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蘭芬 張文貞
摘 要:詳細闡釋了永靖縣玉米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措施,為今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 玉米;主要;病蟲害種類;防治措施
永靖縣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141個行政村,12個社區(qū),其中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11個,川塬區(qū)鄉(xiāng)(鎮(zhèn))6個。全縣耕地面積36000hm2,其中水澆地面積6666.7hm2,常年種植雙壟溝播玉米面積20000 hm2左右,由于連年種植玉米,導致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加之群眾防控觀念意識淡薄,廣種薄收觀念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使群眾種植積極性受挫,為此,筆者通過近幾年觀察,該縣玉米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有以下幾類,為今后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一、玉米發(fā)生主要病蟲害種類
1.頂腐病。分真菌型和細菌性2種,喇叭口期遇到持續(xù)高溫易發(fā)生該病。從6月初開始出現(xiàn),田間觀察發(fā)現(xiàn),從喇叭口伸出的心葉,葉尖葉緣失綠發(fā)黃,有的葉緣變薄呈白色透明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葉片頂部出現(xiàn)褐色腐爛,腐爛部位多沿葉尖邊緣向下擴展。發(fā)病早、發(fā)病重的植株頂部葉片緊裹粘連在一起,呈“筍尖”狀,易發(fā)生腐爛,雄穗無法伸出,導致減產。
2.莖基腐病。真菌性病害,開始在莖基節(jié)間產生縱向擴展的不規(guī)則狀褐色病斑,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極易倒折。
3.大、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大斑病病斑呈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cm,寬1cm左右,有時出現(xiàn)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guī)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多雨潮濕天氣,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小斑病的病斑開始是水浸狀小斑點,以后逐漸形成邊緣紅褐色,中央黃褐色橢圓形病斑。
4.瘤黑粉。初時病瘤外表為白色或灰白色薄膜,內部幼嫩時為肉質,白色瘤內部為白色,以后瘤內充滿黑粉,在外膜破裂后散出。被侵染的組織因病菌代謝產物的刺激而腫大成菌瘤。瘤的形狀和大小因發(fā)病部位不同而有差異,莖節(jié)瘤和果穗上的瘤大如拳頭或更大些,而葉上的瘤僅有豆粒大小。雌穗可全部變成黑粉或僅部分籽粒受害;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袋狀腫瘤,內部充滿黑粉。
5.玉米螟。幼蟲蛀入主莖或果穗內,使玉米莖折斷,造成玉米營養(yǎng)供應不足,授粉不良,導致減產降質,一般減產10%—30%。
6.玉米粘蟲。以幼蟲暴食葉片,嚴重發(fā)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為害癥狀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后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吃光葉片。當一塊田玉米被吃光,幼蟲常成群列隊遷到另一塊田為害,故又名“行軍蟲”。
7.紅蜘蛛。玉米紅蜘蛛以吐絲隨風飄移蔓延為害,或爬行,或隨雨水漂流轉移為害。主要以成蟲和若蟲群集于玉米葉背取食汁液,先取食下部3—5片葉,而后向上部片蔓延。被害處呈現(xiàn)失綠斑點或條斑,影響光合作用,被害葉片失綠干枯后,即轉移到另外綠色葉片。
二、防治措施
1.頂腐病
(1)合理輪作:重病地塊與豆科作物輪作,減少重茬。
(2)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一項最經(jīng)濟有效的防治措施。鄭單958等。
(3)及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收獲后深翻土壤,也可減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長后期結合中耕、培土,增強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5)化學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700倍液,加72%農用鏈霉素水溶劑25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對于粘連在一起的葉片,應抓緊用刀尖或錐子挑開粘連的葉片,促進頂端生長和雄穗正常發(fā)育。
2.莖基腐病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同時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
(2)合理輪作、倒茬 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桿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化學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或90%代森錳鋅加水500倍噴霧,隔7-10d噴藥一次,連治2-3次。
3.大、小斑病
(1)摘除病葉 先下部葉片后上部葉片逐漸發(fā)病,當下部兩葉片發(fā)病率在20%左右時,應立即去除病葉,隔7-10d再去除3-5片葉,對控制病害擴展有明顯效果。
(2)化學防治: 用多菌靈、敵菌靈、代森錳鋅等500倍液噴霧。
4.瘤黑粉
(1)輪作倒茬 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進行大面積的輪作倒茬是防治該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區(qū)至少要實行3~4 年的輪作倒茬。
(2)選用抗病品種。品種抗病性有差異,硬粒型玉米較抗病,馬齒型次之,甜玉米較感病。雌穗的苞葉厚、長、緊密的較抗病;反之包不緊的較易感病。
(3)消滅病菌。玉米收獲后應徹底清除田間植株病殘體,進行深秋翻,可減少初次侵染來源,苗期結合田間管理拔除病株,拔節(jié)至成熟期發(fā)現(xiàn)病瘤早期割除,并將割下的病瘤集中銷毀或深埋,否則病瘤中的黑粉會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4)藥劑處理。選用包衣種子,另外,對發(fā)生較重地塊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減少初侵染菌源。還可以在腫瘤未出現(xiàn)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殺菌劑對植株噴霧,以降低發(fā)病率。
5.玉米螟
(1)合理密植:根據(jù)種植品種、降雨量等,種植3000—3500株/666.7m2為宜。
(2)加強肥水管理,增施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過多。
(3)化學防治:最佳時間是心葉末期,此時是低齡幼蟲最大限度地潛伏在心葉叢中為害的時刻。50%巴丹100g兌水100kg噴霧或灌于心葉內。還可用25%增效殺蟲雙水劑1kg加水5kg加細砂土25kg配制成顆劑,10kg/666.7m2施于心葉防治。
6.玉米粘蟲
(1)清除田間玉米秸稈。用作燃料或作堆肥,以殺死潛伏在稈內的蟲蛹。
(2)合理輪作,不宜連作,淺耕滅茬,減少成蟲基數(shù)。
(3)采、誘卵。在粘蟲產卵期間,根據(jù)成蟲的產卵特點,在田間連續(xù)誘卵或摘除卵塊,可明顯減少卵量、幼蟲數(shù)量。
(4)人工捕殺及中耕除草消滅幼蟲。在粘蟲幼蟲發(fā)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將雜草及幼蟲翻于土下,殺死幼蟲,同時也降低了田間濕度,增加了幼蟲死亡率。
(5)化學防治。在幼蟲3齡期前,施藥以上午為宜,重點噴灑植株上部。每666.7m2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ml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12-18g,或20%辛硫滅多威乳油80-100g,兌水40-50kg均勻噴霧。
7.紅蜘蛛
(1)農業(yè)防治。清除田間、田埂、溝渠旁的雜草,減少玉米紅蜘蛛食料和繁殖場所;種植抗(耐)害品種;避免與大豆間作套種等。
(2)田間噴藥。選用1.8%阿維菌素、20%噠螨靈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盡量將藥液噴在玉米葉片背面,重發(fā)田塊,每10d噴灑1次,連噴2-3次,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注意:由于玉米株高密閉,天氣炎熱,通風條件差,要嚴格遵守農藥使用操作技術規(guī)程。上午10時后,下午5時前嚴禁施藥,以確保人、畜安全。
作者簡介:魏蘭芬(1980-)女,甘肅永靖人,農藝師,主要從事馬鈴薯栽培和推廣工作。
通訊作者:張文貞(1972-)男,甘肅永靖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