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張博羽,逯燕玲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 100191)
長河是自然河道與人工河渠相結合的古河道,其自然河道在金代以前就存在,并成為北京城的重要引水渠道。長河歷經金、元、明、清、民國至現代,與北京城的格局變化以及西郊皇家園林的形成與發(fā)展相聯系?!叭轿鍒@”是人們對清代北京西北郊一帶眾多皇家園林的總稱[1],從金代在北京建都,長河就與三山五園地區(qū)的山水環(huán)境、京城用水及漕運問題密切相關。清代長河是皇家御道,沿岸古跡豐富,被譽為北京的“清明上河圖”[2]。長河水系既是連接京城與西山玉泉山水的水脈,也是融會京城皇家文化與西山苑囿文化的歷史文脈?!叭轿鍒@”以其歷史底蘊、造園建筑、豐富文物及壯美山水為世人矚目,是融自然、人文于一體的人類共同文化遺產。長河水系是“三山五園”賴以生存的根源,更是“三山五園”的血脈靈魂。
永定河古河道流經西北地區(qū)的“三山五園”,因地下水資源充足,形成由西部山區(qū)東來的玉泉山水系和由巴溝低地北流的萬泉河水系。玉泉山水系包括玉泉山諸泉、香山諸泉、碧云寺諸泉、櫻桃溝諸泉等,諸泉在地下相通,匯集于玉泉山噴涌而出,流入西湖(今昆明湖)。長河源于西山山麓,自玉泉山流進昆明湖,至海淀麥莊橋,改流向為東南,到西直門的高梁閘而匯進德勝門水關,入積水潭,全長30余里(1里=500 m)[3]。
高梁河早在北魏成書的《水經注》卷十四中就有記載:“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流東注,徑燕王陵北,又東徑薊城北,又東南流”[4]。高梁河被金人稱為皂河,其發(fā)源于今紫竹院內湖,在金代之前僅起到灌溉農田的作用。遼會同元年,幽州城被定為南京析津府,曾于城東北郊大力建設湖泊水域景區(qū)。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人于金中都東北建造規(guī)模龐大的離宮——太寧宮。作為古典皇家園林,太寧宮遵循“一池三山”的布置格局,水中有瓊華島、圓坻(今團城)與今中海南面島嶼之景,并使西山諸泉匯集到金海(今昆明湖),于金海南端人工開鑿出長20余里的人工渠道(今南長河),向東南方向延伸至高梁河,使金海的水流引入高梁河上源,高梁河水量豐沛,并注入白蓮潭(今積水潭)[5]。
金乾道八年,引盧溝河通漕運,開鑿金口河,將盧溝河水引至今玉淵潭附近,開渠連接通州潮白河。然而雨季時盧溝河水流湍急,水量猛漲,洪水沖毀堤岸;水量小時,渾水盧溝河的泥沙淤積河道,遂將金口河堵塞,棄之不用。1205年開辟金閘河,改引高梁河、白蓮潭和玉淵潭的泉水為源??梢?,長河在金代就是皇家御苑與漕運補水的重要河道(圖1)。
圖1 金代開鑿人工渠道(來源:作者自繪)
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郊營建中都新城,瓊華島所在的湖泊積水潭是元大都選址的決定性條件,都城中心從西湖水系遷移至高梁河水系。金代高梁河上游開辟了人工渠道,瓊華島所在湖泊和高梁河水量較充沛,但元大都建在此地后,用水量極度增加。郭守敬為解決漕運水量不足的問題,提出開浚玉泉山玉泉諸泉,匯集水源,以增加甕山泊水量。元皇室修建人工渠道,即金水河,把優(yōu)質的玉泉水作為御苑專用水。郭守敬從昌平白浮泉引水,經甕山泊(今昆明湖),匯入高梁河,注入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流入通州白河。由甕山泊開挖的水渠成為流入城內的主要水道,南長河從甕山泊東南至高梁河,經今西直門外的紫竹院公園和北京動物園、西直門北側,流入積水潭(圖2)。
圖2 元大都水系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明代通惠河斷源,玉泉水系成為玉河唯一水源。元代金水河也開始斷流,玉泉水大部分流入西湖(即甕山泊),西湖免遭擱淺干枯。明代修浚白浮泉河道,但河道很快被沖毀。明代沒有引用白浮泉水,城內用水的唯一來源是匯聚了一畝泉和玉泉山諸泉的甕山泊。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長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明代高梁河取玉泉山水之意,改名為玉河,是玉泉諸水引入京城的唯一河道。明代沿玉河兩岸修筑歷史文化建筑,形成寺廟文化聚集地?!堕L安客話》記載:“水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春時堤柳垂青,西山朝夕設色以娛游人。都城士女藉草班荊,曾無余隙,殆一佳勝地也”[6]。長河地域文化空前發(fā)展,生機勃勃。但明代晚期,長河因年久失修而逐漸淤塞。
由于要在西郊興建離宮別苑,皇家園林建設及人口增長需要大量用水。康熙年間,興修西郊御園的工程陸續(xù)展開??滴跏辏?673年),皇室下令疏浚淤塞的玉泉山河道,修繕高梁橋、白石橋等。為有效利用西山諸泉和玉泉山總脈,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十五年(1750年),在“三山五園”一帶系統(tǒng)整治水源。為匯集西郊一帶的泉水,決定擴大西湖容量,并將擴大后的甕山泊改稱昆明湖。昆明湖依靠繡漪閘、二龍閘、青龍橋閘調節(jié)水量,成為北京郊區(qū)出現的第一座人工水庫。
清朝是“三山五園”與長河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青龍閘橋以北至玉泉山的河道為北長河,繡漪橋以南的河道成為南長河。水庫建成后,與甕山建筑群交相輝映,既增加了漕運水量,也營造了風景秀美的清漪園(今頤和園)(圖3)。
圖3 清代京城水系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清代在“三山五園”與長河沿岸的建樹以康熙和乾隆年間為盛,不僅重修和擴建了許多著名寺宇,還增加了很多景觀建筑物,如暢觀樓、倚虹堂、豳風樓、鬯春堂。長河沿岸桃紅柳綠,傳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的佳話。
封建王朝的衰落,加之民國時期戰(zhàn)亂頻仍,長河河道逐漸淤塞荒涼,沿線建筑大多破敗不堪。民國時期,西山的引水石槽被破壞,斷斷續(xù)續(xù)不能通水,大部分被當地農民移作他用,長河兩岸大量種植稻田;青龍閘向東引水流經北宮門的小河渠,也因多年失去維修淤塞不通;玉泉山諸泉的出水量較清代減少,玉泉山被辟為公園,并引用玉泉山泉水辦起了啤酒汽水廠。清代“三山五園”與長河鼎盛時期的風光景色面目全非。隨著玉泉山和西山諸泉先后干涸,帝后們從頤和園乘船去靜明園的玉泉河(北長河)斷流,成為泄洪道。
新中國成立后的水利工程利用了部分長河河道,成為京城人民用水的引水渠。1995年京密引水渠改造,長河成為一條景觀河道。1998年,長河治理工程疏浚加寬了河道,修整沿岸的綠化景觀。2001年整治長河段,初步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目標,改善了城市水系功能與水系環(huán)境,提升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7]。
從金代開鑿長河之始,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建設,到清代鼎盛時期,玉泉山水系及長河變化很大。金代先是為中都的皇家苑囿補水,后又解決漕運河道用水問題;元代引白浮泉水與玉泉諸泉匯聚于甕山泊,長河上接甕山泊、下連積水潭、接通惠河,使京杭運河直通大都城內;明初定都南京,長河河道堵塞、水系退化、水患次數增多,定都北京后經水系治理、園林和寺廟建設,玉河又恢復了活力;清朝沿襲明代都城和皇城,“三山五園”一系列的園林建設維持了大量的河湖濕地,長河作為通往“三山五園”的御用河道,沿岸修擴廟宇、興建亭臺樓閣、廣植桃柳,成為清代百姓郊游的主要風景勝地。長河歷經百年滄桑,沿岸古建筑云集,歷史遺存類型豐富多樣(表1)。
表1 長河沿線重要歷史古跡資料一覽表
續(xù)表1
據清代《京城古跡考》記載:當時的紫御灣“橋在西直門外半里……水從玉泉來,三十里至橋下,夾岸垂柳,紺宇亭臺,酒旗掩映”[8]。長河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明清時期皇城與“三山五園”間唯一的御用河道,文化價值多元。
長河從金中都開始就有解決漕運河道用水問題的功能,到元代京杭大運河通航至大都城內,長河又與大運河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之后又經歷明清時期西郊皇家園林建設,長河及其沿岸同時得到建設和發(fā)展,逐漸成為“三山五園”與京城之間的主要連接紐帶,濱水植物種植更加豐富,京城與長河河道兩岸的自然風光得到充實與完善,構建了京城核心區(qū)與“三山五園”之間的景觀聯系。
長河潤澤大地,河暢水清,灌溉興利,風景優(yōu)美。長河以開放的綠色空間構建了北京舊城至西郊“三山五園”的濱水通道,為都城內、“三山五園”、西郊王府花園及其他私家園林的建設提供了水資源,營造了西郊水系周邊密集的園林組群,改善了城市的生態(tài)景觀與氣候,是北京綠地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9]。
長河是古都民俗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然風光、宗教建筑、植物景觀使人們流連忘返。長河是都人游憩以及朝拜的勝地,特殊的地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風俗活動與人文價值。長河的人文價值同“三山五園”的皇家文化相結合呈現出北京傳統(tǒng)文化與古都風貌。
清代在“三山五園”內布設了大量蘊含濃郁宗教文化氛圍的建筑與景點以及民俗信仰祀廟,生動反映清代帝室獨特的宗教文化。長河一帶的宗教人文價值為“三山五園”提供了豐厚的宗教文化養(yǎng)分?;始揖迍x萬壽寺的浴佛廟會非常盛大,據《長安客話》[5]記載“高梁橋北,精藍棋置。每歲四月初八日為浴佛會,幡幢鐃吹,蔽空震野,百戲畢集。四方來觀,肩摩轂擊,浹旬乃已,蓋若狂云?!碧煜蓮R進香郊游是長河沿岸的一大習俗,天仙廟供奉碧霞元君,地處長河高梁橋畔,距京城較近,香火十分旺盛。碧霞元君有“送子娘娘”之稱,據《帝京歲時紀勝》載:“俗傳四月八日神降,傾城婦女往乞靈佑”[10]。岸上寺院建筑遍布于綠樹叢中,出入寺觀的僧人道士與善男信女體現了長河水系的人文特色與民俗風情。
昆明湖是連接大運河文化帶與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樞紐,長河處于大運河文化帶上,無論是“三山五園”,還是長河及其沿岸,集中展現了皇家園林文化景觀,是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最為核心的文化精髓。因此,長河及其兩岸需要連線成片的整體保護,以傳承都城發(fā)展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核心文化精神。
目前長河及其兩岸仍存一些問題:①玉泉山泉水嚴重衰減,迸珠泉、裂帛湖泉、靜影涵虛泉等尚可尋覓到泉的痕跡,涵漪齋泉、涌玉泉卻已無蹤跡可尋。②原本清代所建青龍閘泄玉河洪水,二龍閘調節(jié)昆明湖水位兼有蓄泄西山洪水作用,高水湖、養(yǎng)水湖與昆明湖有同樣的蓄水作用,但是,輸送玉泉山諸泉水入昆明湖的古河道(北長河)成了玉泉山園內向外排水的河渠,高水湖、養(yǎng)水湖廢湖造田,出水口的二龍閘也不再能泄洪。③長河沿岸文化遺存,除了萬壽寺本身作了修繕以外,其余的古建文物及其周邊園林尚未得到全面修復。尤其是延慶寺一帶、五塔寺西翼違建、廢墟連片;北長河南岸的界湖樓,現僅存兩座石牌坊有待搶修保護。長河沿岸的引水石槽、水閘等水利文物及文化遺存都需要進一步修繕,以完善長河的景致與人文信息。
構建長河文化遺產廊道,將長河與“三山五園”連線成片整體保護。大量長河沿岸古跡遭到破壞或無存,要對長河進行治理與美化、修復和重建具有代表性的長河歷史遺存,促進長河文化遺產保護和發(fā)展,彰顯長河文化精髓。
長河沿線的現代名勝非常豐富,有北京展覽館、北京動物園、北京海洋館、首都體育館、國家圖書館、中國劇院、紫竹院公園等。將古代歷史遺存與現代建筑結合,再融入長河獨特的人文活動,打造長河特色水上旅游線路,有利于傳播長河的歷史和文化。
長河是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濱水區(qū),又是連接“三山五園”與北京城市核心區(qū)的生態(tài)廊道。長河是北京自然山水格局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歷史上長河的景觀價值很高,風景美不勝收,宛若江南水鄉(xiāng)。如今整治后的長河有了新的生命力,河水清澈,清風徐來,碧波蕩漾,是風景秀美的休憩場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盡可能恢復長河的景觀價值,杜絕長河周邊商業(yè)化開發(fā)以及城市建設區(qū)的進一步擴張。構建自然生態(tài)景觀廊道要結合綠地的遺產保護,依托水體搭建長河綠色連接紐帶,打造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長河綠色連接帶的構建,不僅要滿足河道文化遺產的線性空間發(fā)展需求,還要滿足水系自然演進、水系周邊自然景觀演化與生長的需要[9]。
長河從最初蜿蜒于金中都城郊外,到后來自北京城中心婉轉流過,為北京城市提供著漕運、城市用水、灌溉等諸多便利,對北京地區(qū)的開發(fā)、城市建設、經濟發(fā)展、歷史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河與“三山五園”水脈相連、文脈相融。建設長河歷史文化與生態(tài)景觀廊道,激發(fā)長河的活力復蘇,以期在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中交融,維系長河文化價值,實現北京古都水脈和文脈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