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四十不惑,也許40年的歷練已讓人可以看透太多東西,也可以讓一種精神更加堅定,持續(xù)傳承下去。梅賽德斯-奔馳就在其G級車型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仍然保持初心,一騎絕塵,馳騁在漫天風沙當中
沙漠別處也有,但在敦煌,卻有著另外‘一個意義。1979年不但是G級車型誕生的日子,也是莫高窟對外正式開放展出的年份。所以,在G級四十周年,奔馳與莫高窟開啟合作,奔馳的星愿基金就莫高窟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以及文化教育扶貧方面展開深入合作。而我們也有幸參觀了莫高窟中一些早期未對外開放的窟,不但感受到了文化瑰寶的偉大、魅力,更對奔馳在人文方面思想起了敬意。
也許正是因為有著文化傳承的思想,經(jīng)典的G級車型才會一直延續(xù),我們才再有機會于敦煌的沙漠中肆意馳騁。敦煌的沙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顆粒比較細,有些人說顆粒更大的沙漠有助于車輛行駛,因為地面更堅硬,車輛的附著力更好。其實,敦煌沙漠的較細顆粒反而會在不斷的車輪行駛過程中更緊密,間隙更小,有助于車輛行駛和脫困,不過也在一些浮沙路段更難行駛,更容易陷車,所以這條古絲綢之路上的沙漠可以說是一個越野車的天然樂園、挑戰(zhàn)之地。
這一代的G級有個特別明顯的改善,那就是整體的駕駛舒適性得到了提高。我們駕駛著G 500車型在沙漠上做小范圍的爬坡,斜坡行駛,甚至一些連續(xù)顛簸路段,都會感受到車身的剛性出色,路感清晰,但是回饋到座椅和方向盤的震動卻并不惱人,甚至還減少了一些車內(nèi)物件在彈跳過程中帶來的雜音。而駕駛著G 500我們反而更覺得車輛適合越野,相比于AMG G 63來說,油門的響應沒有那么激進,并且在沙漠爬坡這種阻力隨時會變的情況下,可以更輕松、細膩的控制油門,改變合理的動力輸出。
所以在G 500可以輸出610?!っ椎腣8發(fā)動機支持下,我們對于沙漠中那種漂浮式駕駛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好把控,但是當一些更軟,坡度更大的路段時,我們還是要隨時下車觀察路況,并且根據(jù)路況合理“撒氣”,也就是放低胎壓,最后我們基本是保持在1.2bar左右的胎壓下完成了整個路段駕駛。
在沙漠駕駛其實還要隨時關(guān)注車輛四周的障礙物,所以奔馳特意安排我們體驗了G級車型的越野攝像頭和后視攝像頭,我們在指定的裝桶賽道區(qū)域可以輕松的靠主觀結(jié)合攝像頭來駕駛,攝像頭的可視角度和距離倍率也讓人很舒服。只是車內(nèi)的雙12.3英寸高清顯示屏,以及64色氛圍燈讓我們瞬間有些恍惚自己駕駛的是一輛硬派G級車型,不過當我們換到了后排,那“小板凳”般的座椅也一下就將我們打回了現(xiàn)實。
而在整個試駕過程中,最刺激的環(huán)節(jié)要算駕駛AMG G 63車輛沖刺幾十米高的沙丘了,甚至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起步之初,我們看著深淺不一的沙漠路面,知道其中的坑洼很多,路面軟硬隨時在變化,但我們也對車輛有著足夠的信心,241毫米的離地間隙可以保證車輛在坑洼路況的通過性,而三把差速鎖和越野低速擋也另我們底氣更足了,當然我們只開啟了中間的一把鎖。
起步時我們雖然有意的控制住油門輸出,讓850牛·米的峰值扭矩別那么迅猛的輸出,但是在下坡路段,還是有些車速過快,從而在一些坑洼路面,不得不大力制動。但是我們還要保證一定的初始速度,因為下坡后就是沖刺沙丘了,在沖刺過程中,其實膽大心細很重要,因為AMG G 63的動力輸出十分激進,0-100公里/小時加速僅需4.5秒,所以車速太快,在斜坡上有可能翻滾。同時,在沖刺沙丘的時候車輪有時會感受到更大的沙漠阻力,此時駕駛G 63車型就沒那么“舒服”了,一個小失誤就可能讓動力輸出過大,從而車輪陷入沙子中。
所以說,在沙漠中駕駛,其實不是完全比快,有些時候在中低速駕駛,那種感受車輛狀態(tài)隨時變化,駕駛員與車輛達到一個默契,見招拆招才是最富有樂趣的。
在一遍遍沖刺沙丘,車身側(cè)滑的修正當中,感受了沙漠駕駛的刺激,豐富了我們的沙漠越野駕駛技巧,更讓我們越發(fā)深入地了解40年傳承的G級車型。也許就像莫高窟這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就像這亙古不變的敦煌沙漠,梅賽德斯-奔馳G級也會有著屬于自己獨有的傳承,續(xù)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