬嘉靖時期民窯燒造之精品。

此類堆螭蒜口瓶在當時南北各窯均有燒造,本店的藏品中除這件藍釉的盤螭蒜口瓶之外,尚有山西陶胎琺華釉堆螭蒜口瓶和德化窯白釉堆螭撇口瓶。

明萬歷仿哥釉弦紋筒爐(圖16)

口徑8、底徑7.5、高6.4厘米。筒式爐又稱“博式三足爐”和“弦紋三足爐”,常被用作撫琴焚香之“琴爐”,其造型仿自古代銅奩的形制,因爐身作筒狀而得名。瓷質(zhì)筒爐在宋代南北窯場皆有燒造,流行于清代。

此件筒爐造型樸拙古雅,釉面滋潤肥厚,胎體厚重堅致。內(nèi)、外均以開片仿哥釉為飾,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黃色紋片交織,呈現(xiàn)出類似宋哥窯“金絲鐵線”的特征。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因其釉質(zhì)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故無宋哥窯的“酥潤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絲鐵線紋也較宋哥窯片紋規(guī)整,少天成之趣。

明崇禎青花“加官進爵”紋筆筒(圖17)

口徑12.9、底徑11.8、高19.3厘米。此青花筆筒形制標準,直口,實足底,底部無釉。青花發(fā)色青翠濃郁,層次分明。口沿和近足處刻有暗花,主體區(qū)域繪加官進爵人物故事,人物形神兼?zhèn)?,筆意生動傳神,自由灑脫之態(tài)。山石錯落有致,整體格調(diào)清新自然,極具崇禎時期青花繪制特點鮮明,藝術趣味濃烈,值得珍賞。

明末崇禎時期內(nèi)憂外患,外族的入侵加上農(nóng)民起義的風起云涌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政局不穩(wěn),景德鎮(zhèn)官窯已經(jīng)處于停燒狀態(tài),民窯在出口貿(mào)易的刺激下呈現(xiàn)出另類繁榮的態(tài)勢。此時燒制以青花瓷為主,題材多為民間傳統(tǒng)題材,其畫意自由奔放,畫法灑脫,別具藝術韻味。

清順治青花洞石花卉紋將軍罐(圖18)

口徑17.8、底徑18、高41.5厘米。該罐缺蓋,唇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罐頸部繪一周變形蕉葉紋,腹部正面繪青花洞石牡丹花卉圖。腹部背面繪青花洞石蘭花翠竹圖。此罐造型端莊古樸,牡丹蘭花翠竹畫法嫻熟,質(zhì)樸自然。罐體厚重堅硬,青花發(fā)色藍中泛灰,釉面白中閃青,是順治青花將軍罐標準式樣。

順治朝上承崇禎下啟康熙,處于明清過渡階段,因此在胎、釉、造型和紋飾上都留下了大量明代末期的印記。這件青花將軍罐,從整體器型上看,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規(guī)整細膩,形體高大厚重,風格趨于簡單,樸素典雅、端莊大方;從胎釉上看,釉面白中閃青,呈鴨蛋青色,釉層較厚,底足露胎不施釉,較少有明末時期民窯瓷器普遍沾砂的現(xiàn)象;青料采用浙料和江西土青精煉按比例調(diào)制的青料,呈色為淡青色,深沉釉底,含蓄而有韻味;從紋飾風格上看,較為寫實,紋飾畫面構(gòu)圖飽滿,繪畫采用渲染技法,濃淡合諧,處處可見康熙“青花五彩”的端倪。此罐造型氣魄雄偉,繪畫時代特征明顯,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是順治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清順治青花花果紋搖鈴尊(圖19)

口徑3.7、底徑6、高13厘米。高盤口,小口長頸,豐肩斂腹,因形似鈴鐺,故而得名,為清代早期創(chuàng)造的器型。器物底部無釉露胎,胎質(zhì)白晰無瑕,釉質(zhì)溫潤如玉,器身繪有青花花杲紋,青花發(fā)色清新雅致,造型優(yōu)美。此尊細而長的頸部使整個器物造型被拉長,挺拔秀美之感油然而生,口及足的細微變化使得造型多了些靈動之感。厚重的底部使得整個器物沉穩(wěn)莊重,而又凹凸有致。近底足處微微外撇的造型,猶若婦人飄逸的裙角,既顯得端莊大方,而又溫婉柔媚,其造型叫人不舍于手。

搖鈴尊為康熙朝常見的瓷器造型,所見有青花、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三彩等3個品種,其中又以青花釉里紅器最具代表性。本品造型端正,胎釉俱佳,青花發(fā)色淡雅,堪稱同類器之代表作。

清順治五彩斑片云龍紋罐(圖20)

口徑8.5、底徑13、高24.5厘米。短頸,豐肩,深腹,腹至足底漸收斂,平底,底無釉露出砂胎。胎質(zhì)堅硬細膩,手感重,修胎工整,線條流暢,罐的內(nèi)外皆施白釉,釉質(zhì)肥厚瑩潤。罐體以青花繪出斑片云龍紋,留白處以紅彩滿繪魚鱗紋,間以或紅、或綠的云氣,近底足處繪螺旋水波紋。青花發(fā)色深沉雅致,色彩搭配自然。

清順治的云龍紋形狀威武,力量感十足。在畫法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畫法中的頓、捺、皴、點的技法描繪出云龍閃現(xiàn)、反轉(zhuǎn)騰挪的氣勢。順治云龍一般多用斑片云朵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以達到云龍三現(xiàn)的意境,這是有別于其他朝代的。通過對青花色料的精確掌握,用不同濃淡的青料描繪出穿梭在云層中的龍紋。這種在如今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青料裝飾方法,實際上是直到明末時期掌握了青花色階分水繪制方法后,才得以實現(xiàn)的。這種技法放在仿制技術十分高超的今天,要繪制出如此細膩生動而又質(zhì)感鮮明的穿云龍紋,也是殊為不易的。

清順治五彩穿花獅子紋罐(圖21)

口徑5.4、高17.9厘米。唇口,短頸,豐肩,深腹,腹至足底漸收斂,平底,底無釉露出砂胎。胎質(zhì)堅硬細膩,手感十分沉重,修胎工整,線條流暢,罐的內(nèi)外皆施白釉,釉厚,純白如凝脂,青花為釉下青花,青花料為石子青,發(fā)色清淡,釉上彩用紅、黃、綠、紫等彩料繪畫出山石、纏枝牡丹、獅子等紋飾。腹中部為纏枝牡丹,畫法奔放豪邁,用線與點、色構(gòu)成喜慶熱鬧的感覺。牡丹花突出傳統(tǒng)習俗向往大富大貴,奔跑的獅子神態(tài)各異、活潑生動、呼之欲出,獅子渲染的色彩與大紅牡丹花交相輝映,有著明快的視覺感,罐的整體紋飾設計繁密,但密而不亂,主題突出,寓意美好,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力,彰現(xiàn)工匠的超高藝術造詣。

清康熙白釉回紋暗花弦紋三足爐(圖22)

口徑11.6、高9厘米。仿古奩式香爐,直筒式爐身,平底,如意形三矮足,底心及爐內(nèi)無釉。胎質(zhì)細膩,爐身施白釉,釉質(zhì)細膩,凝練如脂。腹部以三道弦紋均勻分隔,正中環(huán)內(nèi)暗刻回紋三組。器型簡雅清爽,賞心悅目。爐體小巧精致,為清供之佳品,可供案頭陳設或隨手把玩。

清康熙珍珠地蟾蜍形器(圖23)

長23.7、寬22.7、高15.5厘米。此器為仿生之作,蟾蜍形態(tài),作趴伏狀,昂首,四足著地,圓腹鼓凸。眼珠以黑釉點出,四肢用褐釉畫出指爪,全身滿布白色釉點,作珍珠地狀。蟾蜍狀器背部開有多邊異形口,可能原配有蓋或配件。另外在鼻端處開有兩孔。原器名為洗,因底部亦開有兩孔,與用途不符,故不具體命名。

古代使用蛙形器較多,使用蟾蜍較少,此類器應與書房陳設相關。清初時期,科舉之風繁盛,文人寒窗苦讀以求中舉入仕,此物應該就是與之相關器物,寓意“蟾宮折桂”科舉及第。此外蟾亦有招財之意。

清康熙礬紅彩開光花鳥紋棒槌瓶(圖24)

口徑12.2、高42厘米。盤口,直頸,頸部凸起一道旋紋,折肩,筒形腹,圈足,足內(nèi)白釉無款識。器表以礬紅描金繪制九層裝飾,分別為卷曲紋、瓔珞紋、龜背錦紋等,器身主體為纏枝花卉紋錦地開光,在不同形狀的開光其間繪有花烏紋。器物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面肥潤,繪畫細膩生動,器型爽利大氣。此件棒槌瓶器形趨于細長,應為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

清康熙青花鶴鹿同春紋鳳尾尊(圖25)

口徑22、高44.4厘米。此件青花鳳尾尊撇口,長頸漸收,鼓腹下斂,近足微撇,其口向外如展開之鳳尾狀,故名鳳尾尊。上半部分以斧劈皴技法繪制山石老松,仙鶴飛翔其間。下半部分繪鹿鶴同春紋飾,仙鶴飛舞,梅花鹿逡巡山林之間,表現(xiàn)出安靜祥和之氣氛。器物胎質(zhì)細密緊致,釉色青亮,青花發(fā)色濃艷,分水漂亮,為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精美之作。

鶴鹿同春又被稱之為六合同春,是中國傳統(tǒng)寓意紋樣之一。中國民間運用諧音的手法,以“鹿”取“陸”之音, “鶴”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則取花卉、松樹、椿樹等。這些因素共同構(gòu)成“六合同春”吉祥圖案,意喻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

清康熙青花云鶴紋盤(圖26)

口徑11、高3.5厘米。小盤,鏜鑼式,圈足,胎體堅實厚重,青花發(fā)色濃艷,為康熙朝仿明嘉靖時期作品。盤心繪有仙鶴3只,間以如意云紋,外壁以八寶紋及十字云紋相間為飾。底心繪青花雙圈,內(nèi)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豎式青花楷書款。

青色又稱玄色,為道家所喜用,老子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倍糯鷤髡f鶴千年化為蒼,又千年變?yōu)楹?,謂之玄鶴。此盤以玄鶴為飾,含祈壽之意。

清雍正藍地白花魚藻紋盤(圖27)

口徑18.7、高4.2厘米。撇口、弧腹、圈足,胎質(zhì)潔白細膩緊致,修胎規(guī)整,圈足為所謂“泥鰍背”之特征,內(nèi)、外壁滿施寶石藍釉,留白為魚藻紋,白釉之處以刻劃技法描繪魚紋和荷花紋的細節(jié),內(nèi)心一上一下繪魚兩只,間以荷藻紋,外壁等距繪制留白魚紋4只,形態(tài)各異。盤底施白釉,底心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藍地白花的裝飾技法在元代已出現(xiàn),制法是以寶石藍釉作色地,留出空白作紋飾圖案,用刻、堆、鑲嵌的方法填入白釉,使白花與作為底釉的藍色藍白分明,表現(xiàn)方法清新別致,本藏品為雍正時期仿宣德時期藍地白花魚藻紋盤之作,在繼承宣德時期的基礎上,又融合雍正本朝特征,實為一件摹古創(chuàng)新之官窯佳器。

清雍正孔雀藍釉錐把瓶(圖28)

口徑4.2、底徑13.6、高43厘米。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外壁通體施孔雀藍釉,釉薄而堅,色調(diào)清新淡雅,宛如西湖春水。 “燈草口”使器表對比強烈,富于韻律的美感。造型流暢、線條簡練,底足修坯滑潤,燒成純熟自如。本品不靠裝飾,以其單純和諧的釉色取勝.含蓄高雅,將孔雀藍的天然麗質(zhì)發(fā)揮到了極致。

錐把瓶是清康熙朝始創(chuàng),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造型為皇帝親自審定制作,后期多有民窯仿做。值得一提的是,與錐把瓶造型相似的有油錘瓶和膽式瓶。

清雍正仿哥釉洞石山形筆山(圖29)

長17.5、寬4.7、高8.6厘米。筆架為山形筆架,即宋魯應龍《閑窗括異志》所述“遠峰列如筆架”,為宋代時期延續(xù)下來的審美風格。此類簡單雅致的審美風格一直受歷代文人所追捧,直至現(xiàn)在,遠峰筆架常??梢?,而且材質(zhì)各異,瓷筆架山子以青花及仿宋五大名窯的居多。

這件瓷質(zhì)仿哥釉山子筆架造型雅致,如山峰般造型,高低起伏連綿變化,洞石山子錯落分布,頗具文房太湖賞石之美。器物滿施仿哥釉,釉面肥潤豐腴,表面開片,金絲鐵線錯落不一,盡得自然之趣。

更正:2019年第二期呂成龍《明代嘉靖、隆慶、萬歷朝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略談》一文中,圖22圖片說明錯誤。圖22.1應為“明萬歷青花折枝花梵文蓮花式洗”,圖22.2應為“民國仿萬歷青花折枝花梵文蓮花式洗”。

猜你喜歡
青花器物紋飾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青花志展覽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追尋青花的東方之美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器物之心
青花·木 產(chǎn)品設計
武夷山市| 修武县| 固始县| 九江县| 怀仁县| 容城县| 揭阳市| 宁武县| 安岳县| 洪泽县| 金川县| 漠河县| 芮城县| 克什克腾旗| 苍梧县| 宁明县| 武定县| 子长县| 定日县| 家居| 印江| 江达县| 理塘县| 灌阳县| 吉水县| 宁国市| 蛟河市| 玛曲县| 福建省| 五河县| 兴安县| 阿克| 长葛市| 宝鸡市| 和林格尔县| 申扎县| 桦川县| 合山市| 盈江县| 湄潭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