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煙
三亞河流域的地理結構
三亞以北的山地,屬于華南褶皺系的南沿,為瓊南中度隆起的亞區(qū),地質上屬“九所—陵水構造帶”。整體表現為,海南島中南山地在這里過渡到海洋,地形開始急劇沉降,仍舊有余脈向著大海延伸,溝谷河流在山地深切,形成了大量的緩坡、臺地、盆地、平原……整體地勢北高南低,河溪的流向大致都朝向南方。因而,這構造帶的作用就非常明顯,大致分隔出了山地和平原。這在三亞河流域尤其明顯,北面山高嶺陡,南面則多為緩坡和平原。
這些山地,均為五指山余脈的熱帶雨林區(qū),因為向南沉降,多為向陽坡地。從南方海面蒸騰的水汽,在高空形成云霧,隨風吹到這些山坡,順著山勢上升,在高海拔的枝葉上遇冷凝結,淌至根部,洇進山土,在低洼處淌成山溪,在溝谷中匯集成河……三亞境內海拔超過300米的山峰有300多座,最高為抱龍森林公園的尖嶺,海拔1090米。其中的福萬嶺、林鼻嶺、六羅山、高嶺、石牛嶺、草蓬嶺、鬼嶺、三郞嶺等山,均為三亞河的集水地,從諸山之中流淌出眾多溪流,在各溝谷中深切成河,在低洼處一路奔騰歡歌,直到匯入到廣闊的三亞灣。
三亞的山地多為天然熱帶雨林,但溝谷多有人居住,谷地和緩坡用于農業(yè)耕作。隨著熱帶瓜果業(yè)的興起,在臨近平原的山地較低海拔的緩坡上,多已改造成果園或農地,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同時也帶來了問題,讓水土的流失加劇。好在三亞河上游水量不大,溝谷不深,個別陡坡地帶河床也多為巖床基質,水土流失情況不像寧遠河大隆水庫段那么嚴重,但也需引起足夠的注意。同時,過多谷地的開墾,改變了山地生態(tài),野生動物的棲息家園遭到破壞,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上世紀隨處可見的黃猄、野豬、猿猴、云豹等等,現在都瀕臨絕跡。此外,果林和農地的頻繁施肥,也改變了土壤的性質;而三亞河上游各水源多為城市的主要飲用水源,自然也有遭遇污染的風險。
六羅河從深山溝谷中的起源
百川奔騰,各有淵源。
三亞河流程短,在地圖上標注的三亞河往往只以西河為主,多是從水蛟溪與檳榔河的交匯處算起,到鹿回頭山西麓的出海口,總里程也就八公里。與之連通的東河,往往就被稱為臨春河。
其實,一條有著綜合水系的河流,都會有一個總攬名稱,這名稱都以主流的名字命名。其分叉水系,都算做它的支流,但也都會冠有自己名字。三亞河分東西二河,再溯流而上,各支流均有名字,但也未必規(guī)范,如主脈六羅河,流經檳榔村時稱為檳榔河,上游流經福萬水庫的支流也有福萬溪、臺樓溪兩種稱呼。
在眾多的河流中,主脈往往是流程最長的一支,或者流程略短但水量最大的一支。依這標準,三亞河的主脈非六羅河莫屬,流程達到了32.6公里,光緒《崖州志》以照舊制長度單位核算,記載此河的長度達到百里。
在古代史志中,六羅河一直就被稱為三亞河。《崖州志》載:三亞水,源出城東北一百余里長嶺,東南流,經抱沖、力羅等黎村,抱寨虎嶺之水,及抱豪、鏡校諸嶺峽水來會。又南至落牛潭,與半嶺小水會。其小水,源出羅葵大嶺,西流經半嶺峒,與大水匯為深潭。東流經打皞嶺下。出檳榔園,名椰根水。南至三亞市,與大陂水會。又東至劉家尾,南至金雞嶺麓,出臨川里,與臨川水會,注三亞港,入海。約行百里……
以上文字,其實將三亞河主流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了,只是其中存留很多古地名,很多老村已經消失或者更名。如其中的抱沖村已經不存在,力羅村就是現在的六羅村,六羅河因最接近源頭的這個自然村莊而得名。
其實,六羅河最初的源頭已經掠過了六羅山,也掠過了《崖州志》記載的長嶺。這長嶺在西南的臺樓村方向看去,形成一道綿綿展開的絕色屏障,長約數公里,自有一種氣勢,難怪先人將其視為三亞河源頭。真正源頭其實來自更北更高的山地,即林鼻嶺和中間嶺之間的溝谷,在這一帶密林中流淌出來。六羅山海拔400米,林鼻嶺海拔則達到913米,其海拔高度在三亞境內僅次于抱龍山的尖嶺,六羅山則可以歸為林鼻嶺和中間嶺延伸的余脈。它們與更北面的嚇火嶺、尖嶺等連成一個山地組群,形成三亞境內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塊,形同三亞的屋脊。這里高嶺重重,急劇起伏,很難生成適合人類棲居的谷地,是三亞境內村莊密度最稀少的地區(qū),幾乎是一遍空白,近百平方公里荒無人煙。并且,這塊山地與保亭西部的同安嶺、多石嶺等山地連成更大的一遍山區(qū),一直到五指山腹地都是村莊寥寥。
林鼻嶺與中間嶺之間形成了溝谷,開始萃集林間的涵養(yǎng)水。如同一個生命的胎音,這高山密林中漸漸就有了溪流,一個新生命由此誕生,三亞河的源頭就此形成。這一帶林深路陡,人跡罕至,若是追溯其源,只能淌著溪流而上。因為這一帶多石灰?guī)r沉積,人們大多只能踩著溪谷中的卵石,越過一個個小石潭向高處攀爬。
源頭的溪水就在卵石間蹦跳,若隱若現。這高海拔的溪流在旱濕季節(jié)也都有所差異,有時水潭沉寂,沒有流動的聲響。只有到雨季來臨,溪流才開始充足,不再有斷流的現象。
六羅河越往下走,水流越大,到得溝谷,已經匯成了小河;在相對平緩的溝谷中,速度也變得從容,并且匯集了連綿青山眾多的涵養(yǎng)水,源源不斷,一年四季都不會斷流,具備了常流河的特征。
河谷雙珠——福萬水庫與水源池水庫
福萬溪,則是六羅河的第一個大支流,因為其南面依傍福萬嶺而得名。
福萬溪的第一水源來自臺樓水庫,旁邊有臺樓村?!芭_樓” 根據發(fā)音恐怕就是《崖州志》所載的“偷郎”,福萬水庫南側高山就是《崖州志》記載的虎嶺。福萬溪的第二水源,則來自南島農場一帶的眾山,有一脈經過抱前村,應是志書記載的“抱寨”,這里有來自中央田水庫的流水。各水流均在福萬水庫匯集,其三面均為高山,往北的陸地自此抬升到一定海拔,只留下這么一處深切的峽谷;后來因山就勢在這里高筑水壩,匯集成深谷中的一面優(yōu)質集水。
福萬水庫于1974年11月開工建設,成為三亞市第一期供水工程的組成部分。主壩長115米,高28.9米,泄洪堰凈寬度18米,2扇弧形閘門;副壩長90米,壩后水電站裝機1臺容量125千瓦。因為兩側高山相迫,狹谷幽深,福萬水庫的壩體更顯得陡峻,具備一種非凡的氣勢,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合奏出一部激情樂章……大壩因為有了葉劍英的題詞,如今也開辟成地方文物保護單位。
有了水庫的截流,下游河床余水稀少,空留下寬闊的河床,石灰?guī)r罅隙歷歷在目,猙獰多態(tài)。約三公里,福萬溪匯入六羅河,水流變得更加平緩從容,基本上看不到河床礁石?!堆轮葜尽酚涊d的水流經過了抱豪嶺、鏡校嶺等,均屬福萬嶺、荔枝嶺等面向六羅河一側的余脈。總之,六羅河也吸收了來自這些山嶺的谷水,水面變得越來越寬闊,往水源池水庫從容地流過去。
水源池,在攔水蓄壩前這里應該有個深潭,即《崖州志》記載的“落牛潭”,其右側的山則叫牛少嶺。水源池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日軍侵瓊時就開始修建,作為飲用水,上世紀八十年代又重筑加工,形成今天模樣。因為大壩的攔截,極大地抬升了水位,從而在上游深谷中顯現出一條如練的河流;而落水季節(jié),這河流也會變得干瘦,露出兩側的泥灘。作為百谷之王,豐水期的六羅河有了天光云影的映照,景觀隨之變得豐滿。從福萬水匯水處到水源池大壩,大約六七公里路程,水面越來越開闊,也越來越沉靜和清幽。
水源池水庫的重建于1986年2月,為三亞市第二期供水水源工程,壩長410米,溢洪道為有閘門控制的實用堰,凈寬度36米,為3孔12×6米鋼弧形閘門。水庫于1990年建成并投入運行,向城市源源不斷輸送飲用水和灌溉水,成為三亞極重要水源,也成為三亞河谷一道重要景觀。
秀逸從容的檳榔河
出了水源池,其河段基本上進入了三亞河中游,從這里到與水蛟溪的匯水處,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和豐富內涵的名字——檳榔河。是因為該河段經過一遍茂密的檳榔林,林中有一個檳榔村,光緒《崖州志》也將檳榔河稱為椰根水。
水源池下方為一個長潭,也許是數潭相連,為早期落牛潭的一部分。如今因為有一道水泥路壩基的筑造,各獨立的小潭都匯合成一條三公里長的深水河道。從這壩基沿著兩道河堤向南流淌,河水明顯變淺,但還是經過后人修筑的十道攔水矮壩,將河流分割成了十段,保證了檳榔河的儲水。這些壩基用卵石曲曲彎彎地壘砌,具備流線型效果,豐富了檳榔河的景觀。檳榔河兩岸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帶,開始多了好些村莊,人煙變得綢密,其河道自然就多了一些修飾,河堤的建造也極為規(guī)整,均能驅車行走。
在這里,又匯入一道來自抱坡嶺南麓流過來的小水流,該水流曾與半嶺水相通。這時,河水正式進入檳榔村,《崖州志》稱為“檳榔園”。村中有一座小橋連通東西,還有環(huán)線高速公路跨河而過。村莊為黎村,兩岸遍植三角梅花,花開時節(jié),在陽光下烘托出極爛熳的情調。
檳榔村前后的河兩岸多為田園,以西面的田園最為寬闊,其間另有由妙山和林家組合的妙林村,該田園因此稱為妙林田洋,是三亞河流域最大的田洋,也是三亞境內三大田洋之一,面積達10007畝。妙林田洋以種植水稻為主,袁隆平的南繁水稻基地就設在這里。冬季兼種瓜菜,吸引了大量的農業(yè)公司在此落戶。妙林田洋寬闊平坦,四季常綠,村莊掩映其間,是領略近郊田園風光的極佳去處。
這里已經臨近市區(qū),房地產開始在檳榔村下游蓬勃發(fā)展。越過鳳凰路,樓房變得鱗次櫛比,河流與城市融為一體。三亞河的另一條主要支流——水蛟溪,就在這里匯入到六羅河,并正式形成三亞主河,向南奔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