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鈺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蔣德均教授的《自言自語》 (組詩)收入時東兵、文生(蔣德均)、陳忠村《三人行吟》一書中,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發(fā)行。組詩由《情書》《獨酌》《認識自己》《自白》《幻覺》《我沒有時間悲傷》《悲哀》《異想》《奇思》《與時間較量》《渴望遇到一個陌生人》和《秋的期待》共十二首短詩組成。粗略讀來閑碎,細讀卻是思路清晰,脈絡(luò)分明。其中有六個側(cè)重點:生活與詩意,比如《情書》《獨酌》;內(nèi)心沉思,比如《認識自己》《自白》;警惕時間,比如《幻覺》《我沒有時間悲傷》;瑣碎中追尋美好,比如《悲哀》《異想》;時間與人,比如《與時間較量》《秋的期待》;反思現(xiàn)實,比如《奇思》《渴望遇到一個陌生人》。
生活與詩意:《情書》《獨酌》?!肚闀窌鴮懺谵k公室枯燥瑣屑的思緒中飄來了令人內(nèi)心沸騰或激動的文字,詩人心里對于寫詩的靈感就此觸發(fā),詩意的陽光照拂上內(nèi)心的荒原,從而獲得一種生機與希望、溫暖與美好?!坝谑?我把信件再次展讀/看見/窗外的陽光正在攀緣/一片燦爛?!薄丢氉谩?寫詩人在沉默的桌上、空闊的房間里獨酌,想象著與酒鬼、酒仙、酒圣對飲,詩人發(fā)出感嘆:“酒色財氣/誰能占齊”。人們酒后的豪言壯語已不知真假,失去了本色;詩人希冀這里會有一場“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真誠交心酒友會。生活的瑣屑會讓生活的詩意暗淡,但詩人的內(nèi)心仍有希冀,一直渴望被詩意所喚醒,當陽光帶著詩意照拂,當舉杯獨酌造訪詩意時,當逢遇酒友難辨真假的虛言時,詩人更加希冀有古人喝酒的境界和渾身是詩意的細胞,畢竟“酒逢知己千杯少”,尤其在物欲橫流的時代。
內(nèi)心沉思:《認識自己》《自白》。詩人以詩歌的方式書寫了對思想和欲望、自白和坦白兩大主題的關(guān)系。以跳躍性的思維、深幽的遐想以及奇特的想象對人性中的思想和欲望、自白和坦白進行反思,寫出自己的獨特思考:思想和欲望匹配;自白是自愿里蹦出的孩子,坦白伙同抗拒殺人放火。這些前言不搭后語,看似怪異的文字其實折射出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與社會人生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警惕時間:《幻覺》《我沒有時間悲傷》。詩人敏感地察覺到了年力漸衰、生活的繁忙和快節(jié)奏、生活的瑣碎甚至無趣與無聊,詩人警惕到了時間在流逝,生命在枯萎,對此感到焦慮和不安,發(fā)出了積極用世、“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的感慨,但也透露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抑郁。記得蔣先生平時常常感嘆: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還很多,牽掛的人也還放不下;感嘆時光去得匆匆,提醒我們常以偉人為榜樣,珍惜時間就是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叭税?一生忙碌/一世奔波/又有多少生命真正懂得時間的罪惡/對于我 放棄理想是一場災(zāi)難/因為我已沒有時間悲傷/注定 我一生欲完成的事情/對于他人/諱莫如深?!?/p>
瑣碎中追尋美好:《悲哀》《異想》。世人大多對于烏鴉都是討厭、憎惡的,唯有詩人能與烏鴉和解,因為它們是一樣的悲哀?!霸?jīng)的夢想隨世人的詛咒/日漸憔悴、消瘦”,詩人用“面對塵埃妝扮鬼臉”的方式進行愁苦的化解,可“心如槁灰”的悲哀就如同烏鴉無法被人理解的悲哀一樣無法排解(《悲哀》)?!懂愊搿?生活的瑣屑讓詩人覺得自己的皮囊里盛滿卑微和骯臟,可是詩人心中對美好的向往、對于自我和夢想的追求、對于信仰的誠摯和崇敬在平庸的軀體之上飛翔。詩人便進入了一個物我相忘的境界,幻想精靈、幻想蝴蝶;沉思得出有“安靜之必要/本分之必要”,然后把自己的欲念收斂藏起,心中念一聲:阿門。這是一種自警和自省。今天,擁有這種意識和能力的人越來越少了!(《異想》)
時間與人:《與時間較量》《秋的期待》。這兩首詩是詩人對于“時間與人”關(guān)系的思考,對時間的發(fā)問,是對于生命自我如何與時間相處的思考,與前面的書寫警惕時間主題是一脈相承的。在《與時間的較量》 中,詩人發(fā)出“我的憂傷來自與時間的較量/失敗是我的宿命”的感慨,時間是一個勁敵,歷史上曾經(jīng)輝煌的帝王在時間的長河上也只留下了一個名字和符號而已,更不要說那些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千千萬萬如你我的普通人了。但那些羅馬的石頭、金陵的城墻還能逃過時間的魔爪,還是傳遞歷經(jīng)了時間的考驗的瑰寶,依然放射光芒。而詩人正是明白時間的浩瀚而巨大的吞沒,才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積極思考和行動選擇。時間給人們啟示:“請你給我以暗示/我便選擇讀書或?qū)懺?向李白和杜甫學習?!惫P者認為在此可以窺見詩人的雄心壯志、崇高理想與人生終極?!肚锏钠诖穼憰r間匆匆里秋去秋又來,重陽又重陽,今時盡管相似,但已不同往日。在隨秋風秋雨消逝又循環(huán)的時間里,任世事變遷,唯有親情不淡不散,“滿含期待和心痛/等你歸來/即使兩手空空”。
反思現(xiàn)實:《奇思》《渴望遇到一個陌生人》。《奇思》對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危機現(xiàn)象進行反思,引發(fā)詩人對現(xiàn)實的思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對人身心傷害的哀痛;追問人心與人性,反思由古到今,為何世道異古,人心叵測。但詩人意識到自己這樣的思考并不能夠帶來實質(zhì)性的改變,感慨書生無用,內(nèi)心憤懣,只能另尋法排解。《渴望遇到一個陌生人》 中寫詩人希望遇到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陌生人,但是身邊“不解”的陌生人總是把自己拉扯回現(xiàn)實,詩人對此的回應(yīng)是:堅持自我的內(nèi)心、相信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這兩首詩,一個是對于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痛徹反思,一個是對自我內(nèi)心與現(xiàn)實沖突的深刻反省。
蔣德均先生不僅是教授、學者,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作家,因而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與睿智,從質(zhì)樸的文字中可見他常常在思考人生,時時發(fā)出常人未有的感慨。他對自我進行反思,認識自己,始終保持清醒;他對時間警覺,與時間較量,有一種老當益壯的氣概;他思考人與時間的關(guān)系,在時間這個強大無比的巨人面前,他有些無奈,但他是不服輸?shù)?,他要與時間較量;他反思現(xiàn)實,他對制造垃圾或有害食品的不良商家進行義憤填膺的譴責,他反思人心是如何蛻變的,世道是如何變遷的,但是一介文弱書生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能夠做些什么,除了憤慨,只是徒增心中煩惱罷了。但寫作會讓生活充滿詩意,希望喚醒人性中的真善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讓人感佩!
組詩《自言自語》體現(xiàn)出了詩人獨特的思考,他向往詩意的生活,但又不得不融于世俗的煩瑣之中,但一顆熱愛文學、熱愛生命的心沒有因此磨滅,這大概也是他辭去管理工作而全心教學的原因之一吧。不止如此,應(yīng)該這樣說,他更熱愛他的學生,所以他安心做一個教師,以教育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他常這樣說:“我有一個夢,希望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一個宜賓學院作家群或作家現(xiàn)象,希望能培養(yǎng)出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冰心文學獎的學生。這樣,我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才能夠真正地得以實現(xiàn)。”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學生看稿、改稿、薦稿等占據(jù)了他大半的業(yè)余時間。這其中也涌現(xiàn)出了像麥笛、孟松、張學東、彭碩、楊蓉等一批國家級、省級作家協(xié)會會員。
組詩《自言自語》讀來有一種和他的《慰心集》系列相似的感覺,是詩人對于生活的藝術(shù)化記錄?!段啃募废盗幸彩情e言碎語的系列文化隨筆,讀來常使人警醒甚至疼痛。從小來說,它記錄一個作家成長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感悟,是研究作者的第一手重要材料,是對于生命個體的反思和對于生活的感悟。從大的來說,它是對于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和記錄,只不過是從個人的視角來描述的。從詩人記錄生活的閑言碎語反映時代生活,體現(xiàn)的是個人對于當時當事的看法與見地。詩人崇敬巴金,深受巴金的《隨想錄》系列的影響,由此感觸而寫作了《慰心集》系列。
組詩《自言自語》看起來稀松平常,是詩人的自言自語,但是卻透露出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的獨特思考和判斷。在《認識自己》和《自白》中,詩人以跳躍性的思維寫出理性的思考,雖然不明白這理性的邏輯是怎么樣的,但這恰恰是文學藝術(shù)的魅力與奧妙之所在;在《幻覺》中,“陽光和塵埃在什么地方合計/適當?shù)臅r候/把我拉出去槍斃”更是奇幻夸張的想象,在想象之中十分生動地刻畫了詩人對于時光流逝的焦慮和不安;《悲哀》和《異想》中的烏鴉和姜太公都是貼切而別具一格的意象選擇;《獨酌》中與歷史上的偉人進行對話;《與時間較量》中把時間的長度和寬度進行對比描寫,意味深長,讓人深思。
總之,組詩《自言自語》是詩人對生活的藝術(shù)加工,在這一組詩中可見詩人在中年時期的迷茫與困惑、焦慮與不安、思考與執(zhí)著、夢想與追求。
① 出自時東兵,文生,陳忠村:《三人行吟》,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文生卷組詩《自言自語》。
② 蔣德均(1966——),筆名文生,教授。已出版《詩歌語言藝術(shù)論》等學術(shù)著作五部,《與名人為伴》《夢中玫瑰》《一江春水》《另一種天問》等詩集二十四部,《慰心集》等隨筆七部,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一百余篇,主編或參編高校文科教材五部九冊。作品入選多種文學選本,其中有詩歌被選作211、985等高校教材,有文章選作高考語文閱讀材料。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學術(shù)與技術(shù)帶頭人后備人選,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宜賓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F(xiàn)就職于宜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