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先生猝然離世,年僅55歲。英年早逝實在令人傷痛,而他30多年來潛心鉆研的摹印絕活后繼無人,很可能就此失傳,更是讓人扼腕嘆息。
人們對沈偉先生的了解,更多的是源自3年前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記錄片。他是故宮唯一的摹印傳人。何為摹?。亢唵蝸碚f是讀印、臨摹,再刻印之后蓋印到修復的書畫作品上。在故宮的書畫修復工作中,沈偉最后的蓋印是重中之重。他成功了,一切大功告成;他失敗了,之前的修復工作全部作廢。
這份重要,令沈偉無比小心,從讀印到蓋章,一刀一筆沉浸其中,不但形神兼?zhèn)?,更要展現出不差毫厘的原印風采,體現出刀筆的情景和意趣。為了追求“真實還原”,在蓋章之前沈偉更是仔細研究紙張、絹綢的質地,為找準蓋章的位置,他會用鎮(zhèn)尺細細測量,分毫不差。
摹印,這是一份持重的、孤獨的手藝,重重宮門背后,沈偉隔絕了浮世喧囂。穿過故宮里一條幽深的過道,就是他每天上班的院子。他上班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澆水。澆完了花,有時候還會喂貓,他給兩只野貓起名“花子”和“灰子”。它們是這里的“宮寵”,夏天趴在紅色的窗欞邊,冬天趴在暖氣上,憨態(tài)可掬。
做完這些事,沈偉走進院中最敞亮的北房,挑選一個天氣、陽光和心情都俱佳的時刻,拿起刀,這便是屬于他的時刻了,聚精會神,一揮而就。仿刻一枚古印,從動刀到完成,大約需要一天的時間,而這之前的琢磨和研究,就不知道要花費多久了。
沈偉始終記得師父的教導——守規(guī)矩,一是守住寂寞,二是要認真,不能有絲毫差錯。“人家兩年、三年畫出來的畫,我們蓋印章就是十分鐘,不能錯。蓋錯了沒法修,印章是紅的,擦不掉的,所以干一輩子不能出錯。” 30多年來,沈偉雕刻仿制了1000多枚古印,在臨摹的書畫上蓋了上萬個印章,沒出過一點差池。
仿刻的間隙,沈偉望著窗外的核桃樹和柿子樹,那是師父劉玉多年前親手栽下的,早已是果實累累。師徒兩人就在這樹下喝茶聊天、琢磨古印,日子就這么悠然地過去了,幾十年仿佛就是一個瞬間。
沈偉是故宮里“三代單傳”的摹印傳人。中國印堂有南陳北金的說法,金禹民大師就是北派的篆刻代表人物,也是故宮博物館摹印的開創(chuàng)者,金禹民只收了一個徒弟,那就是沈偉的師父劉玉,沈偉也是劉玉培養(yǎng)的唯一徒弟。摹印不但需要技藝,更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博覽群書,而且要廣臨秦漢古印,鉆研各種流派,熟練掌握各種技法。這是一門需要專心和吃力的工作。
幾年前,沈偉在接受采訪時,說出他最大的煩惱,“故宮的下一代摹印傳人,會在哪里呢?”原本以為時間還有,來日可期??上乱淮鷤魅诉€沒選定,沈先生卻英年早逝。如今只有他用過的刀具,記錄著他的一片匠心。
熱議銳評:沈先生溘然離世,一身絕學無人傳承,隨之消失的是傳統(tǒng)的技藝,也是它所承載的文化。為此,我們遺憾、失落,心頭生出無以言表的枝枝蔓蔓。然而,通過文字、影像,了解了沈先生沉醉摹印三十余年的歲月,心中又似乎有了某種安慰,甚至些許感激。感謝他“擇一事、終一生”的態(tài)度,讓我們明白什么是堅守、什么是執(zhí)著;感謝他守著規(guī)矩、守著寂寞,才能讓我們看到修復如昨的文物,帶我們領略古代宮廷的生活;感謝他不疾不徐的修身養(yǎng)性的態(tài)度,讓我們在他淡然的身影里,感染著一顆安靜的心,滌凈功利和浮躁,懂得如何守住自己的志趣。
許多傳統(tǒng)的技藝,經受住了朝代的更迭、戰(zhàn)火的摧殘,卻無法融入現代文明的軌跡。我們感嘆于摹印技藝的后繼無人,這是歲月的遺憾。技藝無法傳承,而沈先生其人,“素心若雪,淡如清風”的匠心與風骨,卻是精神與心性的傳承。愿逝者安息,生者守住寂寞、認真前行。
素材運用:匠心;傳承;做好一件事;生命中的那道光;永遠在路上……
(資料來源: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