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莊曉明
一
我與先生的相識,偶然而突然。2002年11月27日大早,北京《新詩界》主編李青松兄打來電話,約我去南京拜見華語詩壇泰斗洛夫先生。對于洛夫先生,我自是神往已久,匆匆吃好早飯,立即乘車前往,因路途遭遇堵車,中午12時方趕到南京頤和路2號《揚子江》詩刊社,還好,青松陪先生和夫人游中山陵剛回來。編輯室內詩人們濟濟一堂,不少人無從落座,大家輪著與先生合影留念,我也湊上去拍了一張,并向先生贈了我的第一本詩集《晚風》。
午餐由《揚子江》詩刊做東,席間,詩人們紛紛向先生敬酒,祝大師健康長壽,再出佳作。我久居小鎮(zhèn),對詩壇孤陋寡聞,才得知先生前年已七十二歲高齡,奇跡般推出了三千行長詩《漂木》,由臺灣《自由時報》連載,首創(chuàng)了報刊連載長詩的先例。《漂木》氣象博大,筆力雄健,對時間和人類的存在進行了豐富而深刻的探索,攀上了當代詩歌,亦是先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又一高峰,兩岸詩壇,一時傳為盛舉。早在這之前十年,我就有幸拜讀了先生的詩集《詩魔之歌》,為先生精湛如魔術的語言所折服,尤其集中的《長恨歌》一詩,借古喻今,歷史與現實渾然莫辨的創(chuàng)作手法,給我以極大的啟迪。于是,我敬酒時,希望先生能再留下幾首《長恨歌》這樣的杰作,先生笑著回道:“好事不可有二喲!”
初見時的先生已七十四歲,但身體仍然非常硬朗,只是昔日照片上那傲然于世的強悍氣象,已為鶴發(fā)童顏的智者之風所取,兼有一種博愛的寬容,使酒宴的氣氛顯得十分輕松。與先生年歲相近的詩人們,很快談起了當年的金門炮戰(zhàn)——一個中外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奇特戰(zhàn)爭,不是為了屈服對方,或占據對方而戰(zhàn),雙方似乎都是在心照不宣地以炮彈向歷史發(fā)言。1959年7月,剛從軍官外語學校畢業(yè)的先生,作為國民黨軍隊的新聞聯(lián)絡官,被命運安排到了金門。炮彈撕裂大地的震撼中,地下室煙塵亂飛,許多同行驚嚇得鉆到桌下,先生卻入定案前,在一種由于死亡背景的壓迫而迸飛的激情中,思考著個人及整個人類的生存困境,創(chuàng)作了《石室之死亡》這部杰出的長詩。往事的回憶,使酒宴平添了滄桑,先生一再表示,“臺灣詩人”的頭銜,一直使他隱隱不安。馮亦同先生舉著酒杯打趣道:“金門炮戰(zhàn)的最大戰(zhàn)果,就是炸出了一個大詩人!”
先生的書法,其時已享盛名,酒宴后,子川代表《揚子江》詩刊請先生留下墨寶,先生欣然揮毫,寫下一句“不廢江河萬古流”,字若鶴排長空,境界高遠。我隨口吟出了這句詩的出處,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全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先生高興地說:“你也精通古典詩歌!”或許,這就是先生關注我的開始。
下午,詩友們陪先生夫婦先后游了總統(tǒng)府、中華門、秦淮河等處,先生印象最深的,顯然是秦淮河。八艷和才子們的秦淮,如今已蛻變成了一個繁華的旅游大集市,但那些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筑,似乎還是使先生的文化鄉(xiāng)愁得到了某種安慰。我們簇擁著二老,穿行在琳瑯滿目的街心鋪位之間,先生的湖南普通話不錯,能與攤主們從容地討論價錢,在一個賣各種毛筆的鋪位前,我們幫先生從140元還價到70元,挑了兩支狼毫筆,我搶著付了錢——這就是先生給我的第一首贈詩中,“他買了一枝毛筆送給我”的由來。
……
一路行來
穿梭于百貨雜陳的攤位之間
恍如走在清明上河圖的
某一段熙攘的小街
我與莊曉明并肩而行
與一頁頁歷史擦肩而過
我說:美是令人絕望的東西
河里流著的是另一種永恒
他買了一枝毛筆送給我
說:拿去涂寫
一些些
黑色的希望吧
……
——洛夫:《與詩人李青松、莊曉明逛夫子廟》(節(jié)選)
這一節(jié)詩里,洛夫先生表象是與我,實際上是與他自己的靈魂進行了一次對話。我們行走在當下的秦淮,“恍如走在清明上河圖的/ 某一段熙攘的小街”,似乎有所抵達,實際上并未真正抵達,對于詩人來說,我們只是想借這一段“小街”,抵達歷史深處那美麗的“秦淮”,那留下無數美麗傳說與詩篇的“秦淮”。然而,這“秦淮”并不隨著我們現實的腳步而逼近,它始終海市般浮動于前方的某個距離,令我們感受著一種美的“絕望”。身邊的秦淮河依然流著,但它所流著的物理意義的永恒,與我們所期待的詩意的永恒,已為當今的市喧所隔離、分流?;蛟S,我們唯有借助于自己的“筆”,筆墨中的醉意,才能抵達那詩意的“秦淮”,盡管這“筆”的“涂寫”,于冷酷的現實而言,只是一個黑色的符號,但于“涂寫”的詩人而言,卻是一個拯救、超越。
2003年6月,我意外地收到先生從加拿大溫哥華寄來的贈詩。先生在詩后還附有這樣的“后記”:“2002年11月下旬,我應南京作家協(xié)會之邀訪問南京七天,并在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講學;參加南大為我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期間,北京詩人、《新詩界》總編李青松與揚州詩人莊曉明趕來看我,陪我同游金陵名勝古跡。歸來后,秦淮河的燈影櫓聲揮之不去,便將零碎的意象剪裁成篇。”當時,我的激動自無以言說,作為一個偏居揚州一隅,幾乎是隱士般存在于詩壇的我來說,能得到先生的如此厚愛,簡直就是一個童話。
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際,我清點了一下先生給我的五十余封來信,并找到了先生給我的第一封信,信是2002年12月9日寫的:
曉明先生:
上個月我在南京訪問期間,謝謝你遠從揚州趕來看我,通常我會把這解讀為“緣分”,但愿我們經常保持聯(lián)系。我始終認為作詩不只是一種寫作行為,而是一種價值的創(chuàng)造,取得市場的勝利遠不如覓得幾位知音來得重要?,F寄給你一本《世紀詩選》,希望你喜歡。
……
洛夫 12.09
這封信中,先生給我的名字后面加了“先生”二字,這可能是他久居海外認為的通常禮節(jié),但于我卻惶恐萬分,忙給先生去信稱“不可”。先生再來的信中,就改為了“曉明詩友”,當然隨著通信的密切、精神的共鳴,很快又改為了更為親近的“曉明”?,F在,我非常懊悔,當初寫給先生的信沒有留下底稿,以至于要看先生的來信,才大致知道自己給先生寫了些什么。當然,主要是寄書,寄新創(chuàng)作的詩稿,談一些關于詩歌的想法,請先生指教,而先生對我的詩歌之路的引領,也就從此開始。
曉明詩友: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信后寫的日期竟是元月18日,如你沒有寫錯,這信在路上旅游了兩個多月,也實在令人費解。
大作詩劇和詩集《晚風》都已讀過了。詩劇好像是你的一個新的嘗試,對現實的反諷與批判,對生命際遇的嘲弄,形成它的知性架構,使詩歌由人間抒情邁向哲理的世界,尤其第五幕,與其說有宗教的傾向,還不如說更趨于形而上的思維。我想這五幕詩劇的最大效果可能是幫助人類清醒地認識自我。
其實你的詩路和思路與我十分接近,讀到《晚風》集中吳野先生的序,尤其是P2倒數第二段他引敘你的話“中國古典詩歌悠遠完整的意象美,一直是我向往追求的……創(chuàng)作出一種中國特色的現代詩歌”,與我一貫的詩歌美學如出一轍,而你獨鐘情于王維,尤深獲我心。說不定有一天你又開始在詩中添加一些“禪”味,那我們就更走到一塊兒去了。
由抒情性,通過對“現代”的感受和生命意識的覺醒繼而過渡到虛靜而空靈的禪悟,這是不是一個中國現代詩人的可通之路?近十年來我寫過很多富于“禪趣”的小詩(在《漂木》中也不乏這種詩性的靈光閃爍)。
……
洛夫 3.10
這封信是先生2003年3月10日寫來的。信的開頭提到的“信在路上旅游了兩個多月”的際遇,后來與先生的通信中還遇到兩次,甚至更為詭異,以至于先生要質疑中國臺灣和加拿大郵局的服務。其實大陸這邊的郵局,有時也會讓人哭笑不得,給加拿大溫哥華寄信時,按照國際規(guī)定的格式,寄信人地址寫在左上角,收信人地址寫在右下角,與國內郵信的格式剛好相反。盡管我在寄溫哥華的信中,左上角皆顯著地寫了“莊曉明寄”,但有一年,國內的郵局還是與我開起了“玩笑”,把我當作收信人,把我寄出的信又給我寄了回來,而且是連續(xù)三次。跑到當地郵局交涉,郵局的朋友無奈一笑,痛罵了大陸郵局的“愚蠢”后,建議我把寄信人的地址此后寫到信的背面。
先生的這封2003年3月10日的來信,實在使我嘆服他的敏銳,敏銳的“讀詩”。這里,我不禁還想補充的是,先生敏銳的“讀人”,“讀詩”或許還有趣味之說,說到“讀人”,先生只要與陌生人見上一眼,交談兩句,他基本就能把你是什么人從深處看透了——但他表面上還是不動聲色。先生一眼就看出了我詩歌的詩路與思路,一種對古典美學的傳承和形而上的思維。《晚風》是我的第一本詩集,當時對自己的詩歌美學追求,也還處于一種萌芽狀態(tài),不是很有信心。因為我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所寫的那些詩,并沒有得到詩壇的認可,在當時競逐先鋒的風氣下,它們顯得另類,不合潮流,只得到葉櫓老師、林莽老師、張新泉老師等的賞識。我的詩歌雖往往在外貌上有著古典風韻,內部卻是有著整體性的形而上的詩思和超越的,我要感謝先生指出了我的詩歌特色,清晰了我未來的詩學追求,堅定了我的信心。
2003年12月,我出版了第二本詩集《形與影》。這本詩集的重點作品自然是大型組詩《形與影》,被葉櫓老師在序中推為與當今詩壇優(yōu)秀之作相較亦不遜色?!缎闻c影》由《序曲》、《形說》(十九首)、《影說》(十九首)、《形對影》(五首)、《影對形》(五首 )、《形影和歌》構成,在某種程度上,已具備了一種詩劇的輪廓。可能迥異于一些讀者的判斷,《形與影》的靈感并非來自西方,而是受啟于中國古典大詩人陶淵明的組詩《形影神》。正如魯迅先生所辯護的那樣,陶淵明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大詩人,這不僅是指他曾寫下“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之類金剛怒目式的詩篇,我以為更重要的,是他還留下了《挽歌》這樣極具現代荒誕意味的詩篇——魯迅先生的散文詩《死后》可謂與之一脈相承,以及他的已具備了詩劇胚芽的《形影神》?!缎斡吧瘛?由《形贈影》《影答形》《神釋》三首組成,《神釋》 尾聲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可謂古今詩歌的至境之一。初觸陶淵明的這組詩,我便產生了創(chuàng)作一部同類思辨性詩劇的沖動,在逐漸醞釀的過程中,我閱讀了一些西方現代詩人的詩劇,野心也越來越大,已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哲學命題的思辨,而是試圖以陶淵明的這兩個具有戲劇性對位的哲學視角——“形” (具象的視角)與“影”(抽象的思考)為基礎,對自己所生存的這個當下社會做一番全方位的掃描。顯然,這樣的大創(chuàng)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無論是思想還是形式,都必須有某種清晰的建筑的支撐。于是,我不斷地積累著對當下中國這個空前復雜的社會的各個角度各個層面的觀察、思考,并將它們置于一種詩性哲學的觀照之中,直到數年后,感覺已積累了一定的數量,便著手將它們組織到一種詩劇式的建筑之中。
但組詩《形與影》寫成后的數年間,一直找不到發(fā)表的地方,以至于我對這組詩也不是很有把握。詩集出版后,我便通過水路(往國外郵寄書籍水路便宜但很慢)郵寄給先生,希望聽到他的判斷,當然,我沒有失望,2004年4月底,收到先生的珍貴回信,或者說鼓勵:
曉明:
收到你的詩集《形與影》已多日了。最近連續(xù)地忙,一連寫了四篇訪談錄,六篇序言,共四萬多字,密集地工作了兩個月,還有兩篇尚未完稿,但我仍然抽出時間把你的詩集讀了一遍。你的近作已由抒情性提升到知性的高度,這不是一般詩人能進入的境界。讀《形與影》這一組詩,有點像讀莊子,也有點像讀尼采,甚至……這組詩可說是以形而下寫形而上的最佳例證。這種詩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忙完后我會再讀一遍的。你的詩哲理性很強,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太概念化,請永遠保持“詩性”——一種有魔力的語境。我發(fā)現你的傳統(tǒng)詩學功底很夠,你未來的發(fā)展,恐怕無人能說出一個準確的預測,我只有樂觀的期待。
……
洛夫 4.20
先生的過譽,自然使我汗顏,以至于好幾年不敢引出這一段話。但先生亦由此指出了我的詩的優(yōu)點、待發(fā)掘的潛力,以及存在的問題,成為我今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明鑒。先生在這封信里還說:“你說要給我的禪詩寫點東西,慢慢來,時機成熟了便會水到渠成。你提到王維的《輞川集》,這和我的詩路較近,我所追求的就是王維那種詩性禪境,是美與禪的統(tǒng)一,我簡稱為‘禪趣’,一種生活中偶發(fā)的感悟。禪其實就是一種生命意識的覺醒,我也可以在你的詩里找到?!蔽沂?004年開始,著力研究先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美學的,在這之前,我已寫了一些關于古典詩人的隨筆式批評,以及兩三篇現代詩人的詩歌解讀文章,感到可以寫寫先生,便給先生寫信表達此意,其實也有給自己加壓的意思。誰知竟由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以先生為關注最多的現代詩歌批評,使我今天在詩人稱呼的后面,還獲得了一個詩評家頭銜——真是所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