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雁 潘紅燕 俎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平衡針聯合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患者,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平衡針聯合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對兩組臨床療效及復發(fā)情況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隨訪6個月,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00%(3/50), 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2.00%(11/50), 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6, P<0.05)。結論 平衡針聯合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療效滿意, 可有效降低復發(fā)率,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盆腔炎;平衡針;四黃如意散;濕熱瘀結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62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感染性疾病, 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以及盆腔腹膜炎, 分為急性與慢性[1]。慢性盆腔炎大多是由于急性期盆腔炎未得到徹底治療導致, 具有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的特征, 可引起月經不調、異位妊娠和不孕,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本病西醫(yī)治療以抗生素為主, 但存在耐藥、菌群失調、復發(fā)率高等問題;中醫(yī)學認為盆腔炎發(fā)病責之于邪毒入侵、濕瘀內蘊, 臨床以濕熱瘀結證型多見[2], 但應用口服中藥單一療法臨床療效欠佳。本研究通過聯合運用平衡針與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 旨在觀察其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9~46歲, 平均年齡(28.41±5.87)歲;病程3個月~5年, 平均病程(1.16±1.28)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0~46歲, 平均年齡(28.42±5.86)歲;病程4個月~5年, 平均病程(1.17±1.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版《婦產科學》中盆腔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衛(wèi)生部(現衛(wèi)健委)2002年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濕熱瘀結證型的辨證標準;③年齡 18~50歲;④自愿參加, 知情同意者。
1. 3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計劃半年內妊娠者;②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患者;③對本研究任一藥物過敏或暈針者;④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結核性盆腔炎等其他病癥引起相關癥狀者。
1. 4 治療方法
1. 4. 1 對照組 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0.9%氯化鈉溶液100 ml+頭孢呋辛鈉注射液0.75 g, q.8 h.;甲硝唑注射液500 mg, b.i.d., 靜脈滴注, 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 若患者癥狀好轉后, 可將頭孢呋辛鈉改為口服 0.25 g, q.12 h.;甲硝唑改為口服0.4 g, q.12 h.?;颊呔掷m(xù)治療14 d, 期間禁房事, 忌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 注意個人衛(wèi)生。
1. 4.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平衡針聯合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平衡針法:選用蘇州生產的“順和”牌一次性針灸針, 規(guī)格為 0.25×50 mm。選穴:①腹痛穴:位于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陽陵泉處), 雙側同時取穴, 針刺手法為上下提插, 可捻轉滯針, 以針刺腓總神經, 或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②頭痛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骨結合之前凹陷中(太沖穴與行間穴之間), 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針刺手法為上下提插, 可滯針, 以局限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以針刺趾背神經后出現的針感為宜。四黃如意散方劑組成:大黃、黃芩、黃柏、黃連各1份, 天花粉2份,?由醫(yī)院統(tǒng)一調制, 取適量藥粉加溫水、蜂蜜調成糊狀藥泥, 平攤于膠布上, 再敷貼于下腹疼痛處, 敷貼時間4~6 h為宜?;颊呔掷m(xù)治療14 d, 期間禁房事, 忌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 注意個人衛(wèi)生。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復發(fā)情況進行觀察對比。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擬訂。①治愈:腹痛、宮體壓痛等臨床癥狀、體征消失, 婦科檢查及理化指標檢查正常;②顯效:腹痛、宮體壓痛等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 理化指標檢查大致正常, 婦科檢查顯示盆腔包塊或者積液顯著改善(1/3內);③有效:腹痛、宮體壓痛等臨床癥狀、體征及理化指標檢查均有所改善, 婦科檢查顯示盆腔包塊或者積液減少(1/3~2/3范圍內);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后隨訪6個月, 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對比 治療后隨訪6個月,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00%(3/50), 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2.00%(11/50), 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6, P<0.05)。見表2。
3 討論
盆腔炎屬中醫(yī)“婦人腹痛”、“帶下病”等范疇, 其發(fā)病主要為經期產后胞脈空虛、邪毒入侵, 阻滯胞宮、胞脈與氣血相搏結而致。由于病變因果交織、癥候虛實互見, 病程纏綿, 日久積聚成癥瘕, 難以消散, 耗傷正氣, 導致治療困難。
平衡針療法通過針刺中樞神經分布在周圍神經上的特定靶穴, 使失調的中樞管理程序系統(tǒng)恢復平衡, 激發(fā)患者應激能力, 具有選穴少、見效快、療效好、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 對疼痛性疾病療效顯著。平衡穴位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臨床上“腹痛穴”用于治療各種急腹癥, 具有消炎止痛、扶正培元、增加機體免疫力、通經活絡的功效。頭痛穴具有消炎止痛解痙、活血化瘀的功效, 用于神經性疼痛等各種痛癥。
四黃散是中醫(yī)外治法常用方, 使用清熱通經、活血化瘀類中藥外敷少腹部加快局部組織血液運行, 更利于藥物吸收, 從而緩解局部組織粘連, 促進炎癥吸收[4, 5]。本院院內制劑四黃如意散在四黃散基礎上加入天花粉, 天花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中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抑菌等多種藥理活性[6]。使用本制劑較四黃散更切中病機, 提高臨床療效。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38/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隨訪6個月,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00%(3/50), 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2.00%(11/50), 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6, P<0.05)。由此可見平衡針與四黃如意散聯合治療相輔相成, 共同發(fā)揮出止痛、消炎、清熱利濕等功效, 提高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 平衡針聯合四黃如意散貼敷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療效滿意, 有效降低復發(fā)率,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 沈鏗. 婦產科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279-285.
[2] 李紅, 白素霞. 清熱祛濕化瘀湯聯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臨床觀察. 臨床研究, 2017, 25(4):174-175.
[3]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246-253.
[4] 涂凡. 四黃散的擴展運用. 光明中醫(yī), 2009, 24(4):658-659.
[5] 王春環(huán), 李維民, 劉秀云, 等. 中醫(yī)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江蘇中醫(yī)藥, 2016, 48(2):83-85.
[6] 馮果, 陳娟, 劉文, 等. 天花粉有效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15, 32(6):59-62.
[收稿日期: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