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政委 張秋利
摘 ?要:在三峽大學民族學專業(yè)研究生學位課程建設中,積極整合線下“學校課堂—田野課堂”與線上“精品數字課程”,探索民族學田野調查雙平臺課程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堅持“大課程、大融合、大學科”觀,注重培養(yǎng)研究生田野調查的洞察力,增強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既豐富了課程內涵,又提升了課程價值,從而使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課程真正服務于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關鍵詞: 民族學學位課程;田野調查方法;雙平臺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C9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3-0093-05
田野調查“是指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人類學家親自前往選定的社區(qū),通過觀察和參與觀察、各類訪談、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盵1]113作為民族學專業(yè)研究培養(yǎng)的核課程之一,“民族田野調查方法”應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田野調查是民族學理論驗證的主要手段,是學科創(chuàng)建的重要基礎。與許多學科不同,民族學研究特別看重一手資料。一手資料不僅可以驗證理論假說,也可醞釀新的理論、觀點。也正因為如此,民族學也是以經典民族志作為學科發(fā)展標志的。其次,田野調查是民族學研究生的基本功、是民族研究者的“絕技”。田野調查作為一種技術性方法,從事民族學研究的人士需認真掌握。最后,田野調查融“理論思維”和“實踐操作”于一體,又不純粹是技術的。田野調查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又可以說,是學習與感悟的統(tǒng)一。近十年來,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在建設“田野調查方法課程”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雙平臺”教學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線下課程:從學校到田野
為應對自媒體時代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課程建設也應隨之調整。當前,民族學家再也不可能像前輩一樣,流落在一個遙遠的小島,做一個“馬林諾夫斯基式”的田野調查。在田野調查課程建設中,我們根據課程特點、結合時代發(fā)展,探索“線上線下”即“O2O”(Online To Offline)的“雙平臺式”教學模式,把“田野調查方法”這門課程打造成一門學生喜歡、社會關注的精品課程。
(一)夯實學校理論教學
“田野調查”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許多人望文生義,把“田野調查”與“調研”、“采風”、“訪談”混為一談。與之不同的是,田野調查者應“經過專門訓練”,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理論儲備不足,調查者會對田野中的文化現象“視而不見”、“視而偏見”、“視而淺見”,也就很難達到調查效果。舉個例子,在田野調查中,我們可以經常觀察到民眾擺放不同的祭品去祭祀不同的神祇。這其中,“豬頭”是最為常見的祭品之一。若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在不同的祭祀中,“豬頭”的“生熟”程度是不同的。民眾會用生的、帶毛的、印滿血跡的豬頭去祭祀與自己關系遙遠、村寨之上的神祇;會用半生不熟的、在開水中燙煮過的豬頭去祭祀與自己關系既不遙遠、也不親密的神祇;會用熟透的、加入調料的豬頭去祭祀與自己關系親密的祖先等神祇。祭品的“生與熟”對應人神關系的“疏與親”。只有理論水平較高的田野調查者才能發(fā)現這一文化現象背后的文化邏輯,也才有資格做文化的解釋。如果要掌握田野調查這一“絕技”,就必須努力提升理論素養(yǎng)。因此,在學校教學中,要站在較高的理論視野來講授這門課程。
也正因為如此,在授課中,教師要注意融入、灌輸民族學的基本理論精神。首先,田野調查有一定的倫理要求,如:“關懷”、“相對主義”等學科理念?;仡櫭褡鍖W學術史,民族學調查的對象往往是非西方中心的“邊緣社會”、“邊緣群體”,我們要有“憐憫、尊敬”之心。再者,田野調查又是向“他者”索取知識的過程,有求于人,因此,田野調查者要自覺保護被調查的隱私、尊重被調查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其次,調查者要秉持“主位為主,客位為輔”的觀察視野。所謂“主位”,就是站在被調查者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這有些類似于我們經常講的“換位思考”,這背后的真實意圖是尊重“他者”文化的內在邏輯,調查者不能自以為是。所謂“客位”,是指從研究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是要用民族學理論視野、人文社會的一般思維去思考文化現象。然后,田野調查是一趟“朝圣之旅”,伴隨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在田野調查中,調查者要面對人身安全、人際關系相處、調查任務等挑戰(zhàn),這需要人生閱力去應對。最后,田野調查需要有成果:田野調查報告。田野調查報告是調查者圍繞某一個主題而撰寫的文化記錄及初步分析的文本。調查者是帶著“撰寫報告”的任務進入田野的,因此,“田野調查”又常常被稱為“田野工作”,也實際上也展現了一種學科素養(yǎng)。
要注重民族學田野調查課程的綜合性、全面性、層次性,立志于培育塑造一支經過專門訓練的“有敏銳洞察力”的田野調查隊伍。這一洞察力包括:“民族志的宏觀視野、民族志的歷史向度、民族志的理論抱負、民族志的反思力量”。[2]201-213因此,學校教學就是要培育學生觀察世界、閱讀田野的能力。當然,這一切需要在田野中去檢視。
(二)建設一流田野調查基地
在民族學學術中,田野調查基地為學科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像印度的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埃賽俄比亞的努爾人區(qū)、美國的印地安人保留地、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分布地等,都是涌現經典民族志成果的學術圣地。像江蘇省的開弦弓村、山東的臺頭村、云南的祿村、蜀滇交界的瀘沽湖、黑龍江同江市的赫哲族村、福建廈門的黃村等,是民族學中國化的標志??梢哉f,人類學家成就了田野調查點,田野調查點更成就了民族學科。國內諸多民族學傳統(tǒng)高校非常重視田野調查點的建設。早在20世紀末,云南大學在云南省精心選擇了10個地方,建設田野調查基地,開展研究生田野調查實踐教學。20多年來,云南大學民族學研究生培養(yǎng)與學術研究一直受益于此。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非常注重田野調查基地的建設。自2012年民族學院成立以來,學院就精心在大三峽區(qū)域選擇田野調查點,開展研究生田野調查教學與學術研究??梢哉f,建設“校地合作”、具有一流水準的田野調查基地一直是三峽大學民族學學科發(fā)展中孜孜以求的。這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13年至2017年的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基地”建設;2018年以來逐步展開的“三峽大學民族學田野調查基地”。前者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后者更側重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建設。目前,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已在土家族聚居的湖南龍山里耶秦簡博物館和兔吐坪村、湖北省咸豐縣麻柳溪村、宜昌市袁裕校家庭博物館四地設立了“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基地”。2018年,三峽大學獲批民族學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加強民族學以及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等專業(yè)方向研究生的培養(yǎng),學院又在湖北省鶴峰縣屏山考古遺址公園、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zhèn)、宜昌市夷陵區(qū)霧渡河鎮(zhèn)、湖南省沅陵縣七甲坪鎮(zhèn)四地建立了“三峽大學民族學田野調查基地”。后續(xù)還將在大三峽區(qū)域以及南亞地區(qū)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建設更多田野調查基地。
不同于民族學游動的調查點,學院努力建設固定的、長期的、有一定物質條件的田野調查基地。這有諸多優(yōu)勢。首先,有利于推動校地合作。學校追求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地方也可推動文化研究與社會發(fā)展,雙方利益共享,各有所得。其次,保障教學安全與方便。田野調查基地保證了調查中的信息溝通、資料共享、調查安全等。學院從而可以放開手腳,讓研究生在田野基放心工作。最后,田野調查成果更能充分應用。研究成果報送地方后,能為當地發(fā)展提供咨詢。如:為地方對外科技合作提供方便、針對某些專業(yè)領域直接提供研究報告等。通過基地的建設,田野調查點不再是“想象的異邦”,而成為成果不斷積淀的學術洼地。
二、線上課堂:精品課程及資源庫
所謂“線上課堂”,是指把現實課堂數字化之后,在課程網站上在線展示、開放共享的課程形式。“田野調查線上課堂”類似于最近炙手可熱的“慕課(MOOC)”,即“大規(guī)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通過綜合課程資源與學習管理系統(tǒng),提供的一種在線網絡課程”。[3]19與一般的“慕課(MOOC)”相比,“田野調查方法”在線課程更加復雜。除了應有之義的課程要素之外,田野調查積累的研究案例、視頻、照片及田野調查基地的信息逐步匯聚于此,從而形成資源庫。因此,“線上課堂”綜合性強、且在不斷地更新。
可以說,田野調查“線上課堂”的要素非常豐富。一方面是課程教師簡介。課程教師可以分為授課教師、實踐課指導教師、田野調查基地特聘教師三類,網站根據課程設置分別給予介紹。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專長,選擇田野調查指導教師。另一方面是課程大綱、教案以及授課視頻。一般而言,教學大綱統(tǒng)攝了田野調查的教學目的、任務、內容、進度及教學法等,教案是其文本呈現,授課視頻則是其理論課程共享的主要形式?!熬€上課堂”力求全方位展示田野調查方法課程的特點。因此,要以宏大的視野編制教學大綱,既要展示田野調查課程的技術性,又要展示課程的學科視野、哲學高度。同時,從知識生產的角度,還要展現田野調查的一般過程?!熬€上課堂”是按照普通精品課程的模式來建構的,但又因為田野調查的課程特點,又有其特色。
這一“線上課堂”的最大特色在于不斷匯聚、積累、更新的信息,包括視頻、案例庫、田野基地信息以及其他田野資料。首先,在視頻信息方面,在不涉及知識產權爭議的前提下,我們把田野調查中拍攝的視頻、人類學影片、人類學紀錄片、非遺專題片等資源納入到這一資源庫中,并向校內開放。其次,在案例庫積累方面,基于田野調查基地的調查成果,不斷積累,夯實了后續(xù)研究與課程教學的基礎。案例的積累不僅為再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為民族學有關“文化變遷”、“文化傳承”等經典主題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最后,在課程學習資料方面,在線學習資源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類課程資源主要四類:一是民族學經典教材、經典民族志、國內民族學研究經典書籍的電子版,并提供公益免費下載服務。二是課程學習的輔助資料。有歷年學年撰寫的讀書筆記、經典民族志導讀材料、著名民族學家簡況等等。然后是參考問卷、參考調查提綱等。三是課程授課老師個人資源。課程老師推薦自認為最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免費資源。
除此之外,在線課程也可以布置作業(yè)。民族學田野調查課程作業(yè)可以分為兩類,理論課程作業(yè)和實踐課程作業(yè)。理論課程作業(yè)有“擬定一份調查提綱”、“撰寫一篇讀書筆記”、“寫作一篇民族學研究論文”等形式。實踐課程作業(yè)有“做一次專題訪談”、“從事不少于15天的連續(xù)性的、專題性的田野調查”、“做一次參與式快速評估”等方式。學生可以根據情況自由選擇作業(yè)形式。宜昌市夷陵區(qū)霧渡河鎮(zhèn)田野基地就是進行田野調查實踐訓練的示范基地,這里不僅有漢民族史詩《黑暗傳》、《盤古傳》、《地母傳》,而且還是世界獼猴桃源產地,這里是從事文學人類學、民族生態(tài)學研究的佳地。
在三峽大學信息中心的支持下,搭建課程骨架、建設在線課程網站。在優(yōu)秀教學團隊、田野調查基地以及研究生的支持下,不斷夯實和更新課程內容。相比“慕課”,民族學田野調查雙平臺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更大。這一課程不僅是線上、線下雙平臺的,也是融合的。線上與線下課程的融合,既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也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在雙平臺教學模式的建設與探索中,其課程開發(fā)的價值還需要逐步體現出來。
三、雙平臺教學:探索與價值
三峽大學民族學田野調查有一定的傳統(tǒng)。早在20世紀80年代,三峽大學吳柏森等人就對鄂西土家族的歷史與文化進行調查究。2006年,三峽大學武陵民族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的老師在武陵民族走廊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2012年,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成立,民族學學科建設成為學院主要工作之一。在這一背景下,學院更為重視田野調查工作,并為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專業(yè)研究開設田野調查課程。2018年,三峽大學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獲批,民族學田野調查課程也正式作為民族學學科建設的三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
毫無疑問,田野調查課程對于民族學培養(yǎng)和人才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日益精進的民族學科發(fā)展背景下,如何傳承與創(chuàng)新,打造國內一流的民族學田野調查精品課程成為三峽大學民族學發(fā)展的自覺。我們在民族研究、學科建設以及研究生培養(yǎng)的探索中,“雙平臺”教學模式的突出價值逐步得以彰顯。
一是安全價值的提升。一般而言,民族學田野調查不僅是艱辛的,而且是安全風險也較大。作為一門課程,要優(yōu)先保證學生的安全。我們知道在民族學田野調查史中,一些驚心動魄的田野調查經歷,往往被初學者表述為浪漫的,而實際中,一名天真的田野調查者去具體進行田野調查時,才會發(fā)現其中的艱辛?,F實中,民族學田野調查出入的地方往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民族學家進行田野工作就如探險一般。我們鼓勵學生吃苦耐勞,但不主張學生冒險。雙平臺教學這一模式為研究生田野調查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安全保障,為研究生田野調查提供了諸多方便。例如,在鶴峰縣文化遺產局的支持下,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把田野調查基地放在鶴峰縣容美鎮(zhèn)屏山村的考古遺址公園內。文化遺產局提供了基本的住房、辦公設備、資料存儲柜。文化遺產局辦公室還為研究生田野調查提供有力的生活聯(lián)絡和研究聯(lián)絡保障。在他們的幫助下,三峽大學研究生在山區(qū)大縣——鶴峰開展田野調查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了。實際上,田野實踐中的人身安全一直是這一課程建設優(yōu)先考慮的議題。
二是信息價值的提升。研究生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需要接觸大量信息,而雙平臺模式集中了相關信息,提升了信息的集中度和利用率。從線下的田野調查基地看,基地就是信息中轉節(jié)點。首先,田野調查基地提供了好的信息報告人,提升了信息收集價值。一方面,田野調查基地對重要信息報告人建立檔案,隨時提供優(yōu)秀田野報告人的信息,提高工作針對性和調查效率;另一方面,田野報告人與基地保持長期聯(lián)系,建立信任關系,也有利于田野調查。其次,田野調查成果在基地的積累,提升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價值。我們在宜昌市夷陵區(qū)霧渡河鎮(zhèn)建立的田野調查基地,不斷搜集與整理當地的民俗文化、民族生態(tài)資料,為研究生后續(xù)田野調查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最后,共享機制提升了田野調查信息的綜合價值。三峽大學民族學田野調查基地不僅對本校研究生開放,也歡迎友校研究生、當地研究者和其他專家。保持開放的田野調查基地也讓外來信息匯聚,從而進一步提升了田野調查基地的信息節(jié)點地位。而線上課程又進一步匯聚各方信息,為田野調查提供了更多便利。
三是應用價值的提升?!瓣P懷”一直是民族學的基本精神之一。著名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也強調“人民的民族學”。正因為如此,田野調查不能單向度向研究對象索取,也應向研究對象“回禮”。我們在宜昌市夷陵區(qū)霧渡河鎮(zhèn)的田野調查基地就設在一片獼猴桃基地旁,這里是世界獼猴桃的原產地,我們組織學生對獼猴桃進行民族生態(tài)學研究,就是想為當地獼猴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支持。不同于農業(yè)專家,我們除了對霧渡河鎮(zhèn)獼猴桃的生物學特征進行概述外,還對霧渡河鎮(zhèn)獼猴桃的歷史發(fā)展、民間傳統(tǒng)野生獼猴桃馴化、獼猴桃食品制作、獼猴桃農業(yè)遺產等主題進行民族生態(tài)學分析,為當地獼猴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建議。我們在鶴峰的田野調查基地就設在屏山考古遺址公園之內,致力于對土司文化遺產、萬里茶道文化線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助力鶴峰文化大縣建設。因此,田野調查在取得學術成就、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應回饋當地。
四是教育價值的提升。一般而論,許多人認為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僅是一門具體的調查技術而已,而無法體會到民族學田野調查在學科發(fā)展史中的脈絡性作用。理想中的田野調查方法課程不應停留在技術課程教學層面,還應在理論儲備和實踐層面上多下功夫?!半p平臺”模式努力提升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的課程價值,不僅注重理論教學,也重視田野實踐,更強調用理論的視野和態(tài)度去“閱讀田野”,用田野的實踐去延伸、拓展理論,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
結語
在民族學田野調查雙平臺教學模式的建設與探索中,我們依托優(yōu)秀的教學團隊和逐步完善的田野調查基地,建設線上線下相融的雙平臺教學課程模式,打造一流的精品課程,支撐三峽大學民族學學科建設。這一課程建設的要點在:一是大課程觀。雙平臺教學模式讓課程走出書齋,進入田野,又匯集于“線上”,其宏大的課程觀讓課程本身實現了超越。二是大融合觀?!半p平臺”教學模式既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學科與田野的融合、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也是課程與技術的融合、積累與開放的融合、傳承與延續(xù)的融合。三是大學科觀。雙平臺教學模式服務民族學科,也服務三峽大學其他相關學科,如:人文領域的中國語言文學、藝術、體育;自然科學領域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學、水利學等?!半p平臺”教學課程的資源也向其他學科的師生開放。目前,三峽大學民族學田野調查雙平臺教學課程正在建設之中,雖已取得些許成績,但前路艱辛,唯有務實重行,久久才能為功!
注 釋:
[1] 白振聲:《民族學教研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2] [美]大衛(wèi)·費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龔建華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曹靜、王康:《計算機應用基礎與實踐教程》,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