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明
說到唐代,距今1400多年,許多人和事,人們都淡忘了,但一談到唐詩,即便是呀呀學舌的稚童,也會誦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保樫e王《詠鵝》)“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保ㄍ踔疅ā兜躯X雀樓》)同樣,一提到宋詞,不論老少,人們也會隨口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保ㄌK軾《水調歌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保ɡ钋逭铡度鐗袅睢罚皸盍?,曉風殘月?!保馈队炅剽彙罚┛梢?,唐詩宋詞,一直活在人們心里,流傳在人們口中。為什么唐詩宋詞,能穿越時空、令人經(jīng)久不忘,并且還熱在當下、感動著我們呢?我體會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字里行間,浸透一個“情”字。
我認為,唐詩宋詞,是漢語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藝術作品。她簡潔,優(yōu)美,朗朗上口,便于傳唱,把漢語中所蘊含的審美潛能,充分地展現(xiàn)了出來。我們讀唐詩宋詞,可以欣賞到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黃昏雄奇壯觀的美景,可以感受到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可以領略到蘇軾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超脫的胸襟,還可以體會到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堪那,冷落清秋節(jié)”的纏綿悱惻和凄婉動人的情感。所以,唐詩宋詞,以其獨特的多重魅力,傳誦千年,流芳萬古。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聲,莫深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他認為,詩歌應以感情為根本,以語言為枝葉,優(yōu)美動聽的聲韻如花朵,含義深刻的意義像果實。這就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對詩歌的藝術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自古至今,大凡寫詩填詞的人,其心靈深處,總有一種“非同凡響”的情感——家國情懷,且情真情實、情深情摯。因為真正的好詩,是內(nèi)心豐富情感的涌動。初唐大學者孔穎達說:“情志一也。”(《左傳正義》)情與志,在唐宋人看來,其義是相通的。所謂情志,指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當然,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這些都是唐詩宋詞所包含的內(nèi)容。如杜甫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詩記錄下來。筆尖始終凝聚著家國情懷。如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于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的茅屋在大雨中搖搖欲墜,而他想到的卻仍是天下的窮苦百姓。假如他們都有房子住,我就算是凍死在這茅屋里又有何妨呢?杜甫這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嘆,強烈地表達了他對遭遇不幸者的深切同情、與國家與人民共生死的高尚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心懷家國天下、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感。既然如此,唐宋時代距今雖然久遠,但彼此也因此而沒什么距離了。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nèi)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對保家衛(wèi)國英雄的贊美,等等。正因如此,唐詩宋詞中的典范之作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和價值判斷,也就毫無障礙地傳遞到今天。這些作品,仿佛就是當代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為我們而寫的,仿佛就是代替我們來抒寫內(nèi)心情思的。
其二,人生百味,噴涌一個“美”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了。人民做了主人。經(jīng)過改革開放40多年,人民更是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引領下,國泰民安,社會和諧。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在眼下,卻少有人像唐宋詩人詞人那樣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更少去珍惜轉瞬即逝的人生片斷。如詩仙李白花間獨酌,與明月的親近:“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夜之下,詩人將與大自然的體悟,融入詩中。讓人覺得詩人就在眼前。更為重要的是,唐詩宋詞中蘊含著美好的人際情感,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比如天倫之情,像孟郊《游子吟》中那對母愛的深切歌頌,像杜甫《月夜》詩中對妻兒的深情思念。這些都是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尚如許多詩詞中對人間友誼的歌頌。這也是唐詩宋詞中,發(fā)揮得最為充分的一類主題。唐詩宋詞中所展現(xiàn)的離別情懷和場景,用今天的話說,其描寫簡直就是栩栩如生。如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讀詩句,仿佛看到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上飲酒吟詩,相互唱和。一會兒揖手告別。李白望著孟夫子一步步走下樓,登上船,船兒在那江中漸行漸遠。李白遠遠目送著,直到雙眼看不見了,再返回樓上,樓上視野開闊,最后又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船在江面上越走越遠,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深情厚意,一如江水,綿綿不絕。類似如此描寫古人生活中的細節(jié)、片斷,都是極其生動鮮活,興味盎然的。所以,閱讀唐詩宋詞,可以讓我們從古人的生活中得到許多啟示,可以把生活的節(jié)奏放得再慢一些,生活得更從容一些,盡量細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盡管人生百味,浸透著甜酸苦辣,但是一旦進入了藝術化的詩詞里,便會更深切地體悟到人生的意義和藝術的美感。
其三,豪吟低唱,傾吐一個“真”字。
文學即人學。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蘇軾等無數(shù)詩人詞家的詩詞作品,因為寫得好而千古流傳。多年來,我十分喜歡閱讀他們的作品,并深刻體會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成為一流的詩人和詞人”這樣的結論。從這重意義講,讀詩其實是讀人。而讀人,其實又是在體驗一個“真”字。這個“真”字,既是藝術體現(xiàn)的“真人”;同時,也是真人體現(xiàn)的“藝術”。
如李白詩詞中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意氣風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對自己是滿滿的自信,也只有他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崩畎椎脑娭校皇菦]有苦悶、牢騷,而基調始終體現(xiàn)了昂揚奮發(fā)的精神。比如他的《行路難》,具體描寫了道路的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所以,他問:“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詩的結尾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闭b讀李詩,一位詩仙,宛然飄逸眼前。而多讀李詩,又使我們在人生境界上,更加追求崇高而拒絕庸俗,思想上更加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而舍棄作繭自縛。顯然,這是藝術感化作用的結果。
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為典型的詩人,被人稱為“詩圣”。他服膺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以關愛天下蒼生為已任。他時逢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關頭,親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前后的動蕩時代。他用詩描繪了兵荒馬亂的時代畫卷,也傾訴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沉郁情懷。雖是窮困潦倒的一介布衣,卻名至實歸地躋身于中華文化史上的圣賢之列。
尚如蘇軾,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響,在朝為官時風節(jié)凜然,在地方官任上則政績卓著。另一方面,他又從道家和禪宗的思想里,吸取了離世獨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瀟灑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他一生屢經(jīng)磨難,曾三度流放,直至荒遠的海南。在他被貶黜的七年間,已有多位親人離世,64歲的他才渡過瓊州海峽北歸?;貧w大陸時,白天風高浪急,晚上才能渡海??伤麉s高興地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情。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沼圄斲懦髓跻?,粗識軒轅聽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在經(jīng)歷一生的苦難之后,他依然認定“天容海色本澄清”,覺得不虛此行,可以想到皇帝(軒轅帝)奏樂聲。多么的曠達樂觀、寵辱不驚,真正體現(xiàn)了對艱難困苦現(xiàn)實的精神超越。他所寫的作品中,飽含了強烈的人生觀意義,對我們有巨大的精神振奮作用。讀著這位偉大詩人的作品,仿佛他就站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誦讀著他的作品,仿佛走進了他那偉大的心靈。這是因為,他的作品里,吐露了一個“真”字。當然,這個真字,是真正的藝術之真。只有藝術之真,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他的藝術精神。藝術的作用,感染了我。我也從藝術的感染中得到了升華。
概之,李杜蘇三人的作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格境界。我以為,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碧圃娝卧~,雖距我們千百余年,但始終是站在歷代讀者心頭的鮮活藝術。我想,這正是因為她具有頑強的藝術生命力之所致吧。也是她能熱到今天、感動后人的奧秘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