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梯田,作為人類在農業(yè)生產中一種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世界各地并不罕見。世界各地梯田種植的農作物因環(huán)境等因素也不盡相同,歐洲的梯田主要種植葡萄和橄欖樹,亞洲的梯田則以水稻種植為主。
在菲律賓中北部的呂宋島巍峨高山中,隱藏著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水稻梯田——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因海拔高,梯田順著山勢綿延直上,在繚繞云霧的襯托下,仿佛一條通往天國的綠色階梯。梯田總共有兩萬多公頃,相加起來的長度可繞行半個地球,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因此有人將它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跡”。
通往天國的綠色階梯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于199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評價為:“兩千年以來,伊富高山上的稻田一直是依山坡地形種植的。種植知識代代相傳,神圣的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使這里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體現(xiàn)了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征服和融合。它是一個活態(tài)的文化景觀,具有無與倫比的美麗?!?/p>
因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位于呂宋島伊富高省巴納韋鎮(zhèn)附近,人們習慣于把這些梯田統(tǒng)稱為巴納韋梯田。巴納韋距馬尼拉360千米,這里有5片連綿不斷、頗為壯觀的高山梯田。這里的梯田較為完整壯觀,靠近公路,設有旅游點,沿途山路崎嶇,坡陡彎急,懸崖深谷,雨霧蒙蒙。層層梯田上接云霄,下臨峽谷,高低相間幾百米。梯田里綠油油的秧苗染翠峻嶺,山上清澈的泉水,或引來灌田,或自成瀑布,潺潺之聲不絕于耳。
巴納韋梯田的起源被認為與菲律賓的山地民族伊富高人有關。幾個世紀以來,伊富高人為了適應崎嶇不平、耕地稀少的艱苦環(huán)境,并且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們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完全靠肩扛手扶,用一塊塊巖石壘成一道道堤壩,圍成可耕種的田地。由于山坡陡峭,這里最大的梯田只有1/4公頃,最小的不到4平方米。梯田的外壁多用石塊筑成,最高約4米,最低不到2米,總長度達1.9萬公里,所用的石料比古埃及金字塔還多。
其實,從觀賞和攝影的角度來說,這里的梯田觀賞體驗并不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梯田,再加上這里的海拔較高,陽光能照射到梯田的時候太陽已升至半中天,比較難拍出漂亮的圖片。來這里的外國游客以歐美背包客為主,他們喜歡入鄉(xiāng)隨俗,坐在吉普尼車車頂去看梯田,三三兩兩坐在田埂上看日落,悠然自得。
或許也正是如此,這里可以成為我們停下匆匆步履,慢慢體會高山景致、土著文化的一處小眾而不失美好的目的地。
這里就像陶淵明筆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順著梯田的田埂小徑一路向上攀登,一邊是稻田、一邊是懸崖的獨特“登山”經歷定會讓你經久不忘。
梯田奇跡的締造者
伊富高族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巴納韋梯田奇跡的締造者。一些國際歷史學家認為,在公元前3000年,從中國南方或印度半島上來的一支移民隊伍南渡重洋,在呂宋島登陸后進入山區(qū),將梯田稻作文化傳給當地人。有的移民則繼續(xù)南下,到達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500年間,第二批移民來到這里,傳入了冶鐵、制陶和織布技術。因此,世界上除巴納韋梯田外,在日本南部、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也有古代梯田的遺跡。
因地處深山險地,千百年來,這里的伊富高民族避免了異族的入侵,保持著相對獨立的風俗和文化。伊富高人居住在水稻梯田之間,或分散在山間河谷地區(qū),每5~10戶聚為一個小村落。伊富高人的草屋多為金字塔型,用4條小腳支撐,椰樹葉作頂,木板作墻,門前有竹梯搭到地面。他們的住房結構讓早期西班牙傳教士們深為嘆服:住房修筑無需刀鋸斧鑿之助而有雕飾彩棟之妙,家家如此。
伊富高人信奉萬物有靈和多神信仰,也盛行祖先崇拜。其宗教包含一套繁雜的宇宙學說,并有上千個神祇,分屬不同階層。伊富高族在播種、收割稻谷與婚喪喜慶等重要日子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并且吟誦一種名為“呼得呼得”(Hudhud)的古老詩歌。
伊富高是一個母系社會,通常由年長女性擔任主唱,詩歌共有200多首,每首分為40節(jié),完整地吟唱下來須持續(xù)3至4天之久?!昂舻煤舻谩币鞒膬x式可以溯源自公元前七世紀,歷史相當悠久,是目前東南亞唯一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單中的無形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伊富高人的種植知識代代相傳,神圣的稻作傳統(tǒng)文化使這里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體現(xiàn)了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征服和融合。這些錯落有致、壁壘分明的梯田不但養(yǎng)活了伊富高代代族人,也讓他們獨特的文化得以承傳延續(xù)至今。
傳統(tǒng)的堅守與延續(xù)
對這些奇跡般的水稻梯田,菲律賓一直是視若珍寶。1978年菲律賓頒布總統(tǒng)令,宣布將科迪勒拉水稻梯田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0年菲律賓共和國法律10060號,又為保護這些國家文化遺產專項立法。菲律賓旅游部編寫的英文旅游資料,對水稻梯田都會施以重筆。
不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的嚴峻現(xiàn)狀也是不容忽視的。
伊富高梯田地區(qū)海拔在1500米左右,溫低風大,水稻一年一熟,產量不高。如遇山洪暴發(fā),顆粒無收。這里的水稻種植很難使用農業(yè)機械,只能靠人力插秧、收割。種植一季稻,很多家庭都不夠維持一年的口糧,還要靠一些副業(yè)勞動維持家庭生計,低收入和繁重的勞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棄農經商,或下山謀生,不再回來,年老者逐漸凋零,梯田日漸荒蕪。
加上錯誤引進巨型蚯蚓、環(huán)境污染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梯田圍擋墻的土壤日漸松動,每逢大雨,梯田很容易出現(xiàn)坍塌。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如果再不加以保護,這處數千年的梯田奇觀很難再維持下去。
近年來,菲律賓政府意識到梯田瀕危的現(xiàn)實狀況,并開始采取各種舉措保護梯田,讓當地人回歸田園,守護并延續(xù)這一瀕危的世界文化遺產。菲律賓人類安置和農業(yè)部協(xié)同國際水稻研究所推廣了高產、抗寒、早熟的優(yōu)良稻種,全年都能種植,每公頃產量提高了3倍。并且政府還向農民提供良種、化肥、農藥和技術援助,使梯田的修復漸有改善。在菲律賓政府和山區(qū)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巴納韋梯田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