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剛
豆類的家族中,蠶豆當屬別稱最多的一種,又名胡豆、南豆、佛豆、豎豆、仙豆、羅漢豆、蘭花豆、野豌豆等。翻閱歷史典籍會發(fā)現(xiàn),蠶豆每一個別稱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譬如,胡豆一名的來歷與張騫出使西域相關(guān),宋代李昉等編纂的《太平御覽》稱:“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至于為何叫做蠶豆,顧名思義肯定與蠶有關(guān)。民間的解釋是,蠶豆在寒露時節(jié)下種,翌年春蠶吐絲時成熟,故名“蠶豆”。元代農(nóng)學(xué)家王禎關(guān)于蠶豆名字由來的說法,和民間廣為流傳的解釋大同小異,他在《農(nóng)書》中說:“蠶時始熟,故名。蠶豆,百谷之先,最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飯充飽。”而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卻持不同看法,他在《食物本草》中認為“豆莢狀如老蠶,故名”。關(guān)于對蠶豆的描述,清代吳其??芍^生動傳神:“夫其植根冬雪,落實春風,點瑿為花,與麥爭場,高豈藏雉,同葚共熟,候恰登蠶,嫩者供烹,老者雜飯,干之為粉,之為果?!?/p>
舊時的鄉(xiāng)間,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蠶豆。不像黃豆、綠豆大面積種植,僅在田間地頭或者房前屋后見縫插針種上一小片,收獲后讓家人嘗嘗鮮。從地里采摘回來一籃子帶莢的蠶豆,剝開肥厚而綠暗翠綠的豆莢,兩到四個淺綠如碧玉的豆粒靜臥在里面,猶如熟睡的嬰兒一般,再剝開豆粒外面的綠衣,圓潤溫軟不勝嬌羞的蠶瓣就出來了,粒粒飽滿,碧綠生青,嫩得一掐一股水,讓人心生憐愛。鄉(xiāng)間吃蠶豆,講究的是趕早不趕晚。越早,蠶豆越鮮嫩,口感越好。將新采摘的帶莢蠶豆放入鍋中煮,是鄉(xiāng)間最常見的吃法。當然,不是用清水煮,要在水中加入花椒、八角、茴香等大料,先大火后小火,待鍋中的水基本瀝干時,五香面蠶豆也就煮成了。鄉(xiāng)村孩童們的想象力總是出奇地豐富,煮熟的蠶豆除了大飽口福外,還用針線一顆顆串成一大串,掛在脖頸上充當項鏈,女孩戴,男娃也戴。不過,蠶豆項鏈是戴不了多長時間的,三五孩童在村舍街巷間追逐玩耍,往往新鮮勁兒一過,就會把一顆顆熟蠶豆捋下來扔進小饞嘴吃了。
在蠶豆的諸多吃法中,油炸蠶豆最好吃,嚼起來嘎嘣脆,吃起來滿嘴香,但在過去,鄉(xiāng)人卻很少炸著吃,油是奢侈品,莊戶人家不年不節(jié)是舍不得過油鍋的。等蠶豆過了時令,風曬得干硬,顏色也綠中泛紅,鄉(xiāng)人謂之“老蠶豆”。炒老蠶豆也是一種不錯的吃法,鐵鍋內(nèi)放些細沙,待沙炒熱之后,放入蠶豆翻炒,先是蠶豆扁扁的身體慢慢變圓,隨后就會聽到“噼噼啪啪”的爆裂聲,一個個隱匿在細沙之中的蠶豆,在高溫的炙烤下裂開了口子。找來一個草篩子,篩去沙子,僅留蠶豆,一屋子都氤氳著濃郁的焦香。孩童們嘴饞,牙口也好,焦香的蠶豆是他們的最愛,抓一個扔到嘴里,咯蹦一聲,翻嚼兩下吐出皮,滿口香脆。
新鮮的蠶豆可做百樣菜,或清炒或煲湯,亦煮亦燴,柔嫩味美,翠軟鮮香。譬如,蒜香蠶豆就是一道做法簡單卻味道鮮美的菜肴,先是把蒜瓣拍碎后放入油中爆炒,然后倒進適量青蠶豆,翻炒至豆皮起皺,倒入蔥花、鹽,翻炒些時便可出爐。這道菜屬于烹飪中的干煸之法,做出來的蠶豆外邊焦里頭嫩,勁道還有嚼頭;皮是咸的,但里面卻因為沒有浸入過多的鹽而味道清淡,吃起來一股清新的鄉(xiāng)野氣息溢于齒唇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