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風寒型面癱療效分析

2019-09-18 06:04:11陳熾祥秦彩霞吳偉凡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年22期
關鍵詞:針法

陳熾祥 秦彩霞 吳偉凡

【摘要】 目的 探討“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風寒型面癱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針刺法治療, 研究組采用“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面神經(jīng)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中, 研究組患者Ⅰ級比例為33.33%、Ⅱ級比例為48.33%, 高于對照組的0、8.33%,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00、23.639, P<0.05)。研究組患者中痊愈35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中痊愈28例、顯效15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83.33%。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風寒型面癱臨床效果肯定, 操作簡便, 經(jīng)濟實惠, 更易于基層衛(wèi)生組織推廣與運用。

【關鍵詞】 風寒型面癱;“引氣歸元”針法;隔姜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63

風寒型周圍性面癱在中醫(yī)中稱為中風, 起病迅速, 臨床癥狀以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流涎等為主?,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生與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或神經(jīng)傳導失調(diào)有關[1]。面神經(jīng)癱瘓分為周圍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 前者大多與感受風寒、病毒感染有關, 目前西醫(yī)治療以激素為主。但是, 若面癱>1周, 神經(jīng)水腫高峰期已過, 激素應用意義不大。另外, 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嚴重骨質(zhì)增生、結核病和感染未控制患者而言, 激素使用可能會導致癥狀反復或加重, 不利恢復[2]。本研究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指導下, 結合臨床經(jīng)驗, 以評估“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的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研究組男37例, 女23例;平均年齡(45.18±10.07)歲;平均病程(2.41±1.25)個月。對照組男35例, 女25例;平均年齡(45.20±10.16)歲;平均病程(2.47±1.2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3] ①符合針灸科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疾病診斷標準;②同意參加本研究。

1. 2. 2 排除標準 ①年齡>60歲或<18歲者;②不配合研究及無法堅持完成研究者。

1. 3 方法

1. 3. 1 研究組 采用“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 “引氣歸元”針法于腹部取穴, 以“引氣歸元”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腹四關”組(雙側(cè)滑肉門、雙側(cè)外陵)為主。常規(guī)消毒后, 選用1.0~1.5寸長度一次性毫針, 以補法為主, 留針30 min, 留針的同時施隔姜灸。隔姜灸操作方法:新鮮生姜切成薄片, 上置艾柱(用艾絨制成圓錐形上尖底平小體為艾柱, 直徑約0.8 cm, 高約1.0 cm, 燃燒一柱即為一壯), 放于患側(cè)面部穴位, 取穴:采用主穴, 循經(jīng)取穴及隨癥配穴。主穴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合谷。眼睛閉合不全者加攢竹、四白;素體虛弱者配足三里、曲池。點燃艾柱后, 于施灸處均勻涂抹萬花油以防灼傷, 當患者感覺灼熱不可耐受時, 再慢慢移動姜片至患側(cè)其他穴位, 反復操作, 灸10壯。持續(xù)治療2周。

1. 3. 2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針刺法治療, 主穴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合谷。隨癥則人中溝歪斜配地倉透水溝與承漿;目閉合不全者加攢竹、四白;素體虛弱者配足三里、曲池。針刺手法:各穴進針后行平補平瀉, 每隔10分鐘行針1次, 留針30 min。持續(xù)治療2周。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經(jīng)功能評價分級系統(tǒng)對面神經(jīng)癱瘓程度進行分級[4], 共分為Ⅰ、Ⅱ、Ⅲ、Ⅳ、Ⅴ、Ⅵ6個等級, 級別越低表示面神經(jīng)功能越好。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紅外熱成像相結合進行療效判定, ①痊愈:面部不適癥狀消失, 表情肌完全恢復正常, 額、眼、口任一區(qū)域左右兩側(cè)溫差<0.2℃;②顯效:面部不適癥狀明顯緩解, 表情肌基本恢復正常, 額、眼、口任一區(qū)域左右兩側(cè)溫差<0.5℃;③好轉(zhuǎn):面部不適癥狀緩解, 額、眼、口任一區(qū)域左右兩側(cè)溫差<0.8℃。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5]??傆行?(痊愈+顯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Ridi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面神經(jīng)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中, 研究組患者Ⅰ級比例為33.33%、Ⅱ級比例為48.33%, 高于對照組的0、8.33%,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00、23.639,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痊愈35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中痊愈28例、顯效15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83.33%。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風寒型面癱病因以“風邪入中”為主, 古代文獻針對“風邪入中”這一病因, 《針灸資生經(jīng)》、《針灸摘英集》、《衛(wèi)生寶鑒》、《針灸大成》等認為治療應“取盡風氣”, 即治療該病以袪風為主。灸法種類古籍中實際所指為“麥粒灸(小艾炷灸)”, 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中風口, 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 右灸左, 其炷如鼠屎形, 橫安之兩頭下火”的記載。施灸的部位有面部的穴位, 如地倉、頰車等;頭部的穴位, 如百會;也有耳部的穴位, 如翳風、聽會;還有醫(yī)家灸治四肢遠端的穴位:如合谷等[5, 6]。

“引氣歸元”針法從調(diào)理臟腑入手, 兼顧疏通經(jīng)脈和局部而調(diào)節(jié)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另外, 隔姜灸則可溫經(jīng)通絡、祛風散寒除濕。二者配合使用, 可共奏扶正祛邪、調(diào)整陰陽之功[7, 8]。本研究通過使用“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 獲得較為滿意結果, 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面神經(jīng)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中, 研究組患者Ⅰ級比例為33.33%、Ⅱ級比例為48.33%, 高于對照組的0、8.33%,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00、23.639, P<0.05)。研究組患者中痊愈35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中痊愈28例、顯效15例、好轉(zhuǎn)7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83.33%。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療法臨床表現(xiàn)更好, 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

綜上所述, “引氣歸元”針法結合隔姜灸治療風寒型面癱臨床效果肯定, 操作簡便, 經(jīng)濟實惠, 更易于基層衛(wèi)生組織推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郭飛, 盧振產(chǎn), 邱彥昭, 等. 針藥結合治療小兒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急性期48例臨床觀察. 中醫(yī)兒科雜志, 2013(4):40-42.

[2] 趙麗娜. 周圍性面癱風寒證型溫針灸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的效果對比分析.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 2017(12):118.

[3] 張賽男, 陳果, 向娟, 等. 溫針灸配合閃罐治療恢復期風寒型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 針灸推拿醫(yī)學(英文版), 2017, 15(1):139-141.

[4] 韋莉莉, 樓國平. 腹針引氣歸元加開四關配合神闕艾灸在婦科疾病中運用舉隅. 浙江中醫(yī)雜志, 2013(10):257-259.

[5] 王玉妹, 科杰, 彭得倜, 等. 賴氏引氣歸元法結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臨證探析. 四川中醫(yī), 2017(3):319-320.

[6] 李曉寧, 吳磊, 遲蕾, 等. 腹針“引氣歸元”組穴配合藥物治療中風后抑郁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 2016(3):9-12.

[7] 楊原芳, 林良才, 蔡海榮, 等. 電溫針法治療急性期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7, 41(9):166-168.

[8] 羅本華, 彭敏家, 羅梅桂, 等. 溫通針灸和激素針灸治療早期風寒阻絡型面癱75例臨床對比觀察.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6(5):1146-1148.

[收稿日期:2019-01-11]

猜你喜歡
針法
調(diào)經(jīng)促孕針法聯(lián)合灸法治療早發(fā)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
孫遠征運用透刺埋針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
淺議無極針法之九元氣血針法
通督調(diào)神針法結合推拿治療頸源性失眠的臨床觀察
朝醫(yī)太極針法操作規(guī)范
朝醫(yī)太極針法治療少陽人失眠60例臨床觀察
朝醫(yī)舍巖針法治療少陽人腰痛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祛瘀生新針法治療卒中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初探皮部針法治療腰肌勞損
近代女襖中的蘇繡針法與配色探析
絲綢(2014年3期)2014-02-28 14:54:56
西城区| 鱼台县| 阿图什市| 卢氏县| 松原市| 湟中县| 龙门县| 永泰县| 房山区| 洛宁县| 青河县| 平舆县| 泾源县| 林甸县| 东阿县| 龙里县| 策勒县| 社会| 河曲县| 东平县| 峡江县| 吉首市| 桓台县| 永定县| 建瓯市| 苏尼特右旗| 高淳县| 博野县| 崇信县| 阿拉善左旗| 前郭尔| 常宁市| 维西| 新丰县| 巴林右旗| 平果县| 高陵县| 图片| 板桥市| 白城市|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