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鵬
李老師因為持續(xù)胸悶被家人送到醫(y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進行了搶救,病情才得以緩解。李老師很費解,之前沒有冠心病,也沒有胸悶、胸痛的毛病,沒有高血壓:雖然有10余年的糖尿病史,但血糖控制的還不錯,空腹血糖始終在7~10毫摩爾/升。怎么會突然發(fā)生了心梗呢?醫(yī)生告訴他,糖尿病對心血管的損害是緩慢發(fā)生的,同時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使患者對疼痛的感覺不明顯,出現(xiàn)心肌缺血的時候不易察覺。一旦發(fā)生嚴重的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
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糖尿病心臟病的“蛛絲馬跡”
1.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到站立時收縮壓下降大于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這種情況臨床稱之為“體位性低血壓”。糖尿病人由于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經(jīng)(特別是交感神經(jīng))發(fā)生病變,致使血管不能及時收縮,從而導致一過性血壓下降。因此,許多糖尿病人起床后,常常感覺一陣頭暈、眼花、心慌、出汗、眼前發(fā)黑,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昏厥。
2.心率固定:糖尿病植物神經(jīng)病變包括迷走神經(jīng)和交感神經(jīng),如支配心臟的迷走神經(jīng)損傷時,出現(xiàn)心跳加快,心率每分鐘在90次以上;而支配心臟的交感神經(jīng)損傷時心跳減慢,心率在每分鐘60次左右。兩部分神經(jīng)均損傷則會出現(xiàn)固定心率現(xiàn)象,或表現(xiàn)為“快一慢綜合征”。因此,通過糖尿病患者心率的變化可以判斷有無心臟的植物神經(jīng)病變。
3.心梗常無痛:糖尿病患者的感覺神經(jīng)普遍鈍化乃至功能喪失,使得疼痛癥狀變得輕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無心血管病相應癥狀,也需要定期做心血管相關檢查(如心電圖),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
4.發(fā)病年齡低: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集多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吸煙等)于一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而且年齡提前。
糖友保護好心臟須注意以下事項
1.嚴格控制血糖: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將飲食、運動、藥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嚴格實施自我管理,盡量使血糖降到正常。需要提醒的是,低血糖會更傷心。人體內(nèi)只有胰島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卻有很多,包括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糖皮質(zhì)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一旦發(fā)生低血糖,人體會本能地動員這些升糖激素去對抗胰島素。但這些升糖激素還有升高血壓、收縮血管的功能,容易導致心梗、中風。
2.調(diào)控血脂:每日脂肪攝入量(包括動植物油和肉、蛋、豆等)應限制在每千克體重0.6~1.0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嚴格控制在2.6毫摩爾/升以下。對于40歲以下糖尿病患者,如有危險因素(高血壓、吸煙、超重/肥胖、脂代謝紊亂等),推薦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對于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即便沒有上述危險因素,也推薦使用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必須長期吃,同時堅持生活方式的干預,不可隨意停藥。
3.降低血黏稠度:糖尿病患者如有高黏滯血癥,易禍及心血管而加重病情,因此必須加強預防。飲食應清淡,以低脂低糖食物為宜,平時多吃些全谷粗糧、瓜果蔬菜、食用菌、魚、大豆及豆制品、大蒜、生姜,常飲綠茶。堅持有氧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有利于降低血脂及血黏稠度。50歲以上的男性糖友和60歲以上的女性糖友,應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4.控制血糖達標: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爾/升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爾/升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可適當放松標準。選擇對心臟無損害的降糖藥。伴有高血壓者需在醫(yī)生指導下堅持服用降壓藥物,使血壓維持在120~130/80~85毫米汞柱。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規(guī)律起居;合理飲食,控制總熱量,少食多餐;堅持運動,避免激烈的競技活動;保持平和心態(tài);控制體重,將體質(zhì)指數(shù)(BMI)保持在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