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的誕生,最初源自于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電腦游戲)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shè)定在哪里?”馬伯庸便開了一個“腦洞”,信手寫了一段游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段帶著強烈互動感的“同人文”,最后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
小說寫的是唐天寶三載,上元節(jié)當日的帝都長安。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華盛景中,一群偷偷潛入的突厥狼衛(wèi)醞釀著滅城的陰謀。只有一個死囚犯能挽救長安,時限為十二個時辰。從目錄開始,整部小說就被上緊了發(fā)條??偣?4章,一章寫半個時辰,章章都像在倒計報時。與強烈的時間提示相對應(yīng)的是,幾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張?zhí)瞥L安城的地圖,詳細標注出角色的“GPS定位行蹤”,也鎖定了故事在空間上的范圍。一百零八坊星羅棋布的長安城,恰似一張棋盤,每一輪見招拆招都在這之間:有人在暗處行兇,有人在明處追捕,有人在案前推演全局,還有人在深宮之中坐收漁利。在蒙太奇式的場景切換中,明線暗線縱橫交錯,織就一張精巧的敘事網(wǎng)。
它的作者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譽,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的譜系”,“文字風格充滿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