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
湘南的衡邵交界處,有一橫斷山脈,綿延數百里。其最高峰,聳入云端,蔚藍而深秀。原名野姜山,現名大云山,有人說,此乃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也。
高山之下,有一山丘,無名。上有一古老祠堂,又有一“品”字型建筑物,三層,二樓的南面,有我的一間房。九平米,內有一床,一桌、一椅、一箱、一書架,古書新書列其上。擺脫不了讀書人的酸性和狂性吧,我把此房稱為“齋”了。齋與學生教室僅一墻之隔,常有書聲歌聲入耳。推開窗戶,便見稻田青青,遠山蒼蒼。
齋內的四壁沒有“星”們的艷照,沒有“家”們的墨跡,領袖們的畫像我也沒有掛上去。唯有一面墻上高懸著一雙草鞋,它是用竹筍的殼做的底,銅黃中夾著一些小黑點,還沾著幾點細微的泥土,已經干枯了。鞋帶是梧桐樹皮經過浸泡后留下的絲扭成的繩,潔白而柔韌。它一直懸在那兒,靜默無語。
有朋遠來,進齋環(huán)視全屋之后,目光便停留在那雙草鞋之上,仿佛面對的是一幅現代派抽象畫。端詳了一會兒,忽然掉轉頭來劈頭一句:
“老兄,為何懸草鞋一雙于墻壁之上?”
我淡然答曰:“我曾穿過它。”
朋友又說:“那為什么不懸一雙布鞋或一雙皮鞋呢?你穿過的鞋何止一種?又何止一雙?”
我只得牽強解釋:“其實并無深意。我小時候家里苦,常穿草鞋翻山越嶺,去打柴割草,以維持生計。現在把草鞋掛在墻上,只是為了??纯矗粗X得親切、溫暖,如此而已?!?/p>
朋友說:“這么簡單?我才不信呢。你這雙懸著的草鞋,實質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它代表著苦難的歲月,表示一種本色的生活,也象征著不畏艱難的精神,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你常常凝視它,其實你是在回望滄桑的歷史……”
我揮了一下手,發(fā)出一個“打住”的信號,說:“你犯了一個讀書人常犯的毛病。這也文化那也意義,有必要嗎?我們要那樣深刻干什么?”
他還想往下說,我遞給他一壺啤酒,說:“喝!”讓啤酒堵住了他的嘴。
這之后,來了人,見了墻上的草鞋,還是不免要詢問其來歷,挖掘其意義,并提出自己的建議。為了免費口舌,不添煩惱,我便把草鞋從壁上取下來,疊好,用一張潔白的紙小心地包了,放進書箱里。這時四壁之上,空無一物,倒也一片潔白。
一日,妻給我清理書箱,見一紙包兒,或以為是我暗藏的私房錢,或以為是我珍藏了什么情人的禮物或情書之類,便立即小心翼翼起來。誰知打開一看,竟是一雙舊草鞋。“書呆子!我還以為是什么寶貝呢!”話音未落,那雙草鞋早已“嗖”的一聲飛出窗口,落在樓下的泥濘里,面目全非了。我便不再去拾。那鞋便久臥于地,經了風雨,歷了霜雪,漸漸地與泥土融為一體了。
為了不忘往事,也為了“報復”妻子,我便瞞了夫人將我這齋命名為“草鞋齋”了。我想,妻子可以把一雙草鞋輕而易舉扔了,扔我的草鞋齋卻是她力不從心的事了。
在草鞋齋里,我做教案,閱卷,正兒八經地搞好正業(yè)。業(yè)余時間里,也看看閑書,爬爬格子,把稿子寄給各地報刊,偶爾也有些收獲。市報的副刊還為我開了一個散文專欄,曰“草鞋齋隨筆”,我的齋名成了專欄名。
再后來,我從那山丘上下去了,來了這小鎮(zhèn)里。并購置了一套房子。經妻子同意,我為自己置了一間書房,我又把這書房稱為“草鞋齋”。這齋比以前山上的齋寬敞一些,也明亮一些。書架高大起來,書籍也多了,去年又買了一臺電腦,筆耕變成了指耕。由于處在小鎮(zhèn)的邊緣,站在書房里,也可以看到青青的遠山,聽到如潮的蛙鳴?,F在不行了。新造樓房擋住了遠方的風景,窗下的稻田變成了水泥街道,汽車的喇叭聲有時響成一片。我感到自己已置身于市井之中。但是,這兒畢竟是小鎮(zhèn),是小鎮(zhèn)的邊緣,到晚上八點后,市聲漸寂,安靜依然是夜的主旋律。站在書齋窗前,依然望得見屋頂上的星空。五十米處的那條小河夜里的流水聲,也清晰可聞。所以我對我的草鞋齋還是滿意的。
我的女兒說,不要求名,也不要在乎利,但要把生命耗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一個叫“在水一方”的網友對我說:床是一個人身體的棲息之地,而書齋是心靈的棲息地,也是靈魂飛翔之地。也許,我的生命是屬于書齋的,就像草鞋屬于道路一樣。在這里,我讀書,聽音樂,玩電腦,徘徊,發(fā)呆,有一種魚游在水里、鳥飛在空中的感覺一句話,我樂意在書齋里放縱靈魂、揮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