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泉
孔子沒有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是總以他獨有的色彩伴隨著時代前行。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對于孔子其人,后人通過各種史料進行了想像和刻畫。有人講孔子是迂腐的,不思創(chuàng)新,總是抱殘守缺;也有人講孔子是智慧的,他總是能夠洞察人世間的得失和人性中的優(yōu)劣,抓住事物的根本;有人講孔子是懦弱的,只知道游走在列國之間去呼吁,卻不去革命推翻他們;也有人講孔子是堅強的,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想,奮不顧身,才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吶喊……總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確實達到了“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他沒有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是總以他獨有的色彩伴隨著時代前行,并且往往會被立于時代“潮頭”。
其實,孔子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翻開《論語》就一目了然了?!墩撜Z》第一句講:“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就是孔子對自身的評價,也是孔子無意中給自己做的一個“肖像素描”,讓后人看到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孔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一句展現(xiàn)出孔子是一個一生執(zhí)著于求學,并且自得其樂的人。后人對“習”字有較大爭論,有人講習是實踐,也有人講,習即指復習,“學而時習之”,即“溫故而知新”之意。其實,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實踐”和“復習”在孔子求學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孔子重視“禮”的學習,甚至不遠千里去求教老子,而學成之后他利用所學知識服務(wù)于魯國的一些重大祭祀活動,這時的“習”就是實踐??鬃釉趯W習中所表達的那種頑強的精神,也是不能忽略的,比如孔子晚年喜歡學習《易經(jīng)》,手不釋卷,沉迷其中,竟然將穿竹簡的牛皮繩子都磨斷了好多次。即便是這樣,他還是認為自己沒有學好,所以帶著遺憾講“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不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嗎?無論如何理解,我們都會看到孔子一生都在不斷地武裝和豐富自己,心性淡定,思想專一。正因為如此,他的學生面對老師才如此尊重,并發(fā)出了“夫子之不可及,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的感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告訴我們,孔子是一個心胸豁達,朋友遍天下的人。言外之意,不管是南來的,還是北往的;無論是否和我觀點一致;只要愿意和我探討學問,我都歡迎。這種探討不僅讓我獲得了無比的快樂,而且獲得了無盡的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孔子,就是因為他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包容天下的情懷。人世間做人、做事、做學問,最核心的是“謙虛”二字,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一個人有了點小地位、小成就,往往是更加自我,做事越來越專斷,飛揚跋扈,最終害了自己。比如,近些年的反腐行動中,很多身陷牢獄的高官反思自我,就是在擁有了權(quán)力之后產(chǎn)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變得心性貪婪,利欲熏心,在其位不謀,或亂謀其政,最終身敗名裂,豈不哀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讓我們看到,孔子是一個堅定而有理想的人??鬃右簧苡瘟袊菩幸浴叭省睘楹诵牡闹螄砟?,在這過程中遭遇了太多的誤解、恥笑,甚至是生命威脅。但是,孔子不忘初心,不怒不惱,不爭不辯,堅守著自己的做人底線和做事理想,即使如此,孔子都認為自己離一個君子的目標還有差距,這是多么博大的人生境界!
世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平常常地來,普普通通地走,這似乎是一種人生的常態(tài)。所以,孔子講,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無怨”,“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要經(jīng)常抱怨自己沒有趕上好時代,任何時代都有機遇,任何時代都有挑戰(zhàn),人要安于所處的時代和實際情況確立自己生命的理想和軌道,不能妄思、妄念、妄想。就今天的人而言,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一個大時代、一個中華民族歷史沒有過的繁盛的時代,我們更應(yīng)該首先去奮斗,如果“有人知”,則搞他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如果“無人賞”,則清茶一杯,小酒兩壺,朋友幾個,有一種自得其樂的安然,豈不也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