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議宵 楊欣諾
梁增先生
曾用名“梁增”,家族名梁濟芳,綽號“南海時辰鐘”。這個綽號對於熟悉南海歷史的人而言,是既感恩又心生敬畏的!他曾經歷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時候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戰(zhàn)亂不斷、糧食短缺、饑荒頻發(fā)的大環(huán)境下。昔日的放牛娃,在外人不理解甚至鄙夷他時,內心卻始終有著堅定的自我認同,他用與眾不同的行事邏輯,在亂世時代中巧妙地建立了商人與官兵之間、豪門與貧民之間的對話關係。
【人物簡介】
梁濟芳,綽號“南海時辰鐘”,曾用名“梁增”,是那個時代裏從小人物蛻變成為成功人士的縮影。他出生亂世,破浪前行,從不甘於平淡的一介草根平民,到追求人生巔峰的一代企業(yè)家,他的成與敗,他的為人與處世,他的生活智慧與商場博弈,值得現(xiàn)下年輕一輩去學習與思考。
從默默無聞的南海小城,到遍地繁華的香港;從混亂嘈雜的市井坊間,再到爾虞我詐的生意圈?!澳虾r辰鐘——梁增”這個名字,不斷地在一代又一代的南海人口中提及,有血性、有魄力,是熟知他的人及被他幫助過的人們給予他的評價。這樣一位亂世中的小人物,將平凡一生過得如此勵志、精彩,“破局”的智慧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叱咤商海的“南海時辰鐘”
失去雙親,遭遇家變,這是幼年梁增身上所背負的悲劇。5歲失去父親,8歲母親離世,他一夕之間成為了無人問津的孤兒,只能被送往外公家。沉痛的打擊,讓這個小小少年過早地承擔起這個年紀不該有的責任,“求溫飽,求生存,活下去才有希望”是他內心萌生的強烈的求生欲。
就這樣,梁增開始了一段濃重渾濁、斗智斗勇的生活,並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在外公家,他是個“外人”,並不受長輩們喜歡,即使他們不曾言語,這一點,梁增還是有所感觸。原本應該上私塾學習的年紀,無奈他只能與牛做伴,長期遊蕩在田野中,渴望通過加倍的勤勞和懂事來換取一日三餐溫飽。
在少年梁增的眼里,沒有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尤其是“寄人籬下”的溫飽,更需要智取。田間放牛之餘,他會站在牛背上,遠看著外公家的煙,如果煙囪在冒煙,代表是在做飯,煙小了代表慢慢熄火飯快熟了。在沒有現(xiàn)代工具可以得知時間的年代,抬頭看天空,煙囪上找飯點,便是放牛娃梁增的智慧,即使沒有父母的庇護,即使每天都忙碌在田野和牛群之間,但是,在他的心里,每天都在期待著有朝一日自己能有所作為。
“天文臺臺長”,是當地村民“授予”他的另一綽號。梁增深知氣候變化對耕種的重要性,因從小與農田、莊稼打交道,所以農作期的天文地理知識就深厚起來,加上常年幫助家人打理農田累積的經驗,他就成了鄉(xiāng)里“準確的天文臺”——知無不報、準時播報,準確率極高!漸漸地他內心開始盤算出一套自己的生意經。他深知“寄人籬下”“他養(yǎng)”自己只會永遠抬不起頭,自立自主才是“正道“,於是他用積攢和東拼西湊的錢,運用自己的天文地理知識、勤勞智慧開始租田耕種,這是他邁出創(chuàng)業(yè)步伐的第一步。隨著租的田地越來越多,所付出的勞力、心力也開始成倍增加,能體諒到鄉(xiāng)親疾苦的他開始思考反聘鄉(xiāng)鄰來耕種田地,這樣既有收益又間接接濟了鄉(xiāng)鄰。後來,租田耕種的規(guī)模越做越大,受惠的鄉(xiāng)鄰也越來越多,“南海時辰鐘”就名震當地了。在那個年代背景下,在功成名就後梁增先生忙碌卻不茫然,仍然保持敏銳而堅定的商業(yè)思維來成就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鐘(表),內部擒縱機構復雜精密,用以形容人“足智多謀”“深謀遠慮”“神機妙算”,亦形容人對時間、時機把握很準。“南海時辰鐘”的這一綽號,足以說明南海本土人對梁增智慧的認可。他有幹勁,有想法,果斷的行動力顯示著他對成功的野心。他審時度勢,跨行業(yè)投資,是其事業(yè)版圖擴張關鍵性的一步。他從農業(yè)跨界到工業(yè),試圖在新的領域尋找商機。在梁增事業(yè)鼎盛時期,名下?lián)碛谢鸩駨S、醬油廠、酒廠、碾米廠、石灰廠等多家工廠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企業(yè)家。這個由鄉(xiāng)鄰們看著長大的“苦孩子”,在經過自己奮力拼搏後揚眉吐氣,但他從未忘記過鄉(xiāng)鄰的恩惠,有求必應、不遺餘力地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鄉(xiāng)鄰,他也自然成為了普通民眾的“發(fā)聲者”。
梁增先生的成功,並非偶然。在階層觀念明顯、階級斗爭激烈的年代,他巧妙地將“左右逢源”變?yōu)榘x詞,對與錯、是與非,了然於胸。面對風云變幻的官場,他理智應對但不盲從,該出手時就出手,全力以赴,只為保一方平安;在不知下一刻溫飽在何處的貧民眼里,他用“授人與魚不如授漁”的想法改變了同鄉(xiāng)人的思維,以就業(yè)的形式解決了其生存的難題。
梁增先生一生經歷的挫折坎坷是不可勝數的,但他凡是遇到事兒總有一股狠勁,無論對方是誰,無所畏懼。他的果敢、決斷、睿智,在“向好友借白銀渡危機”這一故事中發(fā)揮得淋漓盡緻:生意上最難的一次,大批債主聞風上門索取債務。當面對生意失利、資金鏈斷裂、破產流言四起的時候,梁增先生向好友尋求資金幫助,以緩一時局面。好友立即慷慨解囊,相助了數箱白銀來應急,面對債主們的聲討,他將數箱白銀擺在大家面前以表實力,儼然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侃侃而談發(fā)展藍圖,讓在場的人逐漸打消疑慮,重拾合作的信心。沉著冷靜地處理完眼前的難題,他繼續(xù)奮斗!
親必顧鄰必護的“南海時辰鐘”
革命年代,資本家的所行之事難道只有利益、金錢、剝削和壓迫?不,不是!梁增先生用能力和行動回答這個問題,奉上一個令眾人折服的否定答案。他只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一個村莊、兩把槍、一袋米……
饑餓年代,賊人盛行,不少村民為求飽腹而偷搶已然成為常事。然而,梁增先生名下田地眾多,賊人卻從不對他下手,甚至不少田地還是村民‘求他購買,心甘情愿地奉為其所用。為什麼呢?原來當時梁增先生與村民簽署的這一份份田地買賣契約里,均存在許多附加條件:必須請村民務農(保障其基本生活條件,有口飯吃不餓肚子),賣出的糧食必須價格實惠(讓窮苦的鄉(xiāng)鄰買得起)。從現(xiàn)代生意人的角度來看,簽署這樣的契約,是“不公平”“不平等”的,利潤更是微乎其微。然而,在解決鄉(xiāng)鄰溫飽問題上,他甘愿做這樣“吃虧”的商人。
像這樣的事蹟還有很多。他的“火柴廠”也是被“求”著收購來的。原來的火柴廠老闆因經營失利扔下一切跑路了,工人沒飯吃,又捨不得變賣賴以生存的機器設備,在側面詳細了解過梁增先生的為人處世後,工人們天天到他家請求他將工廠買下,梁增先生起初還是有些“隔行如隔山”的商人顧慮在,擔心幹不好。但工人師傅們愿意用自己的嫻熟技術“打保票”,在幾番交涉後,梁增先生最終還是被他們真誠的情感打動,成為“火柴廠”的新主人。閒時,他在車間與工人親切交談,得知工人生活安定了,他由衷地高興!工人們也是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工作,他們清楚是這失而復得的工作才讓他們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賊人與資本家的身份均是被孤立、排斥的,非議聲音不絕於耳,但是在梁增先生看來,身份並不能限制他的想法和做法。經典的“兩把機關槍守護村民”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當時,時勢動蕩,賊寇橫行,村莊經常遭受賊人偷搶欺壓,村民苦不堪言,他知道後二話不說拿出一筆錢,買了兩架機關槍,架在高高的炮樓上把整個村保護起來。他的所作所為令整個村的村民詫異之餘,亦心懷感激。隨著村莊生活恢復寧靜,梁增先生這善意之舉被村民世代相傳、人人銘記!
饑荒年代,溫飽是大問題,窮苦出身的梁增先生更是深刻地明白一粒米的意義。生活富餘之後,開倉發(fā)糧救濟貧民,一直是梁增先生堅持在做的事情。渾然不知他的“超脫”精神影響了許多被分得救命米的那些同鄉(xiāng)人。多年後,其中一位同鄉(xiāng)人在香港南海同鄉(xiāng)會中多次分享關於“一袋救命米”的故事,坦言“如果沒有梁增,就沒有今日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的自己?!?/p>
收購沒落工廠、解決村民就業(yè)、買槍守護村莊、饑荒年代施米鄉(xiāng)鄰……梁增先生的一生都在努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在一個滿是利益交換、權力斗爭的動蕩時代,他講規(guī)矩、重義氣、守信用,用身份與時代對話,肩扛責任與擔當,以行動回饋家鄉(xiāng)鄰里。時至今日講梁增先生故事的人,依然在傳頌他的精神。在香港,被梁增先生幫助過的人,正以他的精神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時過境遷的“南海時辰鐘”
梁增先生曾富有,也曾落魄。富足的時候,真誠以待回饋鄰里;低谷的時候,從容面對,感受生命的洗禮。他的一生沒有給後代留下豐富的物質財富,然而他憑一言一行卻成了南海本土人的思想楷模!他一生為善,救濟窮苦之人,發(fā)展一方也穩(wěn)定了一方經濟,確保了一方平安。
貧與富,起與落,於他而言,就是不同的人生歷練!由於歷史原因和國家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地主、資本家成為了革命打擊的對象。於是,梁增先生只能背井離鄉(xiāng)逃難到香港。回顧第一次踏上香港的時候,梁增的事業(yè)正如日中天,腰纏萬貫,也風光無限。多年後再次踏上這方土地,他已是花甲之年,且身無分文,流離失所,日子過得十分窘迫。他吃過百家飯,每天輪流去找不同的老鄉(xiāng)尋求幫助。即使在如此艱難的境遇里,他也堅定地認為,路在腳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努力奮斗才有出路。
1973年,梁增先生逝世,享年84歲。這一噩耗震動了整個南海當地,前來香港吊唁的人絡繹不絕。身處亂世,他們與梁增先生的關係,有上下級,有主仆,有世交情感,甚至連國民黨的張發(fā)奎、從臺灣過來的軍官鄧龍光、李勝球、梁寒操等人也前來行禮拜祭。
梁增先生的為人得到“黑白兩道”大人物的認可和欣賞,也被生意同行所欽佩,他的善行被同鄉(xiāng)人所惦念,他的名字、故事、片段、經歷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播流傳於南海、香港。如今,有關於這位老人的事蹟,只能通過一些殘存的照片及他的後人以講述等方式進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