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星
在新四軍將領中,李一氓是相當特殊的一位。
李一氓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中央蘇區(qū)的反“圍剿”戰(zhàn)爭和兩萬五千里長征。長征到陜北以后,他調任毛澤東的秘書,陪同毛澤東去和徐海東見面,近距離觀察了毛澤東對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的指揮。若論從軍之早、軍事生涯之豐富,是新四軍多數(shù)將領不可比的。但是,李一氓一直在領導機關做秘書工作、宣傳工作或保衛(wèi)工作,只是參與治軍,始終沒有指揮過戰(zhàn)斗,更沒有上陣廝殺,刺刀見紅。長征途中,他有過兩次身臨前線的機會。一次是紅軍將要進入湖南時,中央軍委抽調一批湘南籍的連排干部,組成一個湘南營,由一位湘南籍的團長任營長,調李一氓任政治教導員,想在湖南南部打幾仗,然后分散發(fā)動群眾,開展游擊戰(zhàn)。后來形勢變化,這個計劃取消,湘南營就解散了。又一次是遵義會議后,中央軍委決心殲滅尾追川軍,將機關干部分到戰(zhàn)斗連隊以加強領導,李一氓也分到一個連隊當了副政治指導員。后來覺得打這一仗不利,機關干部各自回到了原來的部門。李一氓晚年寫道:“這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急風暴雨時期。今天想來,如果當時能直接參加前線的武裝斗爭,對自身的鍛煉可能更有益處,可惜把這個機會錯過了?!?/p>
李一氓
李一氓參與了新四軍的組建。當年,新四軍按照國民革命軍的統(tǒng)一編制,軍部設秘書、參謀、軍法、軍需、軍醫(yī)、副官六個處,同時繼承紅軍的傳統(tǒng),將政訓處改為政治部。李一氓任秘書處處長,兼任軍法處處長,黨內又是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東南局)秘書長。秘書處掌管文電,承辦會務,還有協(xié)調其他各處的職責,重要性自不待言。軍法處也很重要,因為新四軍政治部起初還沒有鋤奸部或保衛(wèi)部,純潔內部、肅清奸細甚至地方上的反特斗爭,都由軍法處負責。李一氓做這兩份工作,稱得上駕輕就熟。北伐戰(zhàn)爭中,他就是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和南昌總政治部秘書長。南昌起義時,他任參謀團秘書長。在中央蘇區(qū),他當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保衛(wèi)局執(zhí)行部長。難的是另一項任務。離開延安時,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人李富春特地囑咐他:你和葉挺、項英都熟悉,到了新四軍,要作為他們之間的緩沖人。那時他想不出有什么需要緩沖,后來才體會到這是難以破解的矛盾。葉挺給他寫過一封信,說“居士不適于當一個廟子的方丈”,意思是自己已經不是共產黨員,當不了共產黨絕對領導的新四軍的軍長。項英則認為自己對葉挺已經是足夠尊重,至于軍權,當然要牢牢抓在他這個黨委書記手里。直到皖南事變時三人訣別,李一氓還是遺憾地未能完成緩沖的重任。他自己說:“我作為緩沖人,明顯地失敗了。”
李一氓在皖南事變中脫險到達蘇北后,起初任淮海區(qū)黨委副書記和淮海行政公署主任。后來淮海區(qū)和鹽阜區(qū)合并為蘇北區(qū),他任蘇北區(qū)黨委副書記和蘇北行政公署主任。新四軍創(chuàng)建的八個抗日根據地統(tǒng)稱為華中抗日根據地,但是并沒有成立華中抗日民主政府,八個根據地各自的行政公署,就是最高的政權機構。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蘇北、蘇中、淮南、淮北四個根據地連成一片,于1945 年11 月成立了蘇皖邊區(qū)政府。李一氓任邊區(qū)政府主席,淮北的劉瑞龍、蘇中的季方、淮南的方毅和教育家韋愨任副主席。也就是說,在新四軍時期,李一氓是職務最高的人民政權領導人。他擬定了雄心勃勃的施政綱領,還為中共中央要從延安遷駐淮陰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遺憾的是,國民黨悍然發(fā)動內戰(zhàn),新四軍不得不棄守淮陰,李一氓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這個邊區(qū)政府就在1946 年9 月結束了。
李一氓一生有許多遺憾,最遺憾的當然是皖南事變。他在晚年說:“皖南的山水景色優(yōu)美”,“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地區(qū),1941年我們萬般無奈,被迫地把它作為戰(zhàn)場,攻不能前,退又無據,只落得一個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至今想起來,還是一件恨事。”
1941 年2 月24 日,李一氓在皖南事變中突圍,經徽州、金華、衡陽、桂林到了廣東韶關,請黨的廣東省委代他給中央發(fā)了第一號電報,報告“已安全脫險到粵”。從韶關到香港后,又給中共中央發(fā)了第二號至第六號電報,報告皖南事變經過和他的看法。這些電報是皖南事變親歷者最早向中央作出的書面報告,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這些電報表明,李一氓對皖南事變的教訓有著清醒的正確的認識。
李一氓的第二號電報就講到新四軍北移行動遲緩的五個原因?!白詻Q定北移后,項英同志始終動搖不定,有時想蘇北,有時想皖北,拿保全力量作為不堅決迅速行動之掩護。我個人曾三次進言,催促行動,少數(shù)損失可毋庸顧忌,皆被拒絕,且以從蘇南你可以穿便衣走,而槍桿子不能化裝之語加以斥責”,“后來中央書記處給項袁周的斥責電到了之后,同時得到情報四十師已進到涇縣、旌德之線,才決定行動。那時還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但如果決心快,在三十一日或一月一日就出發(fā),事情也不會鬧到如此之糟”,“行動既決定,即應作行軍部署。但不知何故,決定到四日晚出發(fā)”。四日大雨,五日又大雨,“到六日晚才行動,又遲了兩天,使敵人有時間準備好而我反變?yōu)楸粍印薄?/p>
李一氓的第三號電報講到,七日戰(zhàn)局已“處于被動及不利的地位”,開會討論進退。葉挺先后提出兩個方案,都遭項英反對。參謀處的李志高和葉超提出第三方案,接著又有第四方案,也都被項英否定?!胺磸陀懻摱棻救藙t無具體意見,但又反對別人的意見”,這種猶豫不決,當然是兵家大忌。
李一氓的第六號電報說:“這次戰(zhàn)役失敗主要的當然是項的政治領導的錯誤,但如果就軍事來說,也犯了極大錯誤?!彼还擦信e了十一條教訓,其中一條是:“估計敵人太低,估計自己太高。以為四十師不堪一擊。”他后來對此又具體說明:“蔣介石以七師之眾,布置在皖南新四軍的周圍,形成一個大包圍圈,他們肯定是要動手的。我們沒有看重七個師比三個團的軍力懸殊問題,而是認為我們可以對付某一個師,置其他六個師于不顧,安然就道。然而我們兵力不集中,地形不熟悉,所以栽了一個大跟頭。”
李一氓看到了行動遲緩、敵情不明、臨陣慌亂、指揮不當必然造成的失敗。他提出過意見,別人也提出過意見,都未被采納。他對改變局勢完全無能為力,只能眼看著英勇抗擊的戰(zhàn)友們一個又一個倒下。這種焦慮不安、無可奈何的心境,是很折磨人的。
讓李一氓更為遺憾的,是1月10日晚上的錯誤行動。他在第四號電報中向中共中央報告,在戰(zhàn)局最困難的10日晚上,項英派人找他,拉著他的手就匆匆向后走。他起初以為是找地方開會,后來發(fā)現(xiàn)“項又要來他三年油山那一套”,而且沒有叫葉挺同行?!拔耶敿幢硎疚也煌麄冏摺保傲硐朕k法打游擊”。后來找到秘書處、軍法處的一些同志和地方黨的同志共三十余人,也離開了隊伍。11 日下午遇見第五團,決定隨第五團打游擊。李一氓檢討說:“我承認我當時沒有堅決反對,只是簡單不滿意,不與他們同行而已”,“我受了他們的影響,沒有到最后時機,便脫離部隊,這是我的錯誤”。1941 年夏天李一氓到蘇北鹽城,又向中共中央華中局作了報告。華中局認為他“對項英的機會主義錯誤采取調和態(tài)度和自由主義,應該在組織上給一個警告”。中共中央批準了這個意見。于是,又讓他在華中局的會上正式做一次檢討,由劉少奇宣布給他口頭警告處分。這是李一氓在1925 年入黨以后唯一的一次組織處分。
1981年是皖南事變40周年。這年秋天,李一氓到南京望江磯的項英墓憑吊,寫有七律一首。
秣陵秋染淺丹霜,獨有荒墳臥望江。麥飯籃空慚無奠,桐弦調走笑雌黃。臨危受命原無忝,到死方休亦可傷。四十年間云嶺怨,皖南山色自蒼蒼。
1982 年清明,李一氓手書此詩,寄給了皖南涇縣云嶺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不料有人看到后,認為此詩格調低沉,一直反映到中共中央書記處,弄出一場小小的風波。其實,項英這樣一位老革命家,竟然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殺害,李一氓作為親近的戰(zhàn)友,來到他的墓前,深感惋惜,流露傷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也是1981 年,一氓老贈我墨寶,寫的是宋人孫浩然的《離亭燕》上闋(如下圖):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唐詩宋詞,名家眾多。孫浩然是很沒有名氣的一位,因為他只留有兩首詞,而且生平不詳。我那時對新四軍和一氓老都知道很少,不懂得一氓老為什么寫這首詞。后來我參與撰寫新四軍史,又多次到云嶺一帶去過,這才渙然大悟:水浸碧天,蓼嶼荻洲,竹籬茅舍,這些不都是皖南景色嗎!一氓老喜歡這首詞,可能就是使他想起了皖南。皖南,是他一輩子抹不去的情結。
1942 年3 月,李一氓從鹽阜區(qū)到淮海區(qū)的沭陽縣陳圩村,就任淮海行政公署主任。對李一氓來說,領導一個敵后環(huán)境的抗日民主政府,是完全陌生的工作??鬃诱f得好:“君子坦蕩蕩。”李一氓走出皖南事變的陰影,以坦蕩的胸懷輕裝上陣,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
那時候,淮??谷崭鶕匾呀泟?chuàng)建一年多,但是保衛(wèi)根據地的斗爭還很艱巨。日偽軍常來“掃蕩”和蠶食,國民黨頑固派不時鬧摩擦,還有土匪的騷擾。從這年11月中旬起,由于日偽軍的大規(guī)?!皰呤帯?,李一氓率行政公署轉移到泗沭縣的莊圩、里仁、北裴圩、穿城一帶,有時一個月里數(shù)度搬遷。李一氓曾經自嘲:我們這個行署,真成了不停地行走的公署。在這種艱難的日子里,李一氓和農民同吃同住同甘苦,堅持了民主政府的正常工作。
鞏固和發(fā)展根據地,首先靠軍事斗爭?;春^(qū)黨委書記金明和淮海軍區(qū)司令員劉震,都以主要精力領導著反“掃蕩”和反摩擦戰(zhàn)斗。李一氓認為,作為政府,主要的任務是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保證軍糧民食。軍糧有了保證,農民生活得到改善,根據地才能鞏固和發(fā)展。而要達成這個任務,必須搞好二五減租。早在1937 年8 月中國共產黨頒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已經提出減租減息的口號,后來又有具體的政策規(guī)定。但是一旦實行起來,還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淮海區(qū)1942年開始減租,農民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又要求按照二五減租的標準,退還已經交給地主的1941 年的租。李一氓親自給縣里同志寫信,要求他們切實掌握政策,可以由農民救國會出面支持退租,又不可有過高要求??傊?,既要能夠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又要對地主保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44年春,李一氓又領導淮海區(qū)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大力宣傳泗沭縣和漣水縣的先進典型,發(fā)動了勞動生產競賽熱潮。幾年的辛勤努力,使淮海區(qū)在堅持反“掃蕩”戰(zhàn)爭的同時,做到了農副產品和日用品自給,保障了軍隊的供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人民更加擁護共產黨,更加熱愛堅決抗日的新四軍,從1943年冬天起,三次掀起參軍熱潮。李一氓代表行政公署,號召淮海區(qū)青年踴躍參軍。到1945 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淮海區(qū)有12000 多名青年參加新四軍。在淮海區(qū),李一氓還用許多精力加強政權建設。按照“三三制”的原則,完善了各級參議會,完成了政府領導成員的換屆改選,維護了共產黨對抗日民主政權的領導。他作的《淮海區(qū)第二屆參議會工作的報告》,共分12個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政權思想具體運用的總結,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1945 年4 月,淮海區(qū)和鹽阜區(qū)合并為蘇北區(qū),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任蘇北區(qū)黨委書記,李一氓任蘇北區(qū)黨委副書記和蘇北行政公署主任。在新四軍第三師發(fā)起兩淮戰(zhàn)役時,李一氓組織民工支援前線,為古城淮陰和淮安的解放盡了力。他在這個崗位上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在淮陰城里邀請第三師全體團以上干部聚餐,為他們進軍東北送行。平時不大喝酒的李一氓,作為留在蘇北的黨政領導人,一桌一桌地敬酒,幾乎撐不住了。后來軍隊的同志又要回敬。幸虧黃克誠也不會喝酒,極力勸阻,只讓一位同志代表全師回敬一杯,這才收場。他們在蘇北共同戰(zhàn)斗四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現(xiàn)在要各自奔赴戰(zhàn)場,真是依依不舍。
送別了第三師,李一氓任蘇皖邊區(qū)政府主席。由于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李一氓在施政綱領中的設想未能一一實現(xiàn)。但是,在短短的11個月中,也有不少值得一記的政績。當時領導人的分工,李一氓總攬政府工作全局,并分管文化教育工作,所以他用許多精力組織了盛大的華中宣教大會。這個大會從1946年3月18日開到4 月27 日。前兩個階段是聽取和討論領導人的報告,了解形勢,明確任務。從4 月4 日起進入典型報告,按宣傳、教育、文藝、新聞、出版分組,在會上介紹經驗的有淮南農民作家繆文渭,提倡農民寫稿的《鹽阜大眾》報主編趙平生,依靠群眾辦學的沭陽縣教師王干勛,改造私塾成功的興化縣教師孫陽春,阜寧縣周門鎮(zhèn)的婦女秧歌隊,淮北大眾文藝工作團。從這些典型的選擇,就可以看出大會引導的方向。這是一次文化界的大檢閱、大交流,也是一次大動員、大練兵,為在解放戰(zhàn)爭中堅持文化教育工作,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支援武裝斗爭,奠定了思想基礎。
1946 年6 月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李一氓和邊區(qū)政府立即投入緊張的戰(zhàn)爭準備,組織了數(shù)以萬計的支前隊伍。9 月蘇皖邊區(qū)政府撤離淮陰,李一氓在北撤途中還承擔了兩淮保衛(wèi)戰(zhàn)、漣水戰(zhàn)役和宿北戰(zhàn)役的繁重支前工作。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