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貝聿銘家的家族史,就是一部中國民國史。
貝家祖上在浙江以行醫(yī)賣藥起家,后定居蘇州,乾隆年間就已是蘇州四富之一。
貝聿銘的爺爺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董事,同時兼任蘇州分行的經(jīng)理。他促成了中國旅行社的成立,并兼任中國旅行社蘇州分社經(jīng)理。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云
將貝家稱為金融之家毫不夸張,因為貝理泰的五個兒子和四個孫子都從事金融工作。三兒子貝祖詒,先后擔任中國銀行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jīng)理及總行副總經(jīng)理,并在1946年當上中央銀行總裁,被稱為“金融巨子”“匯兌奇才”。他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貝祖詒在博習書院讀書時遇到大家閨秀莊氏。莊氏出身名門,父親是德商禮和洋行買辦、紅十字會會長。莊氏擅長吹笛,信佛。兩人相識后很快就結(jié)婚了。
1915年,貝祖詒擔任中行廣州分行總經(jīng)理。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于廣州。他的名字是母親取的,寓意璀璨的鏤刻,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貝聿銘后來真的走上了建筑之路。
隨著父親工作的不斷變動,貝聿銘和母親也不停地變換著居所。1918年,貝聿銘隨父母到了香港。
貝聿銘13歲時母親因癌癥在蘇州去世。“我傷心極了。那個年紀的我已經(jīng)明白母親的重要性,所以她的去世對我打擊很大。對我來說她曾是那么重要。她生活處世的方法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很受朋友喜愛,朋友很多,這一點我很佩服。母親和她的朋友每每因某某人的阿姨到來就小聚一番,談天說地。我有幸聽過她們的一些談話,可以感受到她們之間的深厚友誼。通過這些,我能感受到我母親的為人,她待人熱情,別人很尊敬她,這對我影響很深。
“我的母親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女書法家、詩人、音樂家。所以母親這邊的家庭更具藝術(shù)氛圍。
“我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我記得她經(jīng)常帶著我到她定期去清修的寺院里,我總是在那里靜坐很長時間。這便是我母親對我的教誨之一:學會在寂靜中傾聽?!?/p>
母親的生活方式對貝聿銘影響甚大,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擅于靜思和聆聽,重視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成為他設(shè)計的典型風格。
母親去世后,因為父親工作忙,貝聿銘和弟弟妹妹在管家的照顧下生活了三四年。那時他在上海圣約翰中學讀書。中年喪妻的貝祖詒郁郁寡歡,為了讓他早日忘卻喪妻之痛,銀行安排他去歐洲旅行。在法國他邂逅了外交家蔣履福的女兒蔣士云。當時蔣士云在法國讀書。
年輕的蔣士云,天生麗質(zhì),聰穎智慧,精通英語和法語,因在家中排行第四,故又稱“蔣四小姐”。她16歲隨父母去歐洲,留學法國?;貒?,蔣士云憑借著青春美貌,并能說一口嫻熟流利的英語和法語,成為京城和蘇滬的交際名媛。在外交總長的宴會上,她結(jié)識了張學良,成為張學良的“蔣四小姐”,而在得知張學良還有一位“趙四小姐”后,她毅然離開他,前去歐洲求學。在那里她與貝祖詒相遇,兩人當時真可謂同病相憐。
盡管兩家門當戶對,但這時貝祖詒已有幾個孩子,這段感情自然遭到蔣士云父母的反對,但由于蔣士云堅定不移,她的父母只好妥協(xié)。1932年春,貝祖詒和蔣士云在巴黎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同年,40歲的貝祖詒成為中國銀行副行長。
回國后,蔣士云希望孩子們與他們分開居住,因此每年假期貝聿銘都呆在蘇州。蘇州城至少有50家保存完整的清代私家花園,包括獅子林。
蘇州園林藝術(shù)對貝聿銘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多年后他說:“一名建筑師必須努力——我作過這樣的努力——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參與,即要使他所設(shè)計的建筑與那里的流水充分協(xié)調(diào)一致,并成為既對流水考慮又受人歡迎的表現(xiàn)形式……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明白這種設(shè)計特色——依照我童年時代的那座園林的氣韻設(shè)計。而一旦你按著那種氣韻去設(shè)計建筑,你就會感到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
“它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創(chuàng)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jié)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
在上海讀書時貝聿銘接觸了新的建筑、藝術(shù)和生活方式。他沉醉于美國電影,并驚嘆于24層高的國際飯店,他甚至自己琢磨畫出了一份24層國際飯店的建筑圖紙。“蘇州的房子大多是一二層或是三層,那已算是高的了;而上海當時卻在蓋10、20和30層高的大樓。我由此喜歡上了建筑。”
貝聿銘高中畢業(yè)后,父親希望他去英國學經(jīng)濟,而貝聿銘顯然更想做建筑師:“我沉醉在建設(shè)一幢和飯店一般高的大樓的設(shè)想中。當時這種想法對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對于今天的小青年一樣令人激動。我斷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他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設(shè)計專業(yè),開始了建筑大師的世紀之旅。
貝氏全家福, 前排左一是貝聿銘
1933年,中國爆發(fā)“白銀風潮”,貝祖詒帶領(lǐng)貨幣改革委員會力挽狂瀾,解決危機,中國貨幣從此全面改用紙幣。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于鳳至請蔣士云參與營救被囚禁的張學良。貝祖詒憑借自己跟戴笠的交情,和蔣士云一起探望了張學良。
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shù)代表團團長,從此留在了美國。直到1954年,他一直是中國銀行董事。而他們和張學良的感情也一直沒變,蔣士云甚至可以為了請被關(guān)押的張學良吃一頓飯,從美國飛到臺北。
1982年年初,中國銀行邀請貝聿銘設(shè)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樓,成就了一座現(xiàn)代建筑經(jīng)典——中銀大廈。同年90歲高齡的貝祖詒在紐約去世。
這是一次艱難的設(shè)計,選址周邊已經(jīng)布滿了許多四五十層高的大樓,要想脫穎而出,必須把建筑做得更高。然而香港常年受到臺風影響,需要考慮一座70層高大廈的穩(wěn)定性,預算卻只有1.3億美金,而且父親告訴過他:“銀行必須顯得很安全。”
1990年,中銀大廈啟用。“中銀大廈架構(gòu)如竹,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形象多變,不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線和角度下也不同。這一建筑是少有的將文化特色和建筑技術(shù)完美融合的作品?!本嚯x中銀大廈建成近30年,每每看見這座大樓,與貝聿銘共事多年并參與建造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建筑師龔書楷仍贊不絕口。
1994年,貝聿銘受邀設(shè)計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他攜二兒子貝建中、三兒子貝禮中共同打造北京長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落成,與香港中銀大廈形成母子大廈。
從貝祖詒到貝聿銘,再到貝聿銘之子貝建中、貝禮中,貝氏三代與中國銀行情誼厚重。
蔣士云與貝祖詒生有一個女兒,女兒每星期末回去陪母親。貝祖詒去世后,蔣士云的名片上除了“貝蔣士云”四字外再無其他內(nèi)容,表達了她與貝家生死不離的情愫。
1990年,張學良重獲自由。次年,他被趙四小姐送去紐約,在貝公館住了3個月,貝夫人為他安排了全部日程。在此期間,張學良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訪談,說出了幾十年來未能說出的話,為世人留下了一部權(quán)威的“口述歷史”。張學良毫不掩飾地稱蔣士云是他最愛的女友。
貝家的精彩遠不止這些,貝家的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當代史。所謂名門,應該就是像貝家這樣,一代又一代于時代風云中添彩著墨。很多人質(zhì)疑貝聿銘的設(shè)計缺乏先鋒精神,也許跟他出身名門有關(guān),曉大局、知輕重,能斡旋、善化解。他們不是純粹的藝術(shù)家,而是能夠交付解決方案的人。
〔本刊責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青年與社會》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