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銘 胡德海
2015年10月,我曾隨友人尋訪東坡足跡,來到江蘇宜興閘口村蘇軾好友邵明瞻故居遺址海棠園。園中有蘇軾手植的海棠,還有蘇軾當年親題的匾額:天遠堂。然而,久扣其門,無人應答。正悵然間,忽有熱情村民路過,幫忙輾轉聯(lián)系到園主——邵家32代后裔邵月勤老先生。同行的兩位朋友都是四川人。聽說東坡先生故鄉(xiāng)來人了,邵老先生一分鐘也沒有耽擱,駕著小機動車匆匆趕來,請我們進園欣賞,還拿出《邵氏家譜》(現藏上海圖書館)復印件熱情地給我們講解。那一刻,我內心的感動無以言喻,今昔交疊,時間的迷離感倏然涌現,仿佛東坡先生尚未走遠……
海棠在1952年曾被臺風刮斷,后來又從老根上長出新枝;天遠堂牌匾“文革”時曾被沒收,幸而未被損毀。也許,有人會質疑東坡手植海棠存活至今的可靠性,質疑“天遠堂”東坡手跡的真?zhèn)?,從學術求真的角度而言,是完全合理的。但我仍然要感謝邵氏后人,900多年的風霜雨雪,他們代代相傳,守護著海棠園和天遠堂,守護著蘇、邵兩家的親密情誼,更守護著一段值得永遠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
教授方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王國維提出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圖兒童身體之發(fā)達,授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之基礎,及生活上所必要之普通知識、技能是也?!睘榱诉_到以上目的,必須采取必要的教育方法,即“育成身體之養(yǎng)護,陶冶情意之訓練,及磨煉心意與以知識、技能之教授是也。”但是,如果這三種方法不能互相結合,也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他認為:“身體之發(fā)達,雖由于養(yǎng)護,然若無體操之教授,及節(jié)制清潔之訓練以助之,則其效甚少。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雖以訓練為主,然若無教授以養(yǎng)成道德上之知識與情操,無養(yǎng)護以圖身體之健康,則亦不能奏其效。而于知識、技能之教授,亦不可不由訓練以養(yǎng)注意勤勉之習慣,依養(yǎng)護以期身體之健康。足以見此三方法不可不一致聯(lián)絡也。”
王國維的教授法與其“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是相對應的,體現了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一致性。這些方法啟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各種知識、技能獲得的相關性,教學方法的相互作用。只有各種教學方法協(xié)調統(tǒng)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次序性與一致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